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谈催婚,以前匈奴未灭的时候,霍去病不成家还有情可原,可如今匈奴已灭,功业已立,为什么还不成亲?
说得急了,刘彻还要给他赐婚,满长安的贵女,只要去病喜欢谁,朕就给他赐婚!!
然后被婉拒了。
猪猪失落,但猪猪不说。
他下意识地以为是霍去病没有喜欢的女子,毕竟在他心中,全大汉,没有哪个女人能拒绝有这般才貌的冠军侯。
于是开始给霍去病讲谈恋爱的美好。
刘彻喋喋不休说了一堆自己的恋爱经验,虽然经验很多,但干货不多,直到散步结束,小霍从中吸取到了0个经验。
第106章 构史
数日之后,从辽东边境传来长安一个消息,将刘彻的重心从做红郎转移到别的地方。
不是匈奴死灰复燃了。
而是又有别的小国搞幺蛾子。
是谁呢,好难猜啊。
朝中之人看完,或听完此消息,反应大都是啧啧啧叹息,你说你惹我们大汉干什么啊,即便西域和南越路途遥远消息闭塞,但你们距离匈奴总近吧?
没发现匈奴已经死好长时间了吗,朝鲜?
去年刚打完南越,耗费许多粮食钱财,刘彻原本想再留朝鲜一年的,没想到他们居然这样不长眼,敢在大汉头上蹦跶。
事情是这样的,朝鲜阻止它周围那些附属小国来大汉朝贡,这能忍吗?
忍不了!
朝鲜这个国家,一开始是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后,纣王的叔叔箕子不愿意投降周朝,于是就带领几千人来到朝鲜半岛,在上面建立侯国,为这里的土著带来先进的工业和农业,所以被后人称为“箕子朝鲜”
因为这里气候寒冷,地理位置寒冷,就连当年秦始皇灭燕国的时候都没想着没顺手把这里收回来。
秦末战乱,汉取天下,刘邦将自己的好兄弟卢绾分封在和朝鲜接壤的辽东郡,后来燕王卢绾造反失败,逃跑去了匈奴。
君臣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分,他手下一个名为卫满的官员则聚集了一千多个党羽流亡到了朝鲜,原来的朝鲜王箕准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没想到卫满这人是个中山狼,在朝鲜玩了一次低配版的“田氏代齐”,取代了原来的王,自己上位当朝鲜大王,把箕子朝鲜变成卫氏朝鲜。
那时候天下刚刚安定,大汉专注于休养生息,连匈奴都无暇顾及,更别说这个小小的朝鲜。于是朝廷就让辽东郡的郡守和卫满约好,朝鲜作为汉的外臣,以浿水(今鸭绿江)为界,保证这周围的蛮夷不许来大汉边境抢劫,也不许拒绝各国蛮夷首领来大汉朝见天子。
卫满痛快答应,在那之后,除了没能阻止时不时来骚扰汉边境的匈奴,其它都做的很不错。
于是汉朝两国就这样平淡如水地过了一百多年,直到前几年,卫满的孙子卫右渠继位,他继位时,经过多年的扩张,卫氏朝鲜已经颇有国力,基本算那一片的老大。
卫满见识过汉的强大实力,深谙生存之道,知道对汉摆正态度,俯首称臣。但卫右渠这个井底之蛙可没见过,夜郎王只是嘴上问问“汉与我孰大”,可他不一样,他是真的在心里认为“汉与我平起平坐”,朝鲜能在实力上和大汉碰一碰。
野心开始膨胀,卫右渠打算当这一片真正的老大,不光自己不再朝大汉纳贡,也不让周围国家向大汉谴使纳贡。
历史上由于大汉常年征战,海内虚空,导致大量从汉境往外出逃的流民,卫右渠便招揽这些流民,大量充实朝鲜国的人口(主要还是人口基数小)。
这些好不容易逃出大汉的流民数年后惊讶发现,自己又变成大汉百姓了!
这样一想,还有点恐怖。
能看出来汉是真没怎么把朝鲜当回事,因为这件事甚至都不是辽东郡守发现的,每年来大汉朝贡的国家那么多,大汉肯定不会全都记得一清二楚。
是那些被拦着不让朝贡的小国主动给大汉上书的。
小国朝贡,带点自家的土特产,兽皮人参鹿茸海东青什么的,就能得到大汉许多黄金丝绸等宝贝,怎么看都不亏。
刘彻之前赐给霍去病养身体的人参就是这边的贡品。
朝鲜那么贫瘠的土地能给他们什么?山珍土货谁都不缺,他们想要的是高级货,所以纷纷向大汉上书诉苦。
这可不是我们主动不来的,是朝鲜逼着我们不来的,您可千万不要迁怒于我们昂!
“陛下莫气,气大伤身啊。”闻棠劝道。
嘴硬彻:“朕没有生气。”
莫生气,莫生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朕是皇帝,朕的身体可比那小破朝鲜金贵多了,卫右渠不配得到朕的怒气。
不听话的,打一顿就好了。
这样想着,刘彻舒心多了。
这种程度的战争,随便派两个将军过去就能得胜。
卫右渠坐井观天的时候,刘彻又何尝没有犯轻敌的错误呢?
历史上就是败了,而且还不只败了一次,是整整败了三次。汉军被打得四处奔逃,只不过大汉家底厚,能经得住第二次征兵的折腾而已。
不过现在,在刘彻眼中,汉是绝对不可能失败的,毕竟他连匈奴都灭掉了。
考虑着大汉去年刚打过一次仗,刘彻决定再给卫右渠一个机会,从大行官署中随手点了个使者,让她携带汉节,去劝说卫右渠主动投降,接受汉的诏命,为汉藩臣。
从使者人数上就能看出来,从前去西域、东南等地,都是几十几百个使者,可这次就只简单派出去一个使者。
不过结果大抵全都相同。
使者风尘仆仆地从朝鲜回来,连衣裳都没来得及换,此时刘彻在忙,她就先跟闻棠告状,滔滔不绝,说个不停,看起来没少在朝鲜受气。
“大行,您可要为我做主啊!”
“啊好好好,我这就上报陛下,为你做主。”闻棠安慰道。
汉使也不是动不动就想杀人,这名使者清楚知道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不费一兵一卒之力,只用口舌,劝说朝鲜归汉。
但奈何他们不听劝啊!
她本来也想像博昌侯一样,弄个兵变什么的,直接武力控制王城,可惜她手头人少,势单力薄,城外没有大汉数万大军托底,于是在朝鲜王都王险城(今平壤)停留数天,眼见劝说不成,只好悻悻归国。
说到此处,她抬头试图观察闻棠脸色。
说实话,她在王险城中有些忐忑,怕卫右渠连表面文章都不做了,直接暗杀自己。可真出了王城,她又有些后悔,觉得自己可真是一个无能的汉使啊。
“无碍。”闻棠十分淡定道,“活着回来就行。”
似乎是看出了她的失落,闻棠又道:“司马郎官曾言,勇者不必死节,普通人如果仰慕节义,也有可以学习的榜样。”
历史上出使朝鲜的使者涉何就被朝鲜给噶了。
不过这也不能怪朝鲜,是涉何自己主动作死,先把人家朝鲜送他归国的裨小王给杀了,朝鲜才反击的。
“司马迁还说过这话?”张骞呷了口茶,好奇问道。
闻棠:“嗯,说过。”
历史上被割了之后说的。
室内变得沉默,片刻后,只听那位使者幽幽地说道:“回到辽东后,我在路上思考了三天。”
“思考什么?”张骞问道,“思考为什么没能成功劝说卫右渠吗?”
“半天时间思考这个,另外两天半时间被我用来思考朝鲜王的胆子为什么这么大,敢和我大汉对着干?!”
“想了两天半也没想明白。”
闻棠:“因为咱们生于大国,不知小国之小,同样的,朝鲜王生于小国,不知大国之大。”
有一本名为《三国遗事》的野史,此三国非彼三国,指的是朝鲜半岛上的新罗、高丽和百济。这里面记载朝鲜早在公元前2333年就建国了,他们的王活了好长时间,一直到箕子来朝鲜后,朝鲜王当够了国王,就主动将王位禅让给箕子,自己跑山里当山神去了,就这样又活四百年。
加一块一共活了1908岁,比彭祖还能活,闻棠t看完之后觉得这野史挺野,笑了一笑,当笑话看了。
毕竟朝鲜“讨夏征殷,建侯于禹城”,朝鲜王子还来帮助大禹治水这种故事既不是野史,也不是正史,而是构史。
可偏偏这种史,还有许多历史学家当成资料研究。
可真是2333了。
所以只要是存在世上的事和史,即使再逆天,也有人去做,有人去信。
相对来讲,卫右渠这个不知汉广大的井底之蛙想法还算正常。
“博昌侯言之有理啊!”张骞感叹道,“从你这句话中,我突然有了许多感悟。”
“张骞!!”
在大行官署中,一旦博昌侯叫你全名,那就代表她要开启狂风暴雨怒火模式了。
闻棠:“我都忙的眼睛里蹿火星子了,你还在这里喝茶感叹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