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穿越重生 > 折风骨 > 第36章
  以上是全连江县都知道的事。只不过除此之外,黎宛还听说了一些小道消息。
  据说章思友状元及第的当天,就有不少金陵的高门贵女欲与他喜结良缘,可均被他以身负婚约婉拒了。
  众人不免好奇了,是哪户人家的小姐,早早的就与状元郎定了亲?
  直到状元郎登了陆府的门,众人就更奇了,这陆府拢共就一个三小姐,早在几月前就嫁进了国公府,还能有什么小姐能嫁给状元郎的?
  这个答案,一直无人知晓。
  再后来,便是听说这位状元郎与圣上陈情,言自己不愿入翰林院,而是欲回福建老家。一是因家中母亲年迈、腿脚不便,二则是他一心要回报将他养大的地方百姓。
  圣上听了,无不为他的孝悌感动,答应了章思友的请求,任命其为福州府同知。状元郎舍弃入内阁的机会,转而扎根地方,这不失为一段佳话,广为流传。
  而故事中那位与状元郎定亲的神秘小姐,黎宛猜也猜到了,不是陆珠儿还能是谁?
  只不过陆珠儿不愿多说,黎宛也没有再问,此事暂且按下不表。
  因又到了年节,府中要置办各式物件,黎宛这才猛然想起,他们没有银子了呀!
  虽说任知县也有俸禄,可一月才二两银子,压根都不够他们一大家子塞牙缝儿的。黎宛这几月事忙,都没空关心府中一应开支是从哪儿来的。
  大年三十晚,难得四人齐聚,黎宛忍不住问道:“爹,娘,难道你们有先见之明,弃车逃跑时把银票带上了?”
  “哪能啊,全都丢在马车上,被那群黑心的倭寇拿走了!”陶夫人无不心痛地说道。
  “那这几个月吃的用的,银子都哪儿来的?”黎宛简直奇了。
  “你问你爹,他干的好事!”
  “爹?”黎宛看向傅掌柜。
  只见傅掌柜神神秘秘地抚须呵呵一笑,“说来还是小宛你的功劳。”
  “我?哎呀,爹!你快别卖关子了,到底哪来的银子啊?”
  “你还记得你的大作《异世真情录》吗?”
  “自然记得。”
  “你爹我实在不忍心明珠蒙尘,恰逢家中拮据,我就将那《异世真情录》润色了几笔,找了一个信得过的书商给制成了话本子。”
  “什么?!”黎宛瞠目结舌。
  “儿啊,你别激动,实在是你的故事太精彩,而且老头子我非常有先见之明,没让书商买断,而是拿了分成。”
  “所以,爹你拿了多少了?”
  “至今为止,这个数。”傅掌柜得意地伸出五根手指。
  “五十两?!”黎宛没想到自己即兴而作的故事能赚那么多银子。
  “瞧瞧你这格局,”傅掌柜语带嫌弃,“不是五十两,是五百两!”
  “什么?!”黎宛惊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怎会有这么多?”
  “我当初就说你这故事精彩,你还当你爹我胡说的?老头子阅书无数,我说好的,必能大卖。”
  一想到自己所作的故事这么受欢迎,要说黎宛心中没有一点骄傲,那也是假的。只是骄傲之余,更是有些尴尬,毕竟这是她与陶立的私密。
  罢了,左右也不会有更多人知道其中内情。
  黎宛自然料不到,这《异世真情录》到后头会给她翻出怎样的风浪来。
  第32章 回朝
  这是黎宛来到大显朝的第三个春节。
  因新官上任,忙于政务,黎宛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好好陪阿煦了,趁着春节休沐,她寸步不离地围着阿煦,以弥补心中遗憾。
  一眨眼,阿煦已经一岁大了,都学会走路了。看着跌跌撞撞向自己走来的阿煦,黎宛的心软得一塌糊涂,她张开双臂,将费了好大劲儿才走到她跟前的阿煦一把搂进了怀里。
  闻着阿煦身上香香软软的奶味儿,黎宛一瞬间觉得什么苦什么累都值了。
  “爹——爹,爹——爹”黎宛试图教阿煦说话,可惜阿煦努力的小嘴巴最后只发出了“咿呀咿呀”的声音。
  黎宛并不强求,微笑摸了摸阿煦的头,“阿煦真棒。”
  享受天伦之乐的五日转瞬即逝,初六上值,黎宛又一头扎进了繁忙的事务之中。
  倭寇之乱一日未平,沿海百姓就一日不得安生。
  章思友熟悉沿海地形,且身材健硕,浑身上下一点儿也不见文人的娇气和羸弱,虽是状元出身,却投笔从戎,成了整个
  福州府抗击倭寇的领头羊。
  连江县地处沿海,常常是倭寇们的登陆之地,黎宛密切关注倭寇动向,一旦有异常就会传信于章思友,帮了他很大的忙,为此,章思友十分倚重黎宛。
  且他也听闻,这位新任知县不怕苦、不怕累,事必躬亲,广受连江百姓的称赞,更加对黎宛刮目相看。
  四月的某日,章思友带着人手亲自到连江,一行人下到沿海礁石里头,探查是否有倭寇藏身于此,黎宛作为知县,自然要奉陪。
  只是这海边礁石崎岖诡异,黎宛从未踏足过,她跟在后头一会儿俯身,一会儿侧身的,仿佛在钻老鼠洞似的,待到了目的地,大汗淋漓,被海风一吹,又冷不丁打了个哆嗦。
  “陶兄弟,不是我说,你这身子骨也忒弱了些。”章思友见黎宛这幅瘦小的身子骨,总觉得他是不是没吃过饱饭。
  “章兄说得对,回头我多多锻炼。”黎宛扶着礁石平复气息,勉强回道。
  “快看,这里有人生火的痕迹。”章思友目光被地上的焦痕吸引,他蹲下身,用手指捻起地上的灰烬,“这里果然是他们的藏身之处。”
  黎宛环顾空荡荡的礁石内部,道,“怕是有人提前通风报信,他们溜之大吉了。”
  “出去再说。”一路上,章思友都若有所思。
  待他们回到陆地,天色已黑。
  “章兄,天色已晚,不如就到府上一叙。”黎宛一直想择机感谢章思友的救命之恩,奈何章大人比她还要忙碌百倍,这顿饭是一拖再拖。
  章思友犹豫了几息,点头答应了:“那便叨扰陶兄弟了。”
  “哎,说什么叨扰。”黎宛满不在意地摆摆手。
  回程的马车中,黎宛忧心忡忡地说:“章兄,依我看,这倭寇之乱已不再单纯是外贼入侵了,这其中有一大半,是内乱。”
  “陶兄弟说的亦是我心中所想,内奸日益猖獗,层出不穷,抓也抓不尽。”
  “恕我斗胆说一句,无论是外贼还是内奸,都只是结果,而不是真正的源头。”对着章思友,黎宛并不避讳。
  “哦?陶兄弟不妨畅所欲言。”
  “我认为倭寇之乱的源头,是海禁,章兄,你觉得呢?”
  章思友沉默片刻,叹道:“古有大禹治水,言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今倭寇之流,就如肆虐洪水,若不加以疏导,而一味堵塞,恐怕久而久之,会有溃堤之危矣!”
  “章兄所想,与小弟不谋而合。”
  “只是要解除海禁,是国之大策,恐怕非你我力所能及。”
  谈及此,两个人均未再说话,但心中却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人。
  黎宛掀开毡帘,遥遥望向北方,若那个人在,或许事态真能有几分转机。
  可惜,她连陆铎如今是死是活都不知。
  朝廷与瓦剌部落这一仗,已足足打了近两年时间了,大有不将其夷为平地誓不罢休的气势。
  同在官场,黎宛倒是没少听说陆铎的消息。据说陆铎虽人不在金陵,可官职却是一升再升,如今已是从一品的太子太保,待有朝一日他得胜归来,不知是何等的荣耀加身。
  当然,陆铎再怎样,都与她无关了。
  黎宛将思绪拉回,马车已行至知县府,两人一前一后下了马车。
  黎宛早打发了小厮提前告知二老章思友要来,因而甫一进门,便看到了一桌的海鲜佳肴,无不丰盛。
  章思友恭敬作揖:“晚辈打搅了。”
  陶夫人抱着阿煦连连摆手,“给救命恩人烧顿饭,算不了什么的。”
  抛下公事,几人相谈甚欢。
  “早就听说章大人吃百家饭长大的佳话,得空了我得去同心村看看,您家老太太和村民们是如何将您教养的这么好的,也让我们家阿煦沾沾状元郎的光。”福掌柜抚须笑道。
  “伯父见笑了,家中老母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又不愿离开同心村,我只得将她安顿在村里的养济院,若你们能去看看她,她老人家必定是开心的。”
  “那便说定了,来来来,喝酒。”
  几杯酒下肚,章思友看着阿煦的可爱模样,顺嘴问道:“陶兄弟,怎么不见你夫人?”
  黎宛脸上的笑一滞:“不瞒章大人,内子是个福薄的,生下阿煦后,她就撒手人寰了。”
  章思友不免尴尬,“是我多嘴了,无端惹你伤心,陶兄弟莫怪。”
  “怎会?来,再喝一杯。”
  听着章思友畅谈自小在连江长大的种种事迹,黎宛心中不免感慨,这个穷乡僻壤走出的状元郎实属不易,随后,她又想到了今晚死活躲着不肯见人的陆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