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炸引信在二战中属于绝密级别的技术资料。
到了后世则属于几乎所有炮弹都会装备(有可能装备)的一种设备。就是这么一个装备,苏联人到八十年代都没弄好。
倒不是说苏联人制造不出来,而是苏联人搞得近炸引信可靠性实在是过于感人了。
苏联没有官方公布过自己近炸引信的准确性。
但是普遍猜测是其准确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如果是这样一个准确率的话,那么也不过是和二战时期美国搞出来的第一代vt引信差不多了。
中国倒是很大方,直接把美国一直到1955年的vt引信资料全部都给找了出来,并且打包进了技术包中。
所以当苏联专家们好好审视这份技术包的简略后,他们发现只要中国人没吹牛,那么里面有很多东西对苏联都很有用。
“我就说,钱学森肯定是把美国军方的资料复制了一份。这些东西应该都是美国军方的!而且都是绝密资料,他都带过来了!”
“对对对,不光是钱学森,这里其他的一些技术,也肯定是中国其他科学家在外面带回来的。”
“你猜我看到了什么?居然有电子管晶体管小型化技术思路!天哪,如果用在v2导弹……咳咳。”
“还有电子管配套的无线电技术。”“还有曲轴与多联动加工参数与工艺。”
当这群苏联专家们抛开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后,他们发现中国发来的这个技术包简直就是针对苏联的大礼包。
都是针对现如今苏联军工和重工业短板的技术。
苏联专家自己都不是很清楚每个行业缺什么技术,还是大家聚在一起聊着中国的技术包后,才惊诧的发现这个技术包里的东西苏联都用的上。
他们会不会怀疑中国中国知道他们的技术缺点?
拜托了,怎么可能。如果要这么全面的知道苏联技术缺点,那中国要在苏联安插多少间谍才能做到啊?
或者说有中央级别的高官为中国提供情报。
这两种无论是哪一种,在苏联人眼中都是绝不可能的。因为过于荒诞和离奇了。
唯一合理的推测就是中国方面的专家在猜测苏联缺乏的技术(毕竟美苏对抗的时候暴露出国一些问题)。
然后他们恰好选中的这些技术就是苏联急需的。
这就叫瞌睡遇到了枕头。说这一切是巧合,反而更让人信服。这群苏联专家非常兴奋。
他们把这个消息层层上报,甚至惊动了苏联国防部门,惹的斯大林亲自过问。
而这群苏联专家用自己的理解将中国这一年来技术突飞猛进的事情解释了一遍。
苏联高层仔细想想,好像也说得通。至少逻辑上是没任何问题的,归国的华人科学家为祖国带来更多的技术,这从各方面都说得通。
反正听着很有道理就是了。
其中尤其是关于近炸引信和电子管小型化这两项技术对苏联来说是可以快速应用的。
最多花几个月时间,苏联就可以将其产业化。
再加上中国在安东市的真实战绩表明了,中国确实掌握了相关技术。所以这变成了苏联方面比较着急了。
这样一来谈判就变得顺利了很多。
中国方面的代表团表示可以将这些技术全部提供给苏联。
但是中国需要从苏联换取相当多的一些东西。
比如在东北无偿援建一条高炮生产线,可以生产苏联的两款主力高炮。
并且援建相对应的配套厂。同时向苏联索取一批高炮,二手的也行,只要还可以用别是那种烂货就行。
以及帮助中国建设一个铸造件生产厂,能生产比较精密的铸造件(如拖拉机缸体)。
同时还有无偿援建一个大型油矿以及相应的成品油加工厂等等。
中国这边拉了一个好长的清单,苏联负责谈判团由三拨人组成。一拨是专家团组成的顾问团,一拨是国防与工业部门组织的军工部门代表,还有一部分是由商务部门人员组成。
对于中国提出的这些诉求,顾问团几乎是要拍着手就要同意,军工部门还在思考,而商务部门断然拒绝。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商务部代表拒绝的干脆利落。
他用一种不容商量的语气说道:“你们在白日做梦!你们知道你们提出的这些东西价值多少钱吗?超过五亿卢布!”
“你们是在对我们进行讹诈!苏联每一分钱都不是白来的!”苏联的商务代表用词非常犀利。
中方代表,尤其是王稼祥大使并没有因为苏联商务部代表的情绪而受到影响,他还是笑呵呵的说道:
“同志,不要这么急。贸易嘛,都是做下来谈的。你看,你是搞贸易的,我是搞外交的。”
“我们其实对这些技术都不是很懂行。它们的价值其实不如问问顾问团各位?”
王稼祥转头看向顾问团,他问的人刚好是彼得洛夫:“这位专家,请问您怎么看待我们提供的这个技术包。”
彼得洛夫算是脑子很好用的一个专家了。
但是搞技术的嘛,但凡技术上过硬,那就要舍弃一些东西。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少听说有人在技术强大的同时还能精通掌握商务眼光和谈判技巧。
所以彼得洛夫相比于外交部门的老油条来说,他还是诚实了点。
只听他开口说道:“这些技术很有价值。其中有不少技术刚好可以填补我国技术空白……啊!”
军工部门的一个厂长狠狠的踩了彼得洛夫一脚,示意他不要说了。
也许是这个厂长踩得力气太大了,彼得洛夫没忍住疼,他居然叫了出来。
王稼祥关心的问道:“您没事吧。”
彼得洛夫疼的龇牙咧嘴,转头狠狠盯着那个厂长,咬牙切齿的说道:“没事,就是昨晚被狗咬的地方有些疼。”
中方这边几个外交人员都低下头憋笑,还好只用了两秒就憋住了。
王稼祥笑呵呵的说道:“没事就好,没事就好。这个您看……”
他转头看向商务代表,也是苏联谈判团的主要负责人:“就连你们苏联专家都说了我们提供的技术是苏联急缺的。”
“大家都知道,技术是宝贵的。这位谢尔比同志(商务部代表),你不能光看到苏联对我们投资了五亿卢布就觉得很贵啊。”
“您为什么不想想,如果苏联花费几年时间去摸索这些技术,苏联方面会消耗多少金钱?又会消耗多少时间?这些加在一起,是不是会比五亿卢布更多呢?”
王稼祥的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谢尔比差点就想点头同意。
但是还好他瞬间反应了过来,这不是自己点头的时候啊!
于是谢尔比在思考了好一会儿后说道:“我提议休会,我们需要讨论一下。”
王稼祥面带笑意:“当然。”
午餐是苏联方面提供的,规格挺高的。
因为可以看见山海关汽水厂生产的饮料。
是的,山海关汽水厂生产的饮料经过半年的时间,已经正式打进了苏联人的餐桌。
但是受限于现如今山海关汽水厂的产能有限。
所以现如今的汽水基本都被苏联各国营企业瓜分作为员工福利发放,市民们想要零售购买有些难。
不过李强已经和苏联方面的人谈好了,中苏合作在莫斯科建厂,以后从中国拉可乐原浆过来,在莫斯科稀释灌装。
目前工厂已经基本竣工了,大约51年三月份就能正式投产。
到时汽水厂的产能将迎来一波爆炸性增长。
51年的夏天,会有更多苏联人能买到山海关汽水。
李强的目标是让山海关汽水成为替代格瓦斯存在的苏联国民饮料。
不过到现在为止,山海关饮料依旧是作为一种难以购买到的好东西存在,基本上在招待会上出现这种饮料,证明这招待会的规格很高。
如果在出现红牌伏特加,那就是最高规格了。中午休息的时候,苏联代表团闭门磋商。
“彼得洛夫,下次请你发言前动动脑子!”谢尔比关上门后有些气急败坏的说道:“这是五亿卢布的单子,中国人想要靠几张纸换走,不可能这么便宜的。”
彼得洛夫并不甩谢尔比,都不是一个部门的,自己是科研部门,谢尔比压根管不到自己。
所以彼得洛夫也直接怼了过去:“是啊,五亿卢布。但是这里面很多技术我们自己研发自己做,消耗的时间和金钱加起来可能不止五亿卢布。就以近炸引信为例,我们现在生产的近炸引信还不够可靠。”
“也许我们要在花三到五年才能完成对近炸引信的彻底改造,这里面要花费多少钱?科学家的工资,试验的设备,工人的工资,这都是钱。”
彼得洛夫说的有理有据,唯一他没说对的是苏联在近炸引信上不是花了三五年,而是一直到解体,他们的近炸引信都不够可靠。
其实以李锐这种知道历史走向的人来看,光一个近炸引信技术收苏联人五亿卢布都算便宜的。
现在还打包了其他技术进去,希望苏联老大哥不要不识好歹。当然,苏联人自然不会有这种觉悟。
就比如谢尔比说道:“也许不用吧三五年呢,也许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能技术突破呢?”
他转头看向军工代表,一名厂长摊开手说:“我不敢打包票。”
“尤金上校您怎么看。”谢尔比把目光放到谈判团中唯一的军人身上。
尤金是代表国防部(国防委员会)来的,他在会议上沉默寡言,只是做记录。
因为他的记录是最后要上报中央书记处的。
到时候中央大佬甚至斯大林同志都是要看的。
所以相比于谢尔比,尤金才是这群人里最有权力的那个。
尤金沉着脸说道:“我实话说吧,上面给的底线是中国人提出的要求的八折。如果可以,那就是越便宜越好。有的事情我们不能光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和军事账。”
“美国陷入朝鲜,对我们加速扩充力量是有利的。”
“所以在这方面,上面不希望纠缠太久。不希望一个谈判拖上半年一年,那样即便是谈下了价钱,但是错过的时间就没有了。”
听着尤金这么说,在场众人点点头。
谢尔比沉默了一会儿后说道:“明白了。”
就在谢尔比大概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时,尤金又说道:“不过在和中国人谈判的时候套一套中国人的话。”
“嗯?”
“根据国防部分析,安东空战,中国一个高炮团在十分钟内击落六架美军战机,这绝对不可能仅仅是依靠近炸引信就能取得的成果。”
“想办法把这个信息套出来。如果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从中国人手上买过来!”尤金握紧拳头沉声说道:“他们肯定掌握一种新的防空方法!”
第一百七十章 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