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校园言情 > 绝对音感 > 第4章
  杨今予见对方这表情,紧抿的唇线扯开一条缝,解释了一句:“这是个镲包,里面装的镲片。”
  “哦。”
  闫肃其实没听懂,但也没想进一步了解,不是骂脏话就行。
  他点点头,将这个“镲”背上。
  闫肃领着杨今予往车站外走,边走边介绍:“蒲城这边房租很便宜,你可以往新区那边租,回迁房大概500一个月,离学校也近。学校的宿舍楼紧张,到高二才能申请,还有半年。”
  他看了眼杨今予,杨今予神情淡漠,也不知道有没有在听。
  “如果实在不行,你写个申请,我拿过去找范老师。这边很少有外地学生,你情况特殊,学校应该也能批下来。”
  闫肃边说着,招手叫了辆出租,司机师傅摇下车窗喊:“去哪?”
  “烟袋桥。”
  “枫铃国际。”
  两人异口同声。
  闫肃惊讶地看向杨今予:“你在枫铃国际租了房?”
  枫铃国际算是蒲城顶好的地段了,那边都是高端小区和独栋别墅,一个月房租估计得大几千,啥家庭啊。
  杨今予这才慢悠悠说:“我在枫铃国际有房。”
  第3章 枪花gnr
  闫肃更震惊了。
  这从首都来的,怕不是个少爷。
  刚才自己还一顿介绍,怎么经济怎么实惠,怪不得新同学一直心不在焉。
  闫肃心里尴尬,面上却波澜不惊,微笑起来:“你不是外地人啊。”
  “也算吧,好多年没回来住了。”杨今予说。
  闫肃不说话了,帮他把行李放进了后备箱。
  杨今予坐进后车座,见闫肃还跟站军姿似的,立在车外。
  “班长还有事?”
  “我不是......”
  不是班长。
  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闫肃本打算把新同学先带回烟袋桥安置,然后跟他细说班主任交代的事,带他去置办生活用品,了解蒲城的风土民情。
  但人家在这有家,多年没回来,估计家里人在等他,也不需要他带了。
  他默默打消了心里的计划。
  闫肃抬手替新同学关上车门,隔着垂了一半的车窗说:“学校的事,你安顿好再打电话过来吧,开学前找时间弄完就行。”
  杨今予淡淡嗯了一声,情绪不高的关上了车窗。
  闫肃目送出租车走远,给班主任回了个汇报电话:“范老师,已经接到杨今予了。”
  电话里温和的女声带着点笑意:“接到了啊,对接完了吗?学校宿舍的事情我问过了,高二宿舍楼那边有一个空床位,你可以跟他讲一下。”
  “还没......他不是外地人,在这边有家,先回家了。”
  “家在这边?”
  范老师惊讶地拔高了音调:“那他这个情况不太好考了,半中间过来的,进度都不一样。你跟他对接的时候,确定一下是不是户籍也在这边,如果是,开学先让他来办公室找我聊一下。”
  蒲城的所在省是人口大省,考学艰难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特别是从北京那边轻松的学习环境过来的学生,到这儿八成是跟不上。
  闫肃了解范老师的担忧,说:“该问的我都会问的,您别太操心了,好好休息。”
  范老师听着小大人的口气,乐得笑出声:“遵命,闫大纪委。”
  闫肃抿唇:“先挂了,开学见。”
  他默默将户籍的事情,也一并列入了要跟杨今予对接的列表里。
  闫肃做事,范老师一直很放心。
  老范忙着教书这么些年,三十好几要奔四了,一直想要个孩子。这个年纪再不要孩子怕之后再生更危险,范老师今年如愿以偿的怀上宝宝,肚子已经五个月了。
  按理说这学期她就该休产假了,但学校还没给1班分到一个合适的班主任,范老师放心不下,只好跟学校说可以再多带两个月。
  多亏了班上大小事都有闫肃替她操心着,范老师挂了电话后一直都压不下笑意。
  这孩子,大家长似的。
  杨今予依照记忆找到了家门。
  房子好几年没进人了,防盗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他猛地咳嗽起来,被尘霾呛得睁不开眼。
  掩住口鼻在门外缓了一会,他才再次推门进去。
  一步,一个脚印。
  伸手按了一下玄关的灯,没电。
  把行李拖进去放着,又去卫生间看了一下,没水。
  也是,一直没人住,水电不知道断了多少年,暖气也没有烧,哪哪都是灰,偌大的房间除了阴冷还是阴冷。
  没法住人。
  至少今天没法住。
  他当即打开通讯录,给花哥拨了过去。
  “喂?没打错吧?”电话那头懒洋洋的声线传来,语调有些意外。
  平时没事这孩子从来不主动找他这个哥。
  杨今予:“没,就找你。”
  对面打了个哈欠:“大清早的,有事儿?”
  “我回来了。”
  “哦,乐队又接演出了?哪家场子啊,哥到时候看你去。”
  “不是演出,我回老家了,不走了。”
  杨今予说出“老家”字的时候,一阵陌生感敲了一下他的心脏。
  “嗯?”
  花哥的声音突然精神了不少,杨今予听出来他大概是坐起来了:“什么意思,不上学了?”
  杨今予咂舌:“怎么,蒲城是没学校吗?”
  “不是,跟哥说清楚怎么个情况?皇家学院装不下你,下乡来念希望小学是吗。”
  杨今予抬手在鼻尖上摸了一下,连打两个喷嚏。
  “已经进家门了?”花哥问。
  没等杨今予回答,接着又说:“老家那灰能埋人了吧?先来我这吧,那想住人估计得收拾个两三天。”
  “方便吗?”杨今予把鼻子揉的通红。
  “不方便,别来了。”花哥伸了个懒腰,又躺下了,“对了,正好你回来,前两天有人托我联系鼓手替补,一千打8首歌,干不干?干给你留着。”
  杨今予:“十分钟到。”
  杨今予把镲片放进挨着次卧的小房间里,又站了一会儿,拉上行李箱离开了这里,始终没进主卧。
  他走出了几步,突然停住脚,奇怪地折了回来,往门缝下面看。
  一枚信封,露了一个角。
  “嗯?”
  杨今予摸出钥匙重新开门,从门后捡起了这枚信封。
  这年头谁还会寄信?
  不知道邮递员是什么时候从门缝里塞进去的。
  他定睛一看,上头歪歪扭扭写了一排字......但凡上过小学字也不能爬成这样。
  但能看出来是确定是他的名字。
  杨今予撕开信封,手指伸进去夹出了信纸展开,只瞟了一眼烫手似地给合上了。
  他自己的字!
  一些模糊的记忆似有若无爬上来。
  他忽然放轻了呼吸,不由得有些紧张,下意识伸手关上了门,坐在了玄关的鞋柜上。
  信确实是他自己寄的。
  房间里的尘霾在清晨光束里飞舞旋转,空气并不干净,他清了清嗓子,拿着信封走到窗边,在布满颗粒的光照下查看信封。
  可以看出信封很陈旧了,边角有磨损得很厉害。
  信件来自十年前的元宵节。
  寄信地址是南方某个多雨的小镇。
  寄信人的字迹早已返潮,但依旧能从一笔一划的斑驳里看出执笔者小心翼翼,生怕破坏了精美的信封。
  杨今予对几岁时的记忆并不多,但这封信他还是有印象的。
  那也是一个春节,一家人去南方的旅游小镇看灯,去了三天,下了三天小雨。
  街头的纸花灯被蒙了一层湿腻,在杨今予仅剩不多的回忆里,好像当时整座城都雾蒙蒙的。
  人们对于年节的归宿感,总是近乎朝圣。
  杨今予先看了眼信纸背面的信戳。
  他匪夷所思的发现,自己竟然还记得当时拿着他的手给信封盖邮戳时,妈妈的音容笑貌。
  那是一家和邮局合作,给未来写信的创意店,靠售卖纪念品与贺卡明信片。当然最引人注意的,就是给十年后寄信这项服务。
  刚上幼儿园的小男孩才将将会握笔,并不会太多写字。
  有不会的地方就写拼音,拼不出来的,妈妈便握着他的手,他念什么字,妈妈就带着他写什么。
  小孩子哪喜欢写字,他只是想要门口一碰就叮铃响得小灯笼赠品。
  后来如愿以偿捧到了赠品,以至于父母与服务员交谈确认地址时的面容,都变得模糊虚幻。
  杨今予冻得冰凉的指尖将信纸正面展开,一行再普通不过的问候语滑进视线——
  “来自未来的小鱼:你好,我是4岁的杨今予,惊喜吧?”
  予字写成了矛。
  他默读起来,心里生出光阴错乱的奇妙感觉。
  “等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世界末日是不是已经到了,人类还居住在地球吗?你是不是已经会开宇宙飞船了?如果不会,那开飞机总会了吧,飞机可比宇宙飞船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