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神经医学专业的水平更是领先国际,学生报考率最高,也最难考,所以才有如上这句又爱又恨又敬的俗语。
在这群“疯子”中,有股清流——黎初临。
周予夏进大学第一天就知道黎初临这号人物。
毕竟这位相貌不凡,温润聪颖的高材生是不少春心萌动少女考入这所大学的理由。
他是周予夏大四岁的学长。
按常理,她刚考进去,黎初临差不多迈入实习工作的大门了,偏偏他读的是学校神经医学系本博连读,要八年才算修行毕业,她也有幸在校园见到过几面。
黎初临是江立医科大学最引以为傲的神经外科专家黎满楼教授的直系独孙,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实习期起就一直在江立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现在大学正门走廊上的优秀毕业生代表,还有他的位置。
他理论基础扎实,又懂得融会贯通,寒暑假到医院实习,教授抢着预定他。
别人都是争先恐后地预定导师,在他这里刚好反过来。
作为江立市当年的高考理科状元,现在每逢高考时节,也必然会被拉出来采访报道,成了江立医科大学招生的“活招牌”。
不为别的,黎初临身高修长,长相端正,是毫无争议的校草学霸。
每当同学们因为咀嚼枯燥乏味的医书恹恹时,任课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搬出他这个典范来。
“从上大学到博士毕业一直是第一名。”
“公众选修课的成绩都没下过97分。”
“代表班级参加运动会,拿了五项一等奖。”
这样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偏偏没有一点骄横,对待任何人都谦虚温和,每个院系都有他的朋友。
她大一迎新晚会的时候,看见黎初临还被拉出来表演了一段小提琴独奏。
那天晚会结束后,舞台后门被堵得水泄不通,周予夏当时还以为学校请来了大牌明星,后来隔着人群,远远看见他还穿着那身表演时的白衬衫黑裤子,被一群女生团团围住,还是负责维护秩序的学委和老师拦着才没发生事故。
周予夏对此并不上心。
这样的风云人物别提做朋友,连见一面都十分困难。
何况就所有人的描述来说,怎么说,她觉得黎初临有点可怜。
被大家理所当然的崇拜钦佩,一直被期待,被投以仰视的目光,最后被冠上“天才”的名号。
是不是天才,她不清楚,只不过她不止一次看见黎初临垂头看书。
人们却轻描淡写的一句羡慕话:他果然是天才!我们这种普通人天生没有赢的机会,然后对他的努力全然视而不见。
于是她暗暗替黎初临觉得不公平。
当然,他本人对此并不知情。
周予夏赶上成为黎满楼教授退休前最后一批本科生。
能从师于全国首屈一指的神经科教授,对于他们这群初入茅庐的孩子来说,是莫大的光荣。
在别人因为高考结束放松懈怠的时候,周予夏比以前还要刻苦学习。
年级第一,学生会,班委,凡是对今后有帮助的比赛职位,她全都用力争取到了,不到两个月就得到了黎教授的青睐。
黎满楼教授上课必叫她回答问题,对她的要求也比其他同学严格,觉得她是块学医的好料子,幸好,后来她不负所托,也拿到过一些小成就。
江
立市黎家是学医世家,黎家人大多从事医疗行业,对现代医学各个分支领域都做出过杰出贡献。
黎满楼教授还接到过国家级院士的邀请,只是他嫌远,拒绝了。
教授向大学捐赠过许多古书典籍,江立医科大学为此兴建了黎书堂,来宣传黎教授的杰出贡献。当然,古书之类的都被放在玻璃柜中展示,供学生借阅的都是影印本,后来陆续有其他教授学者捐赠书籍,黎书堂也成了江立医科大学的第二大图书馆。
周予夏和黎初临便是在这里认识的。
刚上大一那年,她参加了黎书堂的半工半读助学项目,凭借优秀的学业背景和口才得到图书管理员的实习位置。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职位,竞争率却是一胜一百。
那时黎初临正在熬夜准备实验论文,每天在黎书堂早进晚出,周予夏就算再迟钝,看见频繁出现的借阅人名字也不免侧目看他。
他经常坐在前台左侧第三排靠窗的位置,桌子上摆着几摞医学专著,两只黑色签字笔和一个黑色的水杯,偶尔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一坐就是一天。
他脾气确实很好,经常有同学主动找他打招呼。就算总是被打扰,他也没有流露任何不悦。
一来二去,他看见周予夏坐在前台还会主动点头打招呼,只是两个人都没有和对方主动交谈过。
或许在校园里偶遇,都不会认出她是图书管理员。
周予夏是这样认为的。
她记得有一次,在宿舍中无意间说起黎初临经常在黎书堂看书学习的事,宿舍立刻沸腾。第二天,她的室友甚至班上的同学都扎堆去黎书堂自习,可是那一周黎初临偏偏代表学校参赛去了,这件事也就渐渐被淡忘了。
大学第三年,黎初临担任助教,她被选为课代表,他们才第一次说上话。
再后来,黎初临进入博士研究生第一年,辞去了助教工作,全身心投入科研,邀请她协同参与实验研究。
机会宝贵,周予夏也就答应了。
“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当时的指导老师每次都会满意地咂咂嘴说:“接下来请我们的日月合壁上台展示一下。”
日月合壁就是指黎初临与周予夏的搭档组合。
尤其是他们穿着实验白大褂,戴着防护手套和护目镜,站在讲台前进行阶段汇报时,底下都会传出学长学姐交头接耳的声音。
实验持续了九个月,最后一次去研究室时,黎初临主动和周予夏告白,她也答应了。
出于尊重周予夏的意愿,两人的情侣事实并没有公开,而这段秘密恋情也仅维持了两年。
周予夏本科毕业,黎初临也获得博士学位被破格提拔为江立医科大学的讲师,他迫不及待同她分享好消息,周予夏却突然人间蒸发,只留下一条短信文字:我们分手吧。
在那之后,脑医学领域频爆研究进展,黎初临的名字也逐渐成为业界标杆,作为江立医科大学杰出毕业生及其附属医院的青年专家,年仅31岁就当选副主任医师,成为最年轻的神经外科正教授。
周予夏大学毕业后,在家乡待了几个月,考上了北市大学的临床精神医学专业,并且成功以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任于被称为国内第一精神专科医院的北市精神医院,成为北市精神医学界小有名气的年轻医师,同行都十分看好这个小女生。
她却突然递交辞呈,离开了北市。
黎医生视角——
黎初临是在周予夏离开后才明白自己对她是一见钟情的。
他从小就好奇心旺盛。
在字还认不全的年纪就经常跑到爷爷的藏书室,偷偷翻看各种古书典籍,只是他很多字都认不全,只能看图画。
书上的配图多和医学相关,耳濡目染多了,上大学以后,其他同学每天在草稿纸上画示意图对着一堆陌生名词死记硬背,他已经开始接触实际的解剖实验。
看了几个月图画后,黎初临不再满足,每天围着爸爸妈妈问生字,妈妈被问烦了直接把字典拿过来,教他用字典。
年仅八岁的他就已经掌握绝大部分医学词语甚至开始自学医学英语。
也在不知不觉中踏上了从医之路。
“大脑是人体最神秘的器官。”
黎初临的爷爷经常念叨这句话。
后来家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患了脑癌,最后因此不治而终。这位长辈对黎初临照顾有加,他的骤然离世让黎初临也对神经医学产生浓厚兴趣,并致力于研究大脑病变。
性情温和,家教颇好,长得也周正,黎初临身边不乏女孩子的追求,可他从来没对谁动过男女之情,甚至对任何人都没有过喜欢或者讨厌的情绪。
瞿朗小时候总说他的性格像是一块在太阳底下曝晒的永不融化的冰玉。
焦急,害怕,担心,愤怒。
喜悦,幸福,同情,哀伤。
这些情绪通通与他沟壑相别。
直到那年,他频繁听到爷爷经常对一个学生赞不绝口,他也只是止于听说过。
黎老爷子把家里的医学书籍悉数放到学校的黎书堂供学生借阅,他虽然与教授有亲属关系,可除了累活苦差并没有其他特权,和其他学生一样,整日来来往往泡在图书馆内查文献改论文。
十次有九次,他都看见同一个女孩子坐在分诊台负责借阅管理图书,空闲时就坐着看医学专著。有一次黎初临瞄了一眼,书本上密密麻麻的英语外文,女生看得饶有兴致,一看就是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