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很多学者认为,这场争论中哪怕有秦始皇站台郡县制,但仍然暴露出了儒家与法家之争。
儒家笃信圣王之治,在感情上支持怀念的是西周的封王制度;
而法家学者主张与时俱进,摒弃宗法政治,因此他们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设想就更理智,也更容易倒向郡县集权制。
李盛想到这时候法家学者如李斯等人的风光得意,再看看儒家逐渐没落,心中都不由得感慨万千,谁能想到呢,就在汉朝,他跟着刘彻的时候,已经是西风压倒了东风,那会儿满朝皆是儒家子弟,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便是如此了。
但是他知道儒家后面还会崛起,眼下的儒家学派可不知道,他们急得很,对于法家学派在朝野的风光,那是又气又恨啊。
两方矛盾渐生,终于,在一次宴席上,就爆发了冲突。
这一年过年的时候,嬴政在宫中大摆宴席,百官纷纷向陛下祝酒,不可避免的,当然是也要进行一些歌功颂德的政治流程。
周仆射,大名周青臣的一位大臣,祝酒词就说到了嬴政的心坎里,拍龙屁拍得人很高兴。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听听,说得多好听啊。
嬴政就听得很开心啊,笑呵呵地满饮酒杯。
但是坐席中有人不高兴了,谁呢,齐地博士淳于越。
他就像是受了什么刺激一样,啪——一下就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开始一顿输出。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虽有海内,然子弟为匹夫,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臣闻,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也。”
概括一下,淳于越觉得嬴政采取郡县制本来就是错的,你周青臣还把这件事当成陛下的功劳来阿谀奉承讨巧献媚,你不是忠臣!
忠臣应该面陈君王之过,你居然颠倒黑白把过错说成功劳!你不配为官!
真是太离谱了!
李盛当时就趴在自己的位置上啃骨头玩儿,听了这话往下一看,嗯,果然,大家都有点愣,不止他一个觉得淳于越有点过分,有事儿可以朝会上说,这一场宴席,宫中与朝中一起筹办了十几天,好好的气氛都被你搅和了。
再往左边扭头一看,好家伙,周青臣这都红温了,别说耳朵脖子,连眼睛都气红了,站起来在那气息都急促起来,看起来都想扑上去掐淳于越脖子。
大好的日子,陛下延请百官同乐,大家都高高兴兴的,他只是顺着这个气氛奉承一下陛下,他招谁惹谁了?淳于越这个狗东西就跟疯了一样!
嬴政也不大高兴,但是他还是压住了场面,举杯邀共饮,令将此事“下其议”。
也就是交给群臣讨论。
第二天李盛就去看热闹了,本场辩论赛,由法家正派学者、同时也是郡县制坚定支持者——李斯选手激情出战。
李斯果然出口点七寸:“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反也,时变异也。”
首先说明,时代在变化,哪怕是你淳于越所说的先人之治,也是有其不同的。
然后下定论:“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最后,李斯看了一眼淳于越,还进行了一下人身攻击:“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
你们这些愚蠢固执的迂腐之人,知道个屁啊!
哦豁,李盛看向那边的淳于越,嗯,好像气得要昏过去了,李斯这攻击力果然很强。
第370章
辩论刚开始没多久,李斯就三言两语把淳于越说得破防了,但是接下来的事情走向说明,这只是淳于越自己能承受的极限,可不是李斯战力的极限。
就在淳于越被身后的人扶住后,李斯看了一眼那边的儒学推崇者们一眼,虽然没说什么,但是那满含深意又极度蔑视的眼神,已经足够让人恼恨了。
李盛趴在台子上,默默给李斯配上背景音:“你们这群菜比!”
李斯说完后并没有退回去,而是继续发力,但这一回,李斯所言所指,可不只是封王制度与郡县制度的矛盾了,他剑锋所指,是如今秦朝国内的文化舆论境况。
“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而今天下已定,法令一出,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然,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霍乱黔首,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群下以造谤。”
李斯的政治思想与嬴政高度统一,“政统归一”是必然的结果,那既然如此,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游学争论的文化背景就必须被改变。
在乱世之中,不同的诸侯国为了寻求强兵富国之道,各有尊贬,因此各种学家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是能促进思想交流,有助于文化进步的。
但是现在不同,嬴政已经统一了天下,他不需要有那么多思想的碰撞了,无论是朝中百官,还是平民百姓,更甚者奴仆下者,你们最好都老老实实听皇帝的!
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文化专制,但是在嬴政的时代,文化专制,也是他维护统治的一种必要方式。
尤其是在六国遗民数量众多,且时常有大大小小叛乱的情况下。
但是李斯这话儒家学者们可就不爱听了,什么叫”道古害今”?什么叫“率群下以造谤?”
我们确实是反对郡县制,但是我们那是耿正肯言,我们那是忠心陛下,是为了大秦的千秋万代!
就算是我们在自己的小团伙内有些过激的言论,但是我们出发点是好的啊!我们都是为了大秦的天下啊!
你李斯就是公报私仇,你就是恨不得陛下只信你们法家的人,你这个意图把控言路,不公不诚的小人!!!
这会儿的朝堂虽然也有规矩,但是远远没有后世那么规矩,春秋战国时代很流行辩论的,所以这会儿的朝堂上也经常有大臣们互相辩言。
儒家学者们纷纷激动起来了,见鬼的李斯,大家好好地说着正事,你怎么还扩大战场,扯到百家学派上去了,还给我们扣锅!
于是这边也有不少人纷纷站起来反对。
李斯瞥了他们一眼,哼,搞笑,他可是堂堂御史大夫,他没有小弟的么?
两边开始了大混战。
李盛听得耳朵嗡嗡的。
后世都说嬴政暴虐,李盛觉得不对,这明明脾气很好啊,他耳朵都快聋了,嬴政还笑眯眯地在那支着下巴看下面一群人在他的明光宫大殿上吵架。
李盛想走,但是想想历史上这场辩论直接导致了“焚书”事件,他又不肯走了。
“吼!”都给老子闭嘴!
玄虎昂然而起,一声怒气磅礴的虎啸把殿上地人都镇住了。
李斯往上看了一眼,虽然也被虎啸声震得脸色有些白,但还是坚持继续说下去了。
他原本是站在自己的位置那,这会儿快步走到大殿中央跪下,大声道:“臣李斯昧死上言,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李斯豁出去开大了。
李盛听了这话,立马一个激灵精神起来,他趴在这里忍受着这群人叽叽喳喳就是为了阻止这件事啊。
旁边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儒生博士门纷纷出列跪倒在地,又开始了对李斯的新一轮讨伐。
虽然李斯的建议非常粗暴,但是,作为一个能给嬴政当几十年丞相的人,李斯对嬴政的心思那是摸得很透了,这话一出,趴在旁边的李盛立刻就感觉到嬴政的呼吸变化,很明显,他心动了。
但是嬴政刚要开口,就感觉大腿上一疼,他咬着牙低头一看,虎虎的爪勾都戳到他衣服里了,这会儿正仰着头非常严肃地瞪着眼睛看过来。
嬴政到了嘴边的话就拐了个弯:“而今天下杂学恶文确然当治,然兹事体大,御史大夫李斯所言及书论,令治下收取皆归于府库,容后再议。”
今天的议事到此为止,李盛跟着嬴政回了后殿。
夜里,嬴政抱着一只虎爪垫捏捏:“虎虎,其实李斯说得很有道理,如今天下初定,自当收杂言以正视听,只需在府库留存一套书即可。”
李盛扭过头看他,伸出一只爪子冲着他指了指殿内灯火:可以禁止百姓议政,或者,为了更激进地进行文化统治,在大秦完全安定之前,在五年十年之内,把一部分涉及到政治的书限制起来,但像是李斯说得那样大刀阔斧地焚书,绝对不行。
这件事在李盛的干涉下就这样过去了,焚书令变成了收书令,书目也少了很多,先王德行教化之类的书还是能留下的,但是变法之类屠龙术的书就都要被暂时收起来了。
相应的惩治法令也都被取消掉,虽然没有完全阻止,但是相比于历史上粗暴野蛮的焚书,这已经是李盛争取过的不错的结局了。
六国遗民中还有不少人是有着复国之心,历史上的嬴政在巡狩路上遭受过的刺杀也不少,在这个时候,要维持国内安定,舆论文化的稳定是一件急切又必须的事。
而要在短短几年内控制好国家的文化建设,就必须进行文化限制,限制的程度或深或浅,但这几乎是避免不了的一条路。
如果君主的政令总是被怀疑,那就不可能推进顺利,比如郡县制,在嬴政下令之后,朝野之中却还是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以至于有今日之争。
更严重的是,如果这一项政令不被理解和接受,那么,其他的政令呢?
天下之大,却也只能令出一人;疑虑万千,也必须奉听皇命。
作为第一位大一统的君主,就算是史书针砭,嬴政也必须做出这些决定。
更何况,嬴政根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他是皇帝哎!还是飞龙入梦而生的皇帝,他还有虎虎伴身护着他长大,他就是最厉害最伟大的统治者!
这些人敢怀疑他,他没把人拉下去已经是他心胸宽大为人和善了!
大老虎趴在太阳光里郁闷地翻了个身,但愿中原快点平定下来吧,这种看着文化发展的脚步被搅乱的感觉,他一点都不喜欢。
李盛想到了春秋时候孔夫子曾以“诛杀少正卯”的方式来铲除异端,想到了刘彻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想到了西欧中世纪的猎巫运动,想到了阿拉伯人在亚历山大城中焚烧图书馆......
古今中外,莫非如此,文化专制,是统治专制带来的副作用。
嬴政的本意是为了让天下安定归一统,让朝野间都能听从皇命推行新朝法令,并不是针对哪一学派的学者,在这件事后,嬴政对儒家博士们并没有什么处置,哪怕是在宴席上找不痛快的淳于越,也是照常任职。
但是李盛觉得淳于越真的很烦啊!
春天的时候李盛从野外捉了一只公鹿回来给嬴政,最近嬴政在后宫比较多,给铲屎官补补。
他叼着公鹿回来的时候就遇到了出宫的淳于越。
然后第二天嬴政就被淳于越劝谏了。
这正是禁止渔猎的时期,陛下也该以身作则不吃野物啊,就算是虎君捕猎带回来给您吃的,您也该谢绝才是。
李盛:.....无语啊!怎么每个朝代都有这种倔老头儿?
第371章
泰山那边的休整已经完成了大半,嬴政就想着要去泰山封禅。
但是晚上他兴致勃勃看地图的时候,一只虎爪子拍在了河南地一带,嬴政抬头,灯烛的光影里大老虎的眼睛正紧紧地盯住了这一片地方。
匈奴?
嬴政把虎爪爪拉过来自己捏捏,皱着眉头仔细想一想。
他确实有攻打匈奴的打算。
后世传言,是因为秦始皇在巡狩过程中听了术士所言“亡秦者必胡”,认为此“胡”是胡人,因此才大规模攻打匈奴。
但其实,就算是没有这个传言,嬴政也必然是要打匈奴的。
在秦国统一前后,正是匈奴不断扩张不断强盛的时间,为了大秦帝国的安定,这样一个残暴又武力值强盛的邻居在旁边虎视眈眈,嬴政怎么会容得下?——他连一向老实的南越都看不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