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穿越重生 > 折风骨 > 第68章
  陆珠儿无奈摇头,尤记得她十月怀胎生下阿汝时,皱巴巴、黑乎乎的,像只小老鼠,她看了之后没忍住抱着章思友哇哇大哭,“相公,她怎么这么丑?!”
  章思友哭笑不得,安慰道:“无事,她娘亲花容月貌,我不信她会丑到哪里去。”
  如今看来,他一语成谶——阿汝越长越标致,眉目如画,肌肤更是一日赛一日地雪白,没有遗传章家人的黝黑皮肤,陆珠儿庆幸不已。
  只是阿汝这性子,未免也太跳脱了些,叫陆珠儿头痛不已。
  可每每让章思友管管阿汝,他就只会露着一口大白牙说,随她去吧,无妨,自己小时候无人管教,不也长得挺好的?
  陆珠儿无奈,只得劝慰自己,“统共就一个女儿,就宠着罢,还能如何?”
  在福建任职的十年间,章思友励精图治,大力推行《展海令》,整顿吏治,开垦荒田,税赋年年递增,百姓安居乐业。
  圣上屡次欲召其回京,却因章母于元景六年溘然长逝,他披麻戴孝,守孝三年,直至今年方得诏命,入朝为内阁大学士,位极人臣。
  黎宛和陆铎盼了好久,终于将他们一家人给盼回来了。
  章思友整了整衣冠,上前拱手行礼:“大舅哥,陶弟,一路劳顿,有劳久候。”
  尽管过了这么多年,章思友还是习惯称黎宛为“陶弟”。
  一行人久别重逢,畅聊着这十年之间大显朝的种种变化。
  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春晖学堂如星火燎原,自金陵始,蔓延至两浙、川蜀、岭南、关中,凡有女子处,皆有春晖之影。
  越来越多的女子走进学堂,执笔识字,读史明理,学算知律。她们不再只是闺中绣娘、灶前主妇,而是开始思索“我为何而生”“我可为何而为”。
  百姓们每每说起这春晖学堂的创始人,那是一个赛一个的传奇,三日三夜都说不完。
  譬如至今未婚的周姝,她虽成了众人口中的“老姑娘”,却活得比许多命妇更自在、更耀眼。
  在黎宛的鼓励下,她提笔写下《女子行》《志学篇》《巾帼录》等随笔笔记,书中女子不耽情爱,不依夫荣,而是求学、从医、经商、理政,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这些话本一经刊行,便被抢购一空,坊间流传:“读周姝之书,方知女子亦可顶天立地。”
  “春晖学堂的创始人之一周姝小姐,至今未婚,还被圣上亲赐‘明志清节’匾额,嘉赏有加。一辈子不成亲又如何?照样能做出一番成绩!”每每家中催婚,年轻女子便以此为盾,说得长辈哑口无言。
  而黎宛,则十年如一日地为“女子科考”奔走呼号。
  她身为朝中唯一女官,深知孤木难支。她不要特权,要的是制度,是机会,是让天下女子皆可凭才学入朝为官的正途。
  同是在元景十年,黎宛在陆铎、章思友的鼎力支持下,终于说服新帝,下诏允女子与男子同场科考。
  此令一出,朝野震动。反对者蜂拥而起,上书者数十,皆言“有违祖制”“败坏纲常”。
  陆铎如黎宛手中的一把利剑,对那些阻挠女子科考的官员,或革职,或贬谪,或下狱,手段凌厉,毫不留情。
  一时间,朝堂肃然,再无人敢公开反对。
  黎宛站在宫门外,望着那道明黄诏书被高高挂起,心中感慨,陆铎在她面前做小伏低久了,她竟快忘了他杀伐决断时,是何等模样。
  但她知道,这不仅是陆铎的权势,更是时代之势,是无数女子用十年苦读、十年坚持,换来的破冰之机。
  这一年的科考之日,春晖学堂的女学生们走进贡院,与男子同场竞技,笔走龙蛇,将十年所学倾注于卷纸之上。
  放榜之日,举国轰动。
  无他,只因状元,是一名女子!
  她叫丁招娣,是春晖学堂的第一届学生,铁匠之女。
  “招娣”二字,本是父母盼来弟弟的祈愿,可她却以才学昭告天下:女子不必为弟而生,亦可为自己而荣。
  她不仅中了状元,更以一篇《论女子治国之才》震动朝野,字字铿锵,句句在理,连主考官都叹道:“此女之才,不在男子之下,甚至更胜一筹。”
  这一年,共有六名女子同登金榜,步入朝堂,成为新一批女官。
  黎宛立于殿前,看着她们身着官服,肃然行礼,眼眶湿润。
  她终于不再孤单。
  她相信,这不会是终点。
  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丁招娣”“蒋招娣”“王招娣”走出家门,走进学堂,走进朝堂,走进这浩浩山河的中心。
  女子未必依附于人,亦可立于天地之间,执笔为剑,以智为盾,书写属于自己的功名。
  十年如弹指一挥,倏忽而逝。
  陆铎的两鬓已生出几根华发,可每当他凝望身旁那抹清丽身影,心中总不免轻叹,为何岁月独独对她格外慈悲?
  黎宛不仅容颜未改,反似经年沉淀,更添几分温婉成熟的风韵,如雪中幽兰,静绽清香。
  “宛宛,”他抱着黎宛低语,“我未曾食言。你当年的心愿,我已与你一道实现了。”
  黎宛眸光微动,唇角轻扬,足尖轻点,吻上他的眉眼。
  “陆铎,谢谢你。”
  “就这般?”他挑眉,眼中含笑,意犹未尽。
  黎宛嗔他一眼,“你还欲如何?”
  他俯身,唇几乎贴上她耳廓,正欲低语,忽闻不远处传来一阵偷笑。
  抬眼望去,只见阿汝捂着嘴,笑得双肩轻颤,旁边的阿煦则耳尖泛红,别过头去。
  虽早已熟知师父与娘亲之间的情意,可亲眼见他们如此亲昵,阿煦仍觉局促难安。
  黎宛惊觉,慌忙推开陆铎,见阿煦已转身快步离开,连忙追了上去。
  “阿煦!阿煦——你不高兴了?”
  少年停下脚步,回身望她,目光清澈而复杂。
  “娘,我没有不高兴。”
  “那你为何要跑?”
  阿煦垂下眼,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我……怕你们见了我,不自在。”
  黎宛心头一软,“傻瓜,你是娘的骨血,是这世上最亲的人。娘见了你,怎会不自在?”
  阿煦抿了抿唇,终于鼓起勇气:“娘,我不是小孩子了……我懂的。你和师父心意相通,却始终未结连理,皆因我。是我,绊住了你们的脚步,是你迟迟不肯再嫁的缘由。”
  黎宛脸色骤然变化,“阿煦,这些话都是谁教你的?”
  “无人教我,”阿煦摇头,“是我自己想的。”
  “没有这回事,娘不嫁,与你无关。”黎宛坚决道。
  阿煦却不肯信,“那为何十年来,你们同进同出,朝夕相伴,却始终没有再为我添一个弟弟妹妹?阿汝虽好,可终究不是你亲生的。娘,我……我真的想要一个亲弟弟或亲妹妹。”
  黎宛怔住,一时竟无言以对。
  她竟不知,阿煦心中是这般想的。
  她终于轻叹一声,抬手抚上儿子的脸颊,“傻阿煦,这些话你憋着多久?”
  阿煦回握着娘亲的手,“娘,此生,阿煦惟愿你和师父平安、喜乐。”
  那一夜,陆铎推门而入,却见黎宛已梳洗妥当,静静卧于榻上,烛光映着她柔和的侧脸,如月华洒落。
  “我这是活见鬼了,还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从未见过这副阵仗的陆铎打趣道。
  黎宛睨他一眼,“阿煦想要个弟弟妹妹,你这个做师父的,帮,还是不帮?”
  陆铎一怔,随后缓步上前,眸光深邃,“为师自然是有求必应。”
  说着,俯身将她拥入怀中。
  一年后,黎宛的小腹微微隆起,陆铎的手轻抚其上,脸上即将为人父的紧张和喜悦。
  春风拂过金陵,山河回暖,草木萌发。
  黎宛知道,那是全新的生命,是未来的序章,是春晖照彻山河的开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