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综合其它 > 往宫里打秋风的日子 > 往宫里打秋风的日子 第135节
  六月二十三日朝会,卯初时,朝臣们在延华殿列好班次。
  卯正,朝臣们停了小声说话,板正站好。
  一向准时的皇后却迟迟不见,眼看着到了卯正一刻,还是不见动静。
  很不寻常,想到皇后用宽松衣袍都掩不住的身形,是到了产期么?
  申阁老这些重臣都拢起了眉峰,这阵子李首辅隐在后面,一招接着一招,每每都切中要害。
  好在皇后回得游刃有余,先是杀一儆百震慑了各方浮动的人心,接着就是涨俸禄加补贴,让因着减优免田亩数生的不满散了多半,最后又另辟蹊径引着女眷们盯住自家的男人不得妄动,及时稳住了乱局。
  皇后生产加上坐月子,一个月都未见得能出来,皇帝又不在,才稳住的局面别又崩了。
  正议论纷纷时,就见皇后身边的不语步履匆匆地进了大殿,来不及站定,他就高声道:“今儿朝会取消,娘娘吩咐诸位大人不得离宫,都留在谨身殿候命。”
  诸臣心里俱是一凛,有人问道:“要候多久,手头有耽误不得的事可怎办?”
  “好办呐,钱领侍在谨身殿安排的诸多内侍,诸位大人可以使他们帮着往各处传达,或是喊人进来交代皆可。”
  申阁老忙问:“可是娘娘发动了?”
  不语点头,愁容满面道:“正是呢,娘娘收拾好要往外走的时候,忽就有了征兆,才稳婆说娘娘是头胎,快
  了也要明日。”
  “那陛下……”古尚书问。
  不语脸上稍好看了些,“已给陛下传了消息,陛下走前同娘娘说好了,会于娘娘生产时赶回来,这会儿该在路上了,若快马加鞭,二十五六日能赶到。”
  若皇帝能及时赶回来,那只要挨过这两日就好了,申阁老几个上前招呼诸臣子,“那咱们就往谨身殿去吧,这会儿都别添乱。”
  崔冕、崔晟、崔昘三兄弟和姜知安则留在了延华殿,众人往外走的时候,正遇上崔家两房余的人都往延华殿这边来,居然连洪佶不到一岁的儿子都抱了来。
  申阁老和古尚书几个重臣脸上凝重起来,崔家两房一个不少全进了宫,这可不单是为着守皇后生产了。
  又想到前阵子安王、端王、永嘉公主等都住到了宫里,皇后这是提前防备,还是察觉到会有异动?
  到了谨身殿,董承和孟怀宗等禁军各卫的指挥使却没有进殿,而是分头去了各宫门,显然皇后已经提前交代过他们。
  果然,没多会儿就听见在谨身殿听传唤的内侍说,各处宫门已经关了,只留了一个通路,给朝臣和各部司寺之间上传下达之用。
  到底是有事还是以防万一?连申阁老这些都没了底。
  这一等就是一白日,好在宫里仍是秩序井然,一应的茶点饭食都不错时候地送过来,除了煎熬了些,倒也还好。
  到了酉正,内侍又送了晚膳过来,这下都知道晚上也出不得宫了。
  郑尚书叫来一个领头的内侍问道:“娘娘那边是什么情形?”
  内侍脸上现了欣喜:“我才听那边儿过来的说,稳婆又说娘娘再一两个时辰就能生了。”
  申阁老道了声:“娘娘福泽深厚,必是顺顺当当的。”
  诸臣都跟着他念了声,想着皇后生了,该就放他们这些出宫了。
  戌时,又有内侍送来席子,南地六月已是盛夏,有席子铺着就能睡。
  反正也出不去,这些人铺好席子,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说话,倒比白日好过些。
  延华殿后院里,陈老太后、徐太后、淑太妃、婉太嫔、永嘉公主等都在,加上崔姜两家人,足有三十多号人在守着崔兰愔生产。
  之前如太妃、惠太妃等也都赶了来,陈老太后怕人太多吵到崔兰愔,都给撵了回去。
  西侧殿被收拾出来做了产房,两个稳婆都说崔兰愔产程得拖过第二日,就让在里陪着的人分了两班倒换着,姜氏、顾氏、崔兰芝一班,安王妃和端王妃一班,稳婆又说最紧要关头还得娘家人守着,让安王妃和李宜锦先进去陪崔兰愔说话。
  不愧是崔二猛,都这会了也只有断断续续的闷哼声传出来,再听不见大动静。
  给陈太后心疼得不行,望见打外头进来的钱和,赶紧问:“曹院判和刘太医还在后头?”
  钱和抹了把额头的汗:“曹院判昨晚吃坏了肚子,都不知往恭房多少趟了,我去时人都是昏的,来了也不济事。”
  “刘太医呢?”
  “刘太医更不好,才出门就被撞了个头破血流……”
  陈老太后沉了脸,“怎这样指不上,看来以后是不能用了。”
  钱和看着西侧殿廊下候着的胡太医和孙太医,“那两位医术都不错,婉太嫔、如太妃几个都是他们看护着生产的,且娘娘福泽深厚,保准顺顺当当就生了,老太后放心吧。”
  陈老太后这才缓了脸色。
  又过了一个时辰,姜氏三人正要进去替换安王妃和李宜锦出来,忽听里面稳婆大喊:“瞧见头了,娘娘加把劲儿。”
  这就要生了?就在满院子人的惊诧中,稳婆又喊了一声:“生了,给娘娘道喜了,是个小皇子!”
  随着她话落,西侧殿里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
  满院子人都不会反应了,不说是小公主么,怎么生出来的是小皇子?
  胡太医和孙太医也是一脸不可置信,还在那里说着,“曹院判是何居心,他一直说是小公主……”
  西侧殿里安王妃先走出来,她过去同陈老太后商量道,“之前我们王爷给我捎信儿,想着等娘娘生了赶紧往谨身殿告诉,这样时候该及早稳住人心。”
  陈老太后忙点头,“很该如此。”
  “我这就过去告诉。”钱和接了话后,大步往外走了。
  听得皇后平安生产,生的还是小皇子后,谨身殿众臣一起恭贺着,都在道:“陛下有后了,娘娘果然是有大福的。”
  正一片欢喜时,谨身殿的门忽然打外面被关上了,随即就跟平地起雷一样,几声巨大的轰响过后,四面八方都传来喊杀声。
  申阁老立即站出来,“有人攻进来了,董指挥使和孟指挥使何在?”
  古尚书打头往外走道:“延华殿不容有失,得赶紧召集起娘娘身边的暗麟卫出来御敌。”
  却被一人拦住:“这里只许进,不许出,古大人还是安坐吧。”
  随着他话落,大殿的梁上无声无息地落下几道人影,那几人俱是一身黑色短打,头脸都罩着黑巾,只露着眼睛。
  对上黑衣人看死物一样的眼神,都是不寒而栗。
  这些人是什么时候进到谨身殿的?满殿的人竟是毫无察觉。
  这样的身手,该是针对那些暗麟卫来的,申阁老几个都意识到不好。
  第148章 尾声(二)怎么这样快就结束了?……
  王效接到徐宪的军令时,直想骂娘,觉着世人对徐宪的推崇,都言过其实了。
  他拿着军令反复看了,还是不敢相信徐宪会配合皇帝做如此离谱的决定。
  皇帝就这么带着十八暗麟卫越过乌岭,往鞑喇腹地去了,还是往鞑喇各部族盯红了眼的荆刺原,不但想将野马群带出来,还要将赤乌和扎颜两部连窝端了,可真敢想呐!
  皇帝不懂战事,徐宪也不懂么,还有孟箴是死的么,王效越想越暴躁。
  可事已至此,他只能按着徐宪的军令行事。
  他亲自率两万人马往乌岭以西一带埋伏了,却做好了皇帝回不来的准备。
  他很清楚,皇帝一旦出事,大郢必会乱起,到时手里有兵马,哪个也奈何他不得。
  所以,一旦有变,他会立即回撤,军令是徐宪下的,皇帝出事也轮不到他担责。
  布署好后,王效以为还得等个三五日,没想到第二日天光微亮,人还将醒未醒时,哨探引着两骑人冲过来,那两人马都未下,朝他亮了一面麒麟牌,“是甘陕总兵王大人么,我等是陛下身边的暗麟卫,陛下命王大人分两路包抄赤乌部,我们给王大人引路,随我们走吧。”
  王效仍不敢信,“陛下已经得手了?”
  麟卫之一回道:“若不是要等王大人这头,陛下带我们能跑出两个来回。”
  见王效不知如何解释,另一个圆场道:“陛下是个挑剔的,等的这几日正好给陛下相到了一群好马,不然还得多跑两趟。”
  所以,皇帝进了鞑喇腹地,就跟逛自家花园子一样,还悠哉悠哉地给野马群都挑拣了一遍?
  他是往应城那边打听过,皇帝武力不俗,他身边的暗麟卫更是了得,三十六麟卫是能护着皇帝于千军万马中全身而退的。
  只一般这样的说法都是要打折扣的,皇帝和他的暗麟卫至多有形容的一半实力,他觉着这都是是高估了。
  王效还是有些不信,转而问道:“大将军那里?”
  “大将军那里比王大人这里快一步,咱们到时,那边该已拿下扎颜部了。”
  说着话,那麟卫嘬嘴打了声呼哨,林子里飞出一只灰鸽落到他手上,那麟卫手上麻利地往灰鸽腿上绑了个红绳,喝了声:“去吧。”
  灰鸽扑棱着翅膀就往北飞去。
  那麟卫解释道:“需得给陛下报个信,他会掐准了时候往外冲。”
  王效再不敢拖延,随着带路的麟卫越过乌岭往西行军。
  行到半途,他让步军留下策应,带着五千骑兵分兵两路往前急行,于子时到了赤乌部所在的荆刺河滩地。
  六月正是草深林密的时节,鞑喇人都在休养生息,这里又是鞑喇腹地,之前大郢兵马分批袭扰也没进过这么纵深,往里的鞑喇各部都是疏于防范,赤乌部也是如此。
  这边借着夜色就地休整,又是天将亮未亮时,大地忽地震颤起来,随着轰轰地踢踏声,荆刺原方向一群野马奔腾而出,带出千军万马的阵势。
  带路的麟卫一下跃起来,“陛下来了!”
  野马最是桀骜不驯,马群之间更不会相融,奔出来的这些足有上百来匹,最少是三个野马群,这会儿虽是狂奔而出,却没有脱离乱跑的,看着散在马群里立在马上控制队形的十几人,居中的那人一身黑衣,手中长鞭翻飞,鞭挥到哪里,野马就朝着鞭落的方向驰骋,就跟给野马划下道儿一样。
  那样睥睨纵横的气势,如神兵天将降临,王效看得热血沸腾,忍不住问道:“那是陛下?”
  麟卫傲然道:“
  当然是陛下!”
  望着赤乌部那边已被惊动,好些鞑喇人已打马挥刀杀了过来。
  王效再无迟疑,翻身上马,高声喝道:“儿郎们,随我杀进去!”
  皇帝深入敌后抄了鞑喇人的家,还是那样悍不可挡,这极大地震撼了王效带来的这些人马。
  有这样的皇帝,还怕个毛啊,这两年积攒下来的畏战心理瞬间扔掉了,都跟上王效催马挥刀迎着赤乌部的人马就去了。
  能于众多鞑喇部族里争得驻守荆刺原,赤乌部的战力可见一斑,王效麾下之所以畏战,有赤乌部多半的功劳。
  所以,认出是王效的人马后,哪怕被抄了后路,赤乌部的人也没太当回事,甚至用鞑喇语说着,要在早饭前杀光了大郢军如何的。
  两军对上后,却全不是那回事,别说杀光了,鞑喇人根本杀不到大郢军马。
  对面的人马只要一落下风,赶野马的那群人里就有几个踏着狂奔的马群出来,刀锋所过,如割麦苗一样,成片地鞑喇人倒下……
  这已够叫人绝望了,战到一半,大郢那边还来了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