当宝珠提及,好些外出做工的妇人,跟自己的丈夫争吵打骂,林如海说了一句:“夫为妻纲,做妻子的,如何能打骂丈夫?”
宝珠道:“可是,祖父,那些妇人辛苦外出做工,她们的丈夫在家却肆意打骂她们,这样对吗?好些妇人,时常被打骂,多数是为了孩子反抗的。”
林如海沉默片刻道:“夫妻要相敬如宾,做丈夫的也不该无故打骂妻小,欺凌弱小,实非君子所为。”
宝珠又道:“那祖父,日后宝珠成亲了,宝珠的丈夫会打骂宝珠吗?”
林如海沉默片刻道:“祖父不会让宝珠受欺负的。”
宝珠扑倒林如海膝头:“祖父,你能护住宝珠,那其他的姑娘,也有这样好的祖父吗?有人能护住她们吗?为什么那些卖儿鬻女的人家,首先卖的都是女儿?为什么,子孙桶里溺死的,全是女婴?”
孙女一声声的质问,让林如海心头一颤。
是呀,为什么子孙桶里,溺死的,永远是女婴?
是林如海不知晓原因吗?不,是因为自己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贬低做出那些残忍事情的“愚民”,甚至是怜悯那死去的婴孩,但他永远也不能与那些被溺死的女婴共情。
孙女的言语,让林如海脸皮薄红。
“祖父,宝珠害怕……害怕,宝珠的孩子,也会溺死于子孙桶。祖父,天下如宝珠这样的姑娘,有千千万万,但她们不像宝珠,有着天底下最好的祖父。”
林如海抬手,放在孙女的背脊上。
“祖父,你可知,盛唐时,女子的地位并不像如今。她们能外出做工,能策马奔腾,而不是像现如今,困于宅院……”
林如海道:“盛唐出了一个武周,随之而来,对女子来说,不是救赎,而是疯狂的反扑,即使如此,你们也执意如此吗?”
宝珠抬头,稚气的脸庞,无比认真道:“祖父,武周之事,绝不会重演。现在,女人有了更多的选择。祖父,我们不为权,就为一个‘人’字,我们也想挺直脊梁,堂堂正正的做人。”
林如海道:“你们所作所为,与武周何异?不过是再一次重演武周之乱。”林如海并不看好她们所为,即使男女调了位,也不过是重演曾经的压迫。
宝珠认真道:“祖父,我们绝不重演武周之乱,我们会带着百姓,走向一条更好的道路,我们为此而努力,祖父,孙女会让你以孙女为荣。日后旁人提起林家,依旧会说,是那个簪缨世家的林家的。”即使林家没有男儿,但簪缨不断。
“祖父,孙女会承林家之志,不会堕了林家的门楣。”
林如海看向孩子的眼瞳,年幼的孩子,十分的认真,不是孩童的妄语。
“好!祖父也想看看,咱们宝珠,能走到哪一步?祖父老了……”林如海声音中,带着无望,他阻止不了女儿与孙女,孙女能有此志向,离不开女儿的教导。
但林如海有自己的坚持,祖孙三代的理念不合,他不想阻止女儿,但又不能放下自己的坚持,便只能选择退让。
林如海再一次生出了致仕之心。
他不想,他们一家人,因为政见不合,而闹得不可开交。
作为父亲、祖父,林如海因着对女儿的爱,选择了退让。
林如海在祠堂待了一日,看着堂上刻着的“天地君亲师”,林如海取下了自己头上的纱帽,屈膝跪下。
“不孝子孙林海,愧对先祖,做臣不能忠君,做子不能为林家延续香火,向先祖谢罪。”林如海三跪三叩。
林如海挺直了一辈子的背脊,终究还是弯了下去,失去了文人的信念,放下了一辈子的坚持。
白发苍苍的老者,看向高高在上的牌位,颤巍巍的站起身,用袖摆将牌位擦干净,摘下了上面高悬着的“牌匾”。
天地君亲师五字,他有愧于心,自此,不敢再看。
黛玉带着宝珠,在游廊处候着,看着林海那蹒跚的背影,没忍住红了眼眶。
是自己不孝,才迫得父亲如此。
黛玉忍了再忍,眼泪还是没忍住。
第120章 林如海致仕
林如海再提致仕,内阁的大学士,不敢拦他的折子,这折子便到了御前。
皇帝咳嗽几声,皱眉翻看折子:“林如海怎么突然就提致仕了?”
夏守忠回道:“林大人身子骨不大好,御医说,得好生休养。若调理得好,还能有三五载,要是调理不好……”这话,他不敢说下去了。
皇帝皱眉,感叹道:“朝堂上走了一个林如海,就少了一个忠君之臣。”
夏守忠道:“朝堂之上,多的是想为陛下效忠的有识之士,走了一个林尚书,总有旁人为陛下效力。林尚书当初在扬州的时候,遭了那些盐商的算计,身子本就亏空,这么多年,全靠好药吊着,现如今着实熬不住了,才上折子致仕。”
见皇帝不喜,夏守忠忙为林如海说好话,提及林如海这些年对皇室的忠诚。
当年,林如海之所以被盐商算计,不过是因为盐商背后的支持者是四王八公,他们算计林如海,不过是想折损皇帝的羽翼。
为着忠心,林家唯一的男嗣都折在了里面,现如今皇帝因为林如海致仕而不喜,倒真让人觉得寒心。
皇帝思索片刻,最后道:“将折子拿给皇后吧,按规矩,荣养致仕。”
“是。”夏守忠舒了一口气,受人所托,事情办成了。
林如海致仕的折子到了未央宫,兕姐儿瞧了,对宝钗道:“林大人这些年,说句劳苦功高也不为过,他既然想致仕了,那便按规矩,三留其奏折。”
宝钗应是,随即将这封奏折发回了内阁。
朝堂的官员致仕,如果是皇帝跟前得用的,为表皇恩,以及对这个臣子的看重,这致仕的折子,会打回去三次,三留其奏折,就是表示上位者对这个臣子的不舍,也算是给足了臣子的脸面。
因此,前礼部尚书周大人当初致仕,上了一次折子就允了,着实的走得不体面。
林如海本就是一品大员,他致仕时按例还要加官一次,但一品大员封无可封,便授了虚衔,加封了一次太子太傅。
除此之外,官员致仕还会惠及子孙,如果子孙后代有在朝为官者,一般会升上一级官职。
林如海无子,这一恩赏就惠及林家族中子弟身上,姑苏林家外放的一个子弟,被调进了京城为官。
摘下乌纱帽,除去朱紫深衣,林如海跪在祠堂,再拜祖宗牌位。
“老爷,天使来了。”管家冯蘅小跑着到了祠堂门外,站在门外通禀。
林如海起身,问道:“可有问天使,所来何故?”
冯蘅回道:“天使言,是送恩赏来的。”想来是宫中恩赏自家老爷,以示帝王仁德。
林如海便带着人去正门处听旨。
黛玉身着郡主礼服,带着宝珠,已然在门前候着了。
林如海到的时候,瞧见宣旨的三大监中的陈守礼,客气有礼的喊了一句:“陈公公。”
陈守礼不敢受他的礼,连忙退让半步,拱手行礼道:“林公有礼。”随即又道,“今日蒙受皇恩,来为林公宣旨,请林公听宣。”
林如海带着女儿、孙女在香案前听候宣旨。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太子太傅林海鸿俦鹤侣……封林氏宝珠嘉善乡君……以承皇恩。”
林如海没有想到,自己选择致仕后,皇帝还封赏了他的孙女,心中只觉无颜面对君上。
黛玉跟宝珠也担心的看着林如海,但天使在前,面上不敢显露,只等天使去后,再劝慰老父。
宣完旨,冯蘅拿出红封犒赏天使,陈守礼没有拒绝,拿了红封,跟林如海说了几句闲话,就回宫复命了。
宣旨的内宦走后,林如海仅剩的精气神都衰败了下去,曾经的林探花,现如今也不过是风烛残年的老者。
黛玉红了眼眶,想喊住林如海,冯蘅轻轻摇头,跟上了林如海,只留余音:“姑娘,向着你心中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吧。”
老仆冯蘅快走几步,跟上了林海的步伐。
“阿娘。”宝珠握住黛玉的手,想要安慰黛玉,但这个时候,说什么都不对。
“陛下对林姑父,倒真有几分情谊。”王熙凤听闻黛玉的养女被封乡君,感叹了一句。
王熙凤打着扇子,徐乐提起公道杯,将茶水分为三份。平儿招手,叫来丫头,端来了一碟子切好的果子:“林大人为了朝堂殚精竭虑一辈子,致仕后才能荫庇子孙,因为林家没有男嗣,就施恩林家姑娘。”
提及此事,王熙凤叹息一声,当年林家的那个孩子,养到三岁就没了,倒也令人悲叹。
徐乐将茶递给了王熙凤与平儿,拿起果碟子上的小银签子,叉了一块入口,用冰湃过的果子,入口冰凉,消了暑气。
王熙凤身形比平儿、徐乐更圆润些,有些怯热,不住的打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