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综合其它 > 往宫里打秋风的日子 > 往宫里打秋风的日子 第137节
  众臣这才回神,一起拜见了。
  大座上,扫见崔兰愔依然隆起的腹部,皇后根本就没生!
  本来半死人一样歪靠在那里的平王忽然激动起来,朝着丹陛上喊道:“你没生?你都是在做戏?”
  众臣都有些不理解,平王都已败事了,皇后生不生的他都是一个下场,他这会儿激动个什么劲儿?
  丹陛上,崔兰愔眼神里带着怜悯,“还想着你儿子坐上皇位和你相认呐?”
  平王至今未娶,哪来的儿子?众臣上下来回看着,莫非这里头还有别的事?
  平王脸上变得惨白,他坐在那里有些摇摇欲坠,“孩子呢?你不会……”
  崔兰愔哼了声,“我还不屑于对孩子下手。”
  “娘娘,奴婢已请了李老太后和李首辅来。”却是不语进了大殿。
  “快请进来吧。”崔兰愔做出一副好客的模样,人却仍端坐在大座上,纹丝不动。
  不语于殿门处抬手朝里让着,“老太后,李大人,娘娘有请呢。”
  随即就见李首辅扶着李太后进了谨身殿。
  崔兰愔仍是没动,只是吩咐不语道:“给李老太后看座儿。”
  也不用不语动手,殿里候着的内侍去抬了把椅子放在丹陛下。
  李首辅昂然看向崔兰愔,“本朝以仁孝治天下,皇后眼里竟没一点孝道,老太后可是陛下的嫡亲祖母,这要传出去,陛下恐要被人说德不配位。”
  崔兰愔忽就笑了,“李大人说什么呢,陛下告诉过我,他的祖母只有一人,那就是陈老太后,先帝从始至终都记在陈老太后名下,可没李老太后什么事儿,能称她一声‘老太后’,已是陛下宽洪大量了。”
  李老太后勃然变色,“不可能,我是先帝生身之母,这是天下皆知的事,岂是你一句话就给抹了的。”
  这半年来她老迈了很多,这样嘴脸扭曲地上前质问,看着就很狰狞可怖。
  崔兰愔也不和她辩,“要不我请敬王来同老太后……得了,如今还是该如何就如何,还是老太妃吧,省得让人生了妄心。”
  听她提了敬王,李首辅就知这事儿是真的,宣宁帝一直是记在陈老太后名下,就算他回到了李老太后这里,赵家宗谱里却是没改。
  宣宁帝真是从头至尾靠不上,这么重要的事都能疏忽了。
  这会儿再争已经没意义,得先将眼前应对过去,李首辅扶着李老太后坐到那把椅子上。
  李首辅如此,李老太后就知局面于李家不利,只得先压下脾气,寒着脸坐在那里,没再说话。
  李首辅又问崔兰愔:“姑母一向守在福安宫不出,我也久不问朝事……”
  “当然是有事。”崔兰愔没耐心听他说完,“是有一桩官司需得老太妃和李大人断一断。”
  她转向不语:“钱公公请到人没有?”
  “请到了,就等娘娘叫进呢。”外头钱和中气十足地接话道。
  话落,钱和打头,后面两个内侍推扶着一位弱不禁风,走两步路就要娇喘吁吁地美人进了殿。
  望着一身道袍的美人,殿里好些都认出来,竟是往归真观做了女冠的李宜馨。
  这下更是一头雾水了,这事儿怎么越理越乱了。
  李首辅眼里染了怒意,“娘娘过了,我家馨姐儿已是入道之人,这半年来一直不问世事,何事也不该扯到她头上。”
  崔兰愔不避不让地直视着他,“若不是你们想把她的儿子塞给我,我倒是想放过她呢。”
  李老太后又变了脸色,“皇后慎言,我们馨姐儿还是未嫁之身。”
  “姑母别说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首辅一脸悲愤道:“娘娘要污蔑馨姐儿,我们也只得认了。
  崔兰愔懒得同两人费口舌,对不语道:“都说母子连心,将那孩子交给他亲娘吧。”
  不语也不出去,啪啪拍了两掌,就见一宫女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从黼扆后走出来,过去将孩子塞到李宜馨手中
  。
  而李宜馨没有一刻犹豫地就将孩子抱到怀里,眼睛盯着襁褓中的孩子,眼泪嘀嗒地落下来。
  这比任何话语都有说服力,殿里人都信了这是李宜馨的孩子。
  都是为官这么些年的,哪个都不少心眼子,前后一联系,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是李宜馨生了平王的儿子,然后李家和平王是要趁着皇后生产时,要用这孩子替换皇后肚子里的小公主么?
  所以,他们竟是做了两手准备,若是今晚平王成事了,李宜馨势必要做皇后,换出去的孩子再抱回来就是。
  若是平王事败,那孩子就是帝后的嫡长子,将来无可争议的太子。
  就算李家被帝后打压得动弹不得,只要挨到太子长大,李家把握好时机,很可能就叫他们翻盘了。
  太|祖建朝时就定下的规矩,无论什么罪名,皇室内不允许兄弟相残,之前的康王也在圈禁着,所以平王也一样等着就是了。
  李家是真敢想敢做啊!
  李宜馨进来后,平王就一直盯着她看,待她抱了孩子后,平王更是不错眼地盯着母子俩。
  这会儿终于忍不住,他朝崔兰愔求道:“能许我看一眼么,我还没看过他。”
  崔兰愔却摇头,“这又不是你儿子,看了做什么?”
  啊……啊……
  众臣又是目瞪口呆中,这是啥情况啊?孩子爹另有其人?那平王咋一心认定是他儿子?
  “你胡说,那就是我儿子。”平王根本不信,然而等他看到要将脸埋到襁褓中的李宜馨,他僵在那里,“馨姐儿,你说孩子是我的,我就信。”
  李宜馨却不肯抬头,身体开始摇晃起来。
  “给李小姐搬把椅子来。”崔兰愔叹了声。
  内侍又搬了把椅子过来,李宜馨才生产没几日,又经了这些变故,这会儿已支撑不住,颤巍巍地抱着孩子靠在椅子上喘气。
  崔兰愔却同情不来,她也没时候耗了,对不语道,“请安王妃来给平王说说吧。”
  安王妃就在黼扆后等着,这会儿整了衣裳,仪态端庄地走了出来。
  她先上前给崔兰愔见了礼,也不往安王那里瞧,就转向平王,“五弟被蒙蔽了,那孩子的亲爹是你三哥。”
  她这话就跟头上劈雷一样,给众臣炸了个外焦里嫩,安王是孩子的爹,那不就是说李宜馨同平王和安王都有一腿?
  这……这也太离谱了,李家自诩大郢第一清贵人家,背地里却支使女儿行此等不堪败坏之事,这也太脏了些,听了都要污耳朵的。
  安王却不肯认,几步冲出来,拉着安王妃就要走,他歉然地对崔兰愔道:“这阵子她和我置气呢,憋气多了有些失心疯了,瞎说八道的可不敢信,我先领她回去静一静,回头娘娘再问她吧。”
  安王妃也不挣开,而是向人群里的程毓道:“我是失心疯了,难道你舅舅也是么?”
  程毓缓步走出来,对安王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你做了,就会留下形迹,你装扮了往归真观里去被程圭撞见过,你知道他一向是个好奇的,遇见想不通的事必得梳理明白了。”
  程毓是个再严谨不过的人,他这样说,安王就知道他手里必是有能按死他的证据。
  他颓然放开安王妃,自嘲道:“我还道我有个好人缘,却是已众叛亲离了么?”
  崔兰愔喊了刑部尚书上前,“一干人等都交给你了,证人证物都在钱公公那里。”
  刑部尚书应了“是”,转向李首辅时迟疑道:“李大人这里?”
  “哪来的李大人。”崔兰愔冷哼,“只有谋逆之人。”
  这时董承进来禀道:“娘娘,孟指挥使派人来回,城下的四万大军外,还有两万水军部署到了江面上,专等着截杀陛下。”
  那边李首辅由着羽林卫的人将他绑了,脸上一丝儿都没乱,“好叫娘娘知道,北岸上一艘船都不会有,陛下想过江比登天还难,我等娘娘来找我谈。”
  崔兰愔从容回视,“是么,那咱们就拭目以待。”
  第150章 尾声(四)早有准备
  李家这次实是被帝后的举动逼得,只能孤注一掷了。
  别人看不出来,李首辅却能从皇帝北上的举动里推断出,皇帝下一步就要迁都回燕城。
  李家的根基在南地,三年前宣宁帝南迁应城,就是李首辅一力促成的。
  如果皇帝还都燕城,那里直面边关防线,必是要重军武,多半年来李家被皇帝一再打压,若是到了燕城,李家怕是连立锥之地都无了。
  李首辅当然不想见到这样的局面,所以皇帝走后,他算好了皇帝会于崔兰愔生产时回应城,定下了要于那时拦截皇帝。
  就算截杀不了皇帝,也要让皇帝过不了大江。
  然后利用这个局面,回来同皇后谈判,在李首辅想来,没了皇帝,皇后就是空架子,还不是李家说什么是什么。
  到时就可以提出兄弟划江而治,李家扶安王坐上皇位,再慢慢图之。
  至于平王,从头至尾都是李家用来迷惑皇帝视线的幌子,虽为了安抚平王,李宜馨委身于他,可贺院使早给平王用了绝育药,这样李宜馨生下的只能是安王的孩子。
  安王可比平王能藏住事,也更会取舍。
  李家提出在崔兰愔生产时,用安王和李宜馨的儿子替换时,安王就想到了,待将来父子相认时,就是大郢南北重归一体时。
  可惜,安王自以为藏得好,却根本瞒不过夫妻多年的枕边人。
  安王妃察觉后,有康王妃的前例在,她不想自己和孩子哪天就奔了死路。
  程毓一家也是如此,程圭查出安王和李宜馨偷偷生了儿子后,他们根本不信安王能成事,知道安王这样性子的很难劝回来,又可怜如太妃什么也不知道,就要因为安王
  没了晚景,思来想去后就找了安王妃商量。
  得了安王妃承诺往后仍会带她的两个孩子于如太妃那里承欢膝下,程家由程圭出面,同安王妃一起往崔兰愔面前告发了安王。
  其实在端王告诉后,崔兰愔已从玄叔那里知晓了李家、平王、安王之间的谋划。
  皇帝之所以放任不动,就是想在李家发动的时候将李家的势力连根拔起。
  本来崔兰愔也没想提前行动,是李家左一下右一下地出手膈应她,摆明了是觉着皇帝不在,她只能被逼得节节后退。
  她气性上来就压不下去,且她也不想忍了。
  她先是让那些命妇回家闹起来,以致应城里和李家有来往的都和李家做了切割。
  随后她找来孟怀宗,让他同虎贲右卫、鹰扬右卫、骠骑左卫的指挥使假意投了李家。
  一边是步步紧逼,一边是机不再来,她这边又做出提前发动的样子,又将皇帝会提前南归的消息放出来,李家终是坐不住,将所有底牌拿出,提前入局。
  李首辅自以为算无遗策,以为让平王跳出来,李家和安王都不露面,李家仍可从容行事。
  就算这会儿败露了,也觉着能凭着水军将皇帝阻在江北,以此来同她谈条件。
  当然,李首辅并不是盲目自信,从南迁应城后,李首辅就格外重视水军,并在大江沿岸布置了十万水军,想用这些水军占据大江之险阻住鞑喇铁骑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