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穿越重生 > [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 > [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 第172节
  “东海麋竺,捐粮十万石。”
  “中山甄尧,捐粮十万……零一千石。”
  荀彧念到这里的时候,话中忽然有一阵可疑的停顿,似在犹豫,要不要告知陛下,在这两批粮草送到洛阳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插曲。
  但他这一抬眸,就见陛下望向了窗外,神情不似他想象中的轻松,而是透着几分严肃。“……陛下?您不高兴吗?”
  刘秉回过神来,缓缓说道:“我当然高兴。有这批军粮在,朝廷甚至可以不必等到秋收,就能向关中发起讨伐。但……”
  应该怎么说呢?怎么形容他现在的心情呢?
  他斟酌着一番情绪,说道:“朕……既觉欣喜,又觉恐惧。”
  “恐惧?”
  这还真是个荀彧没想到的词。对于他这主持内政的官员来说,麋、甄两家捐献的军粮,来得恰到好处,正合时宜,若是陛下愿意的话,还可以向他们宣告数年免税的圣旨,以表彰他们的忠君爱国之举。这恐惧又是从何而来。
  但这位年轻帝王的神情里,又隐约让荀彧读到了某些信息。
  刘秉的下一句话,无疑证实了他的猜测:“怨不得有人说,何必去分什么各州首富,皇帝才是天下间最有钱的人,只需要从每个百姓身上取一文,就能立刻敛财千万,只要向四海号召富户捐粮,哪怕土地仍是贫瘠,也能集齐军粮数十万石。”
  这是何等的诱惑啊。若是人的欲望不能满足,便如先帝这从亭侯继位的宗室一般,觉得什么东西都要越多越好,此刻的喜悦便会成了乐极生悲。
  刘秉怎能不在听到这一声声的宣读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恐惧。
  他在现代虽然衣食富足,但也远不及此刻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样的金钱来之容易。
  “陛下……”
  刘秉忽然一笑:“哈哈哈哈文若无需担心,朕已有一杆权衡的秤在心中,何惧于此!”
  这句恐惧,只是他用来提醒自己勿忘初心的,而不是让他束手束脚,作茧自缚。
  他已不是第一天当皇帝的人了,在这一众期待的目光当中,又怎会因这纷至沓来的财货而裹足不前。
  他回首,沉声道:“洛阳有求,八方来援,朕更当早克关中,还天下清平。也唯有天下一统——方能治世救民!”
  第121章 (一更)
  就算要反省治世之道,反省平衡农商地位这样的问题,那也得先统一天下,方能图谋发展。
  大一统,与四方割据,所能调度的人力物力,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所以现在,当这一批批由富商豪侠送来的军粮,注入洛阳的军粮府库当中的时候,他征讨董卓的最后一块拼图也就补齐了。
  “文若,不必等到秋收了。出兵讨董,就在眼前。”
  荀彧很难形容,听到陛下的这一番话时,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站在他面前的陛下,成长得太快了。
  如果说,他刚来洛阳的时候,还一度为朝廷的野蛮重建而常觉有些无奈,现在他见到的,就已是一位心存大爱,善于反省,却又坚决果毅的皇帝统领,以及在他统治下,欣欣向荣的朝廷!
  而这句宣之于口的决断,也正是仁懦之君与仁君的区别。
  大汉何其有幸呐……
  荀彧俯首作揖:“既是如此,臣冒昧猜测,陛下也不会觉得,有一件事是徒耗财力人力的无用之举?臣是说,点将阅兵。”
  “为何会耗费财力?”刘秉有些奇怪地问道,“先帝曾于平乐观高台阅兵,这发兵之前的誓师校阅就放在此地,借用当年的场地又有何不可?洛阳已自战火中复苏,这平乐观中的晦气也已尽数除去,何必再另寻他处筑建高台呢?”
  那是昔日汉明帝建的送征高台,并非汉灵帝所独有。
  刘秉道:“传令下去,各方士卒整顿兵马,于三日后辰时,齐聚平乐观,扬我君威士气!”
  ……
  当三日后的晨光投照于洛阳城西平乐观中的时候,荀彧抬眼望向前方的长阶,忽然意识到,对于这位能将罪己诏当成宣战书的陛下来说,避谶,可能是最没必要的事情。
  反而是眼前的这片高台阔场,因今日的阅兵,重新被擦拭去了旧日蒙尘。
  连带着被擦拭去其上尘土的,还有汉明帝从长安迎回的王权标志——
  一尊三足腾空,余下一足踩踏龙雀的铜马。
  铜马位居那九丈高的小坛之上,于日光下轻盈欲飞,也像是俯瞰着此刻奔行归位,陈列大坛长阶之下的骑兵。
  铜色如金,甲光向日,同是金鳞曜曜,这铺天盖地的颜色,正如陛下所说,已将此地的浊气一扫而空。
  也恰在此时,更漏落下了最后一滴。
  “砰”的一声,战鼓巨响。
  同在此地的刘辩,几乎是在即刻间,结束了望向那马踏龙雀的雕塑,转向了长阶之下。
  因为此刻,所有人都停下了动作,停下了声音,向着这唯一一支正在移动的队伍看去。
  那为首的不是别人,正是今日天子冕服加身的陛下!
  他按着腰间佩剑,一步步拾级而上,以君王巡查领地一般的稳健脚步,向着上方的大坛走去。
  陈列长阶两侧的朝堂官员,都如刘辩一样,望向了步步登台的君王。
  赤底金漆的交领云纹,映衬着这张于摇曳长旈之下露出的面容,让其眉眼间彻底摆脱了稚气,平添一份威严。
  两肩处,是星辰托举着三足金乌与蟾蜍,昭示着汉家天子肩负日月的重任。
  而蔓延于玄色大袖之上的龙纹,随着他的脚步折射着金辉,一如当日誓师渡江时一样,直跳入所有人的眼底。
  咚咚急响,鼓声未歇,正与天子登台的脚步同调,让自近处望向陛下,自远处遥望君王背影的臣子士卒,都随之心血震荡。
  “……还有谁比他更适合做这个皇帝呢?”
  虽然刘辩早就已经用这个事实说服了自己,但在这一幕冲击眼帘的时候,他依然又一次,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再度重复了一遍。
  可又或许,此刻说出这句话的,并不只是他而已,只是与他发出这句感慨的意义稍有不同。
  他们是真的在感慨,在这汉室倾颓之时,有幸遇到了这样一位明君!
  他仍然年轻,背影也不若武将一般宽敞结实,但当他终于踏上那三重华盖之下的大坛之时,没人会怀疑,他不能如这件冕服的章纹陈设一般,托举日月青天,匡扶天下。
  刘秉转过了头来,白玉旈无可避免地在这转头间碰撞在了一处,也正在这一晃而过间,又一次露出了天子那年轻而朝气的面容。
  因甲兵万人陈列在前,或许光用朝气,还远不足以形容他此刻的神情。
  那是一种意气风发,慷慨激昂。
  连带着他的声音,也远比平日里铿锵有声:“朕,承袭汉志,忝为君王,当肃清叛逆,平定四海,令百姓安生,令老幼有依!”
  “今有董卓倒行逆施,篡政另立,霸占关中,妄图僭越,朕既上定冀青,下抚荆扬,得众臣效力,群贤服膺,正值兵精粮足之时,岂能再容逆贼割据为祸!”
  “当——发兵讨贼,逐猎关中,以定天下!”
  他忽然在此刻,一把抽出了腰间的长剑,直指向前。
  原本因君王开口而停下的鼓声,又一次大作轰鸣。
  与此同时,还有一阵阵浪潮一般的呼喊,自下方士卒的口中发出。
  “杀!杀!杀!”
  “逐猎关中,征讨董贼!”
  “陛下万岁——”
  “讨贼!讨贼!”
  因捐献了军粮而在此地拥有了一方席位的甄尧,被这排山倒海、气势惊人的呐喊惊得两眼发直,忽然无比庆幸,自己在被刘表找上门来的时候,并未做出任何不当的举动,最多就是在心中暗骂了两句。
  一句“逐猎”,昭示着陛下已再未将一度废立的正统与否看在心中,有着绝对的自信与绝对的坦荡,向着身处关中的董卓,发出了真正的宣战号令。
  董卓是如此,其他人也是如此。
  大权在握、河东复起的君王为了重定秩序,打碎陈年弊病,无需向任何人妥协,也势必要以这滚滚车轮,碾压向那些自以为沉默就可以糊弄过关的庸人。
  若是他中山甄氏并未给出这样及时而又有效的支援,当董卓覆灭的时候,下一个被清算的会不会就是他?
  因这已是一件不会实现的假设,甄尧在此时无法给出答案。
  他只能无比震撼地看到,汉家天子与那王权铜马的俯瞰之下,是一支支招展的战旗,是一名名整装备战的士卒,哪怕这一次,天子不需要那“无上将军”的名号,统领的也是一支真正的精锐雄狮铁骑。
  而随着天子的收剑入鞘,所有的呐喊宣威,又忽然被捂住了嘴一般,纪律严明地戛然而止。
  “宣旨!”
  陛下的一句命令,让尚书郎携旨出列。
  也已有一名名早已蓄势待命的传令官,顺着高台与校场排开,确保这随即宣读的圣旨,能够传入在场每一个人的耳中。
  荀彧手执圣旨,宣读出声:“陛下有令,围剿董卓,重振汉家声威,出征将士数万,当以军纪法度为先,不可轻慢将令,贻误军机,不可扰乱军营,临阵脱逃,不可背国弃民,贪生怕死!军令既下,当闻鼓而进,闻金则退,举旗则起,落旗则伏。当下,兵马已动,粮草同行,直取长安!”
  朝廷兵马,已非昔日还需要靠着诱骗才能击败吕布的贼兵,而是各路齐整,威风赫赫,自当严守军纪,在陛下面前,争出个表现来。
  华盖之下,刘秉的声音,又一次响起在了众臣的面前。
  “屯骑校尉赵云何在!”
  “臣在!”轻骑甲胄在身的英武将领向这长阶的当中迈开了一步,抱拳拱手。他所统领的屯骑营精锐,也在此刻,于校场之上挺直了腰杆,一正军旗,像是响应着这位将领的表现。
  不必多言,也能让人瞧出,那是怎样的一路沉稳之中暗藏锐气的骑兵。
  “白波校尉徐晃何在!”
  “臣在!”步兵轻甲,包裹着这位面容刚毅的将领,让他在迈步而出时,几乎已无法看出,他也曾流落贼寇之中,就连他统率的步兵,在一年前,还是要被陛下捉拿的贼党。
  但他们如今,已因挖盐掘矿的体力活打熬了心性,又在陛下的治下吃饱了饭食,迎风照日下,与日行百里的精锐有何区别?
  刘秉虽有些遗憾,张燕并不在此,但眼见这两路于他而言也算元从的兵马,拿出了这般令人满意的表现,不觉在神情中又添一份出鞘的锐气。
  “陷阵校尉高顺何在!”
  “金吾校尉马超何在!”
  “射声校尉太史慈何在!”
  一声声点将,让三位各有千秋的将领纷纷出列,将他们和其所部,都陈列在了陛下的面前。
  而无论是高顺自数年前就有备无患,重金打造的陷阵营,是马超临时找段煨借了一部分骑兵才组建起来的西凉骑兵精锐,还是太史慈凭借着高超的箭术迅速收复、训练成型的皮甲弓弩兵,都是毋庸置疑的强军。
  那也难怪,从陛下口中随即说出的,会是这样一句号令。
  “朕欲御驾亲征,着此五路大将并其兵卒护持左右,讨逆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