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皇帝传召术士,百官对这件事的感官就很复杂了。
坏消息:陛下真的信这世上有仙山仙人。
好消息:陛下觉得这些术士关于仙道的描述根本就不对,于是把人都赶走了!
但无论如何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徐福,也始终没出现。
李盛摇摇尾巴,算他躲得快,他最好是收手不干了,若是这群人再在民间兴风作浪,那莫须有的仙人可没法从虎爪下救人!
封禅仪式结束后,嬴政不打算回咸阳,他打算向西方再多走一走,巡狩一圈再回去。
陇西一带有嬴秦族群文化的发祥地,嬴政想要前去祭拜,且这些年来秦国的军事力量主要瞄准了东方的诸侯国,西边的边境也需要安定震慑一番。
帝王封禅泰山后巡狩四方,考察政治弹压不法,也是封建帝王活动的一部分,可以树立皇帝威望。
最重要的是,次出来的仪仗本就是在李盛的坚持下缩减过的,可不是历史上那么隆重,什么大驾卤薄,百官群臣,都没有,这次跟着来封禅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而且仪式结束后,李斯他们这些重臣当天就回去了。
征调的人役和护军也只有初计划的三分之一,什么贡品费用、接待仪式、百官上贺礼这些,都被一虎爪砍掉了。
相比历史上那旌旗遮日马蹄震天的大场面,可以说是轻车简行了。
而且朝中李斯王绾都在,应该也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于是,李盛觉得可行,就跟着铲屎官开始了巡狩之旅,在路上,他还拽着嬴政去赵地修建长城的工地上突击检查,果然发现了不少问题,包括侵吞粮食,欺压役夫,恶意延长役更时限等等。
三个为恶的,人头落地,一连串监管失利的,十三个剥夺家产举家迁徙南越,气氛很快就紧张起来了。
李盛还时不时神出鬼没地从山林里冒出来,不定时出现在任一长城工段上,今天早上还在赵地长城脚下,当晚可能就到了韩地行宫朝着长城上边嗷嗷叫。
事实证明监管力度大了,确实能整一整风气,连夜里看管石料的时候喝酒的人都不见了,就怕喝着喝着哪片草丛里突然冒出来一只大虎头。
到了这一年的年末,皇帝的队伍回返咸阳,嬴政看起来很是有些意犹未尽的样子。
夜里还握着虎虎的爪垫畅想:“明年再出去巡狩,可以出函谷关,去洛阳一带。”
李盛一爪垫呼到了他脸上:你想屁吃!
出去巡狩一次,就算已经是简之再简,也是劳师动众耗费巨大,你出去一次就行了,还上瘾了?
其实,历史上嬴政在他的执政期间,先后有六次大巡狩,劳民伤财,还干了不少离谱的蠢事。
比如在他的第二次大巡狩期间,因为在渡湘江的时候,遇到大风无法渡河,嬴政问过随行的博士后,得知此地神灵是尧帝之女,舜之二妃,便以为是此二人对他不敬,居然“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就很离谱。
但也有此可见,当时的嬴政已经狂妄奢靡到了何等地步。
这些莫名其妙的蠢事还在其次,主要是,出去巡狩真的耗费太多了!
这些钱拿来修建工事水利不好吗?
而且,李盛了解嬴政的性子,他是绝对不会因为巡狩花了钱,就不再进行各地基建活动的,他一定是都要!——小时候有个盒子里装着六种点心,他都要各样咬一口!
李盛对于嬴政还想去巡狩的想法,那是全力反对——四爪都反对!
嬴政一猜就知道为什么,虎虎是个勤俭持家的抠门虎虎啊!
“那就五年后再去!”
五年休养生息,应该足够了。
大老虎认真地把两只前爪的十个爪勾都弹出来:起码十年后再说!
嬴政也认真地伸手把虎虎的爪勾再按回去:六年后!
爪勾再弹出来:十年就是十年!
又被按回去两个:八年后!
两只爪勾倔强地又弹出来:十年!没得商量!
巡狩,是天子控制领地属国,加强盟邦的一种方式,自先朝以来,也确实有天子巡狩四方的传统,顺便可以考察各地政治军事。
然而,历史上,嬴政十年间五次大巡狩,这样密集的巡狩,实在是没必要,实属是误国误民的弊政。
若是天下承平日久民富国安也就罢了,偏偏如今是战乱后才安定了没几年,正是需要与民休息的时候。
大老虎的爪勾死活按不下去了。
嬴政吹吹自己手上的红印子,认命地躺在旁边。
还能怎么办?看着自己从小孩子长到这么大的虎虎,又是长辈,又是最亲的伙伴,他能跟虎虎犟着干?
嬴政扶了扶自己头上被虎爪打歪的发髻,拍拍手叫人进来给他松发顺便揉揉手指。
李盛伸出爪子安慰地摸摸铲屎官的头,在咸阳待着好好处理国事多好,出门有风险啊!你要是继续出去巡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碰上一个叫张良的人,埋伏在博浪沙等着你,还专门为你打造了一柄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你怕不怕?!
第380章
不知道皇帝当久了是不是确实都会间歇性脑子不正常,李盛最近就觉得,他对于铲屎官的最新政令真的很不理解。
嬴政下令,“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另制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即后世所称“销锋铸鐻”。
首先要知道这时候的兵器,绝大部分都是青铜的材料制作成的,也就是说,所谓“十二金人”,其实是“十二铜人”。
而到了西汉时期,才开始有大规模的铁器作为兵器,在此之前,都是以青铜为主。
而自从商周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有个传统,就是会制作大型青铜器来显示统治者的权威,体现王室皇庭的尊贵,秦始皇似乎也不能免俗。
如果单单是讲“销兵”,那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正常的政治活动,在嬴政灭亡六国一统天下后,为了避免再起战事,维持新政权的平稳,那么,收拢天下兵器,归统中央,这很说得通。
尤其在秦朝之前,是六国混战的战国时代,在战国末代时期,大国之间的兼并吞灭战争可以说是旷日持久,在灭国之前,几乎是全民皆兵的局面,像是秦国楚国这样的大国,国家的军队数量总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巨。
而每个士兵配备的兵器肯定也不止一件,以秦国为例,秦国普通士兵的平均是三件,其中,不同的兵种武器还不一样。
而且,在胡乱的战争年代,民间的兵器数量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这样算来,兵器数量总以千万计。
在嬴政建立秦朝后,作为一个封建统一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再看这些兵器,不免有所疑虑不安。
六国的军队,要么被秦朝接手,但大部分兵员,还是解散后回归田间,那他们手里再拿着这些凶器,就很不合适了,尤其这几年还没有彻底安定下来,民间仍有心存复国之念的人。
为了维护统治秩序,防止民众反抗起义,这些数量过剩的兵器,必须有一个妥当的处理办法。
在这样的情境下,嬴政下令大规模收缴,并且销毁兵器。
听起来很合理对不对?
但是,嬴政的命令是“把所有兵器聚集到都城咸阳,并且在销毁后,当做新的原材料来制作各种大型青铜器”。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的工作量就相当大了。
中原境内的兵器需要先收缴起来,在秦朝时期,收缴兵器就需要不少时间,从里长到各郡县的长官,需要一层层地向上交付,勘察,批复,然后把这些兵器归拢完整,再一起送往咸阳。
运输过程中,无论是走陆路,还是走水路,都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
等运到了咸阳,还需要在咸阳选地方建造好场地,销毁兵器,青铜器如何销毁?需要燃料,这也是极大的耗费。
然后还要再浇灌成型,冶炼铸造,精心打磨修饰。
费了这么多的力气,消耗了这么多的钱财人力,最后做出来的成果是什么呢?——各种青铜铸造的飞禽走兽、车马、器皿,还有嬴政点名要放在宫门口的十二金人。
或许是他无法理解统治者对大型青铜器装饰品的喜爱和执着,李盛想一想就觉得嬴政仿佛在发癫——费了这么大的劲儿就为了给你做这些装饰品?!!!
再给这些东西加诸更多的政治意义,什么帝王王权的象征,什么老百姓智慧的结晶,什么古代审美的集大成者,但是,说到底,这些东西也是装饰品啊!
用现在这么珍贵的人力和物力,这么珍贵的运输耗能,把东西运来做好,就为了装饰宫廷?
这是战乱后的年代,不是什么盛世太平时期!
于是,李盛在听闻此事后,直接跑去李斯那里,在他下班之前把那封诏书叼着,在晚上跑去找嬴政了。
写好的帛书在嬴政面前的桌子上摊开,一只爪子按住一端,然后另一只爪子挡着他的面弹出爪勾,撕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