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开始,阿胶便是皇家贡品。
为此,李承乾他爹将千年古阿井官封,每年冬至才开井取水制作贡品。
后来历朝历代皆效法,官封古井。
宋、明时期,驴皮阿胶正式成为标准,以阿井水、黑驴皮熬炼成胶。
洪武八年,东阿县正式搬迁到今天的平阴县,1949年解放后,东阿县又搬迁至桐城,即今天的东阿县。
几经变迁,出现三家阿胶厂。
1950年平阴县建第一家国营阿胶厂,‘福牌’阿胶。
1952年在现东阿县建阿胶厂,‘东阿’阿胶。
1956年在阳谷阿城镇建阿胶厂,‘古阿井’阿胶。
国家取消阿胶必以古阿井水熬制的古训,如今市面上阿胶有八十多个字号。
“你真会熬制阿胶?”李承乾瞅着苏樱。
“呃,殿下,你可有现成阿胶,正好免去驴皮熬制,太繁琐。”苏樱意识到自己走弯路。
“有,不多,就一匣子,够不够?”李承乾挺大方。
“够了、够了,你给我两块便是。”苏樱忙道。
“你做啥?”李承乾又刨根问底。
“呃,阿胶固元膏,又叫阿胶糕。
寒冷冬季,食用阿胶糕,增强身体免疫力,为身体补充足够能量,送皇后娘娘,滋补身体、补气血。”
苏樱坦言,想起青雀欢喜接差事时,李承乾眼中闪过的焦虑,又问,“你要不要学?”
“要!”李承乾立马回道。
“要不我教你,那两块阿胶做学费,如何?”苏樱跟太子谈交易。
“可!”
“阿胶半斤、黄酒半斤、核桃仁三两、红枣三两、黑芝麻三两、枸杞一两、干玫瑰花瓣少许、冰糖二两。
阿胶敲碎,黄酒浸泡十二时辰。
红枣去核,剪成小块,核桃仁炒香切碎,枸杞、黑芝麻洗净、沥干。
浸泡好的阿胶、黄酒一并倒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制,不断搅拌,至阿胶完全融化。
加入冰糖,小火熬制,搅拌至冰糖完全融化。
加入红枣、核桃仁、枸杞、黑芝麻,小火慢慢熬制,搅拌至所有食材完全混合在一起,成膏状。
倒入模具中摊平,撒上玫瑰花瓣,放室外冷却至凝固。
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即刻食用,一日两片即可,不过过多食用。”
见李承乾有些无措的表情,拍了拍自己脑袋,又想当然,从未下过厨的人如何制作?
“你回去先用半斤黄酒浸泡阿胶,一日后我来教你。”苏樱善解人意。
“多谢小苏大人!”李承乾躬身道谢,态度谦逊。
“殿下客气!”苏樱忙回礼。
出了承天门侧门,宫道两旁亮着灯笼。
“殿下!”一位东宫侍卫上前。
“你用孤的马车送小苏大人回光德坊苏府!”李承乾摆出储君模样,颇有君王气势。
“是!”
“殿下不必,臣可自行回府!”苏樱说着客套话。
大黑天的,路上全是金吾卫巡逻,自己压根找不到回府的路。
“小苏大人不必推辞,天寒地冻,坐孤的马车早早回去!”李承乾坚持。
“那你呢?”宫道上冷风嗖嗖。
“东宫便在延禧门,不过二三百步,顷刻便到,小苏大人莫要推迟,早早回府。”
李承乾说罢,做了一个请的姿势。
“多谢殿下!”苏樱不好再推辞,上了太子马车。
宽大的马车底部生了炭盆,一进去感到一股暖意。
马车从承天门穿过皇城,从朱雀门往西行,行至太平坊与延寿坊间,沿街道南行。
从光德坊东北门进入,到京兆府旁的苏府停下。
门口苏步成与两个儿子正张望,远远瞧见一辆马车行来。
待走近,见车马上的东宫标记,忙躬身行礼。
“阿耶、兄长,你们怎么出来了!”苏樱撩开车帘下车。
“见你迟迟未归,便在门口等候!”苏步成将手中的披风给苏樱系上。
“几位郎君辛苦,拿去喝酒!”苏伯彦给侍卫们塞钱袋子。
“郎君客气!”侍卫们脸上露出笑意。
担任皇帝、储君身边侍卫的,都是勋贵子弟,人家才不在乎那仨瓜俩枣。
苏府圣眷正浓,太子殿下让出自己的马车送小苏大人。
自己辛苦走一趟无所谓,奉命行事。
苏府很有眼色,没有倨傲之心,客客气气,还送酒钱,让他们很有面子。
“孩子们呢,可安置好了?”苏樱关切道。
半路被宣召,那么多孩子、行李,甘蔗,加上家中原本寄宿的孩子,苏府肯定住不下。
“放心,前日在附近赁了处宅院,已安置妥当,有仆从照顾起居。”苏步成回道。
“有劳父亲!”苏樱谢道。
“谢啥,你我父女,一年半不见,竟生分起来!”苏步成有些酸涩。
家中男人都不在家,全靠长女操持、照顾,一晃眼长女及笄,连及笄礼都没办。
“阿耶,长安城外可有合适的荒山?我想用来种植甘蔗。”苏樱边走边道。
“明日到长安县署询问便知。”苏步成就知道带这么多,不是吃也不是卖的。
“劳烦父亲找个可靠庄头,我没空打理,圣上钦点我担任火器研发署署令。
原本还想着在城外买座荒山种甘蔗,过逍遥日子,只怕这几年都不能了。”苏樱道。
“嗯!”苏步成一点不意外。
长女来信说过打算,但他知道圣上不可能放着人才不用。
他以为会被安置到司农寺或将作监,却不想是武器监,出乎他的意料。
第475章 不计后果
“二叔、三叔!”进得内宅,见到苏老二、苏老三迎出来。
“阿樱回来啦!”苏老二、苏老三两位前两日面圣过,都没这么晚。
“嗯!二叔、三叔有事儿?”苏樱看着两位叔叔。
“兄长,咱们到书房聊聊。”苏老三回道,“阿樱可要一起?”
在父亲、两位叔叔心目中,已把苏樱当成可商议、拿主意的成年人,而不是闺阁少女。
“走吧!”苏樱欣然应允,尽管很疲倦。
“伯彦、仲彦也来听听。”苏步成对两个儿子道,将来这些事儿,他们也会面临。
几人转身往书房去。
“看到啦,瞧瞧人家大房,女娘都能去书房议事,你们二房就这么让人踩着!哼!”
秦方城透过窗户缝,看到一行人去书房,自己两个外孙只会整天读死书,屁用都没有。
自打女婿的继室娘家跟义兴郡公搭上关系,两个外孙便不怎么听自己的话。
休学日就往义兴郡公府上跑,说是辅导、抽查孩子课业。
用得着他俩操心?打的什么主意,真当人家郡公府上看不出来?
今日更是谄媚地唤那继室母亲,殷勤的忙前忙后。
气得秦方城胸口疼!没良心的东西。
自己的娘因为这贱人被撵出家门,惨死猎户之手,竟然认贼作母!
真真丢了文人气节,恬不知耻!
“三叔家的权彦不也没去!”苏时彦听着逆耳,出言反驳。
“你!”秦方城语塞,“你就不能跟大房比?没出息的东西!”
“兄长!”苏辰彦给兄长使眼色,莫要与外祖顶嘴。
说一句,外祖能骂十句,整天怨天怨地怨空气!全天下都欠了他似的!
今日高高兴兴把继母和弟弟、妹妹迎回府,外祖不去便罢了。
众人回府,摆个臭脸。
继母客气,喊他一声秦家老伯,老头脸子一甩,说:“不敢当。”
当众给继母下面子。
继母娘家什么人没见过,这点儿小伎俩伤不到分毫。
给脸不要脸,继母脸上笑吟吟,半分不显,直接无视老头,该干嘛干嘛。
祖母回来,大伯特意给祖母腾北堂,北堂冬暖夏凉,光照好。
外祖死赖着不肯搬,拿辈分、孝道压制大伯。
大伯冷冷回一句,“本官侍奉家母住北堂,你算什么东西!我苏府容留你一载半,怎地住久了,这苏府便成你姓秦的?”
随即安排仆从,将外祖一应用具搬出,重新粉刷,添置用具。
外祖怨气冲天,府里没人愿意跟他搭话。
如今这两个孝孙甚是后悔,不该将老头接到苏府。
该在外赁个宅院,买两个仆从伺候着,落得个耳根子清净。
远香近臭,如今老头赖在苏府不肯走。
休学日,哥俩都不想回来。
都看出来,老头是故意的,就是给苏府上下添堵。
苏府的人越不痛快,他心里越舒坦。
鳏寡老头,没盼头,土埋脖子,早就不想活了。
给杨春华甩脸子,秦老汉还想给苏老太太来个下马威,劈头一句便是,“亲家母,我家九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