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穿越重生 > 折风骨 > 第48章
  头顶传来男人从鼻腔发出的一个“嗯”字。
  黎宛并不在意对方的冷淡,反而觉得这才是上官对下官该有的态度。
  黎宛朝马上之人深深鞠躬,“下官替连江百姓谢过太保大人。”
  陆铎在马上沉默几息,道:“免礼。”
  “怎么不见章大人与您一同剿匪?”
  “他有旁的任务。”
  虽然不知陆铎葫芦里卖得什么药,但能够像此次这般顺利地剿灭倭寇实属不易,黎宛的兴奋溢于言表。
  陆铎却下了逐客令:“这里没你的事,回去罢。”
  “太保大人此言差矣,下官身为连江知县,有倭寇侵犯连江百姓,怎会与下官无关?”
  见黎宛不肯走,陆铎并未再说什么。
  “不知太保大人欲如何处置这些尸首?”
  “挂起来。”
  “什么?”黎宛一时没听明白。
  不过很快,黎宛就知道何为“挂起来”了。
  在两人谈话的功夫,那些倭寇的头颅被陆铎手下将士一一砍了下
  来,将士们一人手提五六个头颅,策马前往海边。
  黎宛气喘吁吁地赶上这些来去如风的将士时,发现海岸线上不知何时已被插上了几十根铁柱。
  而每一根铁柱的最高处,都悬挂着一个倭寇的头颅。
  看着这场面,黎宛觉得既残忍又痛快,心中对陆铎,也生出了几分佩服。
  也只有陆铎,会想出用这种方法威慑倭寇了。
  黎宛正出神之际,海面上迎面驶来了几艘大船,黎宛定睛看去,那站在船头之人,好似是章思友。
  “太保大人——陶兄弟——”章思友遥遥朝他们挥手致意。
  “章大人!”黎宛也朝章思友用力挥了挥臂膀。
  一旁的陆铎倒是无动于衷。
  没过片刻,那几艘大船就停靠在了海岸边。
  章思友早已看到那一排的倭寇头颅,因而甫一下船就高声恭贺道:“恭喜太保大人出师大捷,一举荡平这些倭寇。”
  陆铎拍了拍他的肩,“思友小弟,你也辛苦了,在海上练兵的这段时日,怕是吃了不少苦头吧?”
  “怎会?下官自小在海边长大,住在船上如同家常便饭。”
  “如此,甚好。”
  黎宛听着二人的对话,似是有点明白了。
  “所以章兄,你不再负责在陆地上打击倭寇,而是专注在水上打击倭寇了?”黎宛问道。
  “陶弟果真聪慧非凡,我们才说了寥寥几句你就能猜出事情全貌。”
  黎宛呵呵一笑:“章兄过奖。那这次倭寇来袭,你们其实提前知晓?”
  黎宛想到此次倭寇来袭,平民百姓竟无一人伤亡,想必是他们里应外合,提前谋划的。
  章思友乐呵呵道,“不错,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帮倭寇可以在我们的人中安插间谍,我们又何尝不能在他们当中安插间谍呢?”
  “建设水军和培养间谍,这是我很早就在做的事,只是独我一人,实在是孤掌难鸣。好在太保大人来之后,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此次出师大捷,全靠太保大人鼎力相助!”
  陆铎摆摆手,“思友小弟不必自谦,论治水军,本官也不如你经验丰富,你实乃是培养水师的不二人选。”
  章思友龇牙笑道:“太保大人过奖。”
  “只不过想要将倭寇一网打尽,即便我们水陆联合,恐怕没个三年五载,也难以实现……”陆铎话锋一转,望着远处的海平面,面色沉重。
  黎宛听闻此言,与章思友对视一眼,随后二人默契地朝陆铎躬身,“太保大人,下官们有一计献上。”
  陆铎眉梢微挑,“哦?说来听听。”
  黎宛眼神示意章思友示说,章思友却碰了碰黎宛的手臂,示意她来说。
  这小动作又被陆铎看在眼里,只觉得分外刺眼。
  陆铎轻咳一声,提醒道:“二位有话直说。”
  拗不过章思友,黎宛只得说道:“太保大人,下官认为,倭寇之乱,表面来看有三个缘由。其一是倭国内乱,那些战败的武士失去生计,转而流窜到海上成为倭寇;其二是我朝北方受袭,先前多在抗击瓦剌不落,沿海的防御力量捉襟见肘;其三则是我朝一些奸商为了私利,与倭寇勾结,致使我方落入被动境地。”
  “继续说。”
  “然从根本来说,下官认为,我朝实行海禁政策,才是倭寇之乱出现之原因。”
  陆铎睨了一眼黎宛,轻哼一声,“你倒是敢说。”
  章思友见状连忙接话道:“太保大人,不仅陶大人,下官也这么认为。若能解除海禁,下官不敢说倭寇立马就能消失不见,但至少不会如现在这般猖獗,不出一年,或许就能彻底剿灭。”
  “太保大人,我朝腹背受敌,北有瓦剌,南有倭寇,若长期打仗,对我朝国库是巨大的消耗,与瓦剌部落一战我朝虽大胜,可这两年到底花了多少财力人力物力,想必您一定比下官更清楚。”
  黎宛也道:“不错,现如今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抗击倭寇,而是休养生息,大兴贸易,让国库早日充盈,让大显朝早日恢复往日之荣光。”
  两人的声音被海风夹带着,吹到很远很远的海面上。
  陆铎看着眼前两名年轻的官员谈论国事时那种意气风发的样子,还有他们振聋发聩的言论,心中一时感慨万千。
  他第一次觉得,自己真的老了,年轻时的锐气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消磨殆尽。
  解除海禁,涉及购置根本,所以他从来连都未去想过。
  可今日就这般被他们二人说出来了,还说得头头是道,令人心服口服。
  他们就如海上生起的朝阳,是大显朝未来的栋梁支柱。而他,尽管看似正如日中天,实则往后的每一日,都在走下坡路。
  既如此,他又有何惧?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他今日,从他们二人身上看到了。
  第43章 失态
  正德十六年的十二月,随着又一批倭寇被剿灭,朝廷颁下诏书,对剿匪有功的官员们一一封赏。
  陆铎与章思友自不必说,赫然列于一众官员的前列,陆铎被圣上授予免死铁券,章思友则擢升礼部侍郎,兼任太子宾客。
  这封圣旨除了例行的奖赏外,也透露出了某种信号——或许过不了多久,朝廷就要变天了。
  圣上急于为年轻的太子铺好前路,而陆铎和章思友,十之八九就是圣上为太子亲选的左膀右臂。
  黎宛对于朝中的局势并不关心,她的初衷一直未变——在小地方安耽地待着,过好自己的日子。
  但令她吃惊的是,自己的名字也在封赏名单中:她被调任至金陵,任都察院监察御史一职。
  众所周知,监察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但是是出了名官小权大,有代天子巡狩之使命,是地方小官升迁的最好出路之一。
  黎宛自认在剿匪一事上尽心尽力,但与章思友相比,自己手不能提肩不能抗,功劳自然是微乎其微。
  因而她完全没想到,这种好事会落到自个儿头上。
  然而在短暂的欣喜过后,黎宛很快冷静了下来。
  这其中,会不会有陆铎的手笔?
  尽管两人已相安无事了很长一段时日,但他到底是真的对她放手了,还是只是暂时的伪装,黎宛无从得知。
  罢了,圣旨已下,她又何必庸人自扰。
  初闻黎宛升官的消息,二老自是喜笑颜开,但一想到要远赴金陵,他们又愁眉苦脸起来。
  在连江生活的时日虽不久,但二老很喜欢连江的气候,除去夏季偶尔的台风外,这里的冬天温暖如春,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颐养天年的好地方。
  加之比起金陵的繁华,他们更喜欢连江的清净闲适,倭寇势力遭受打击后,他们时不时还能乘马车去海边散散心。
  以至于对于去金陵生活此事,二老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向往。
  这些,黎宛自然也考虑到了。
  这两年为了照顾阿煦,陶夫人的背也驼了,傅掌柜的头发也全白了,黎宛看在眼里,愧在心中。
  “爹,娘,你们就安心留在连江,阿煦我带走。”
  “这怎么能行?”陶夫人舍不得与儿媳还有孙子分开。
  “爹,娘,你们虽是阿煦的祖父祖母,但你们也要有自己的日子要过。爹爱看不同的风土人情,那你们就趁着腿脚便利多去外头转转。娘你爱养花,可自从阿煦出生后,你的那些花儿都枯死了。”
  “我是阿煦的亲娘,照顾他是我的本分,不是你们的。”
  “你们能照顾好自己,长命百岁,对我和阿煦来说就是最大的幸事。”
  “可你一个人怎么照顾阿煦……”陶夫人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年幼的孙子。
  “阿煦现在大了,懂事了。我都谋划好了,待到金陵后,白日
  里找个能搭把手的婆子,照顾阿煦起居,再找几个师傅,教照顾阿煦读书习武,夜里我自己上手,我想我能应付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