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质疑她“能不能写歌”的声音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她的天赋和产出,是否足以跻身顶级行列?“顶级”本就没有统一标准,
  在音乐产业这样高度主观的领域尤其如此。大部分制作人在公众层面的认知度都很低,他们的名字往往只在业内口耳相传,作品比人有名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可lia不一样。她在国内的知名度几乎可以同一线艺人比肩,名字比作品更先一步被推到台前,造成了名气与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被割裂开来看待的局面。
  她真的有那么强吗?又或者,那只是名气附加的光环?论坛甚至有人为此专门开了一帖,很快就被推上首页:【讨论】lia
  kim到底算不算顶级制作人?——业内人的一点看法发帖人:creator33最近李夏怡的正规二辑《veil》炒得很热,大家对这张专辑背后的制作也很关心。
  我本职和音乐相关,跟国内几家主要的娱乐公司也都有接触,趁着这个机会结合这两年的观察,来说一说我的看法。
  国内目前第一梯队制作人基本上指的是teddy、勇敢兄弟、double
  sidekick这些人。gd虽然能力上也在这个梯队,但主职还是艺人,就暂且不归在这个范畴里。
  这些制作人的共性很明确:代表作数量庞大,商业成绩稳定,风格标签鲜明,无论是音乐性还是市场性都有目共睹。
  但我个人认为,区分第一梯队的最核心一点,在于这一梯队的制作人基本都实现了个人名字品牌化。这里我们不得不引入一个新的问题:制作人和娱乐公司的关系。
  我们国家的流行乐产业主导权一直掌握在最大的几家娱乐公司中,也可以理解成目前的三大。
  因为作品最终需要落到艺人头上,所以制作人往往要依附在公司体系中才能持续产出。换句话说,大部分制作人是“公司型”的,能打破这种局限性的往往是极少数。
  而三大会社在音乐制作上的资源和特点也不一样。
  sm更强调体系化运作,比起某个制作人、反而更依赖作曲营和海外版权库。在这种模式下,制作人的个性本身并不是重点,资源的整合才是。
  jyp基本可以理解为是朴珍英的大本营,大部分有名的艺人或作品往往都打上了他个人的烙印。yg是三大会社里,最容易培养出第一梯队制作人的一家——
  它极度依赖核心制作人,音乐调性往往由主导的制作人决定,teddy和2ne1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在这里先大胆下一个结论——lia
  kim目前已经是第一梯队制作人,并且在未来,会成为teddy的加强版本。下面我来说一下原因:其一,创作力。
  从创作力层面,最能体现她实力的,其实是李夏怡的第一张正规专辑。
  那张专辑里所有歌曲的词曲创作几乎都由她包揽,无论是旋律的入耳性还是作品的完成度,都已经接近顶级水准。
  此外,她写过的几首大热ost和通过海外艺人发行的单曲其实也很有讲究。在不需要服务专辑概念的情况下,这些作品更能最大化展现她个人的风格和个性,这个部分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我会专门出一个系列来讲解。
  可以负责任的说,这种程度的作品,能写出一首就已经是老天赏饭吃,更不用说她居然可以稳定产出。其二,制作力。
  从制作力层面,李夏怡这两张专辑的成功其实已经说明,她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到了顶尖水平。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和写歌其实是两码事。
  无论是对专辑整体概念的把控、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性、对市场的掌握、还是对艺人特质的理解,国内能面面俱到的制作人可以说屈指可数。
  更夸张的是,《veil》甚至是一张在海外都行得通的作品。我们国家这么多艺人闯美失败,原因恰恰在于不同的市场对于音乐的取向差异极大。
  不要说《veil》的海外成绩只是一般——考虑到李夏怡目前在海外的知名度,可以说这张专辑的海外成绩几乎是和liakim这个个人品牌绑定的。
  这又引出第三个层面,也是我为什么说她未来会成为teddy加强版本的原因。
  如果有翻过《veil》的制作名录就不难发现,这张专辑她并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出现了很多欧美独立制作人和词曲作者的名字。
  这当然体现了她在海外的资源,但更关键的一点,是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
  teddy的强大在于他个人的持续产出,但这种方式终究受限于个人精力,而她在这张专辑里的尝试,则是把资源整合成一种体系,让不同的创作者为她的整体概念和审美服务。
  这种模式意味着她未来不必依赖个人产量来维持话语权,而是能像一个中枢一样,持续整合不同的创作者资源。
  这种路径在韩国制作人里极为罕见,也正是我认为她会进入甚至超越现有顶级梯队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制作人行列里,她其实已经完全称得上顶级,甚至还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我大胆猜测,不久的将来她就会脱离yg,建立自己的工作室。
  帖子下方,评论区很快就热闹起来:“《veil》真的是神专”“说实话,她不是靠着漂亮脸蛋出名的吗kkk”“不说其他,她的音乐是很好听”
  “teddy、勇敢兄弟都是老牌制作人了,lia才几年,根本不用急着比较”“不管怎么样,yg算是她起家的地方,应该不会这么快脱离吧?”
  “跳过李夏怡本人谈liakim的制作功力,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不是她花钱找人写的稿”“yg老粉,到底是谁在质疑liakim啊”
  “这种争议体质,艺人都要羡慕hhh”“能不能多写点其他方面的,爱看!”“这说的都是什么,制作人不看作品,还看人脉吗?”“音源成绩也是靠漂亮的脸蛋吗?”
  “要不是yg谁知道她啊”“前面说得还算合理,但是脱离yg会不会太夸张了。”“楼上的,我觉得单纯的创作者和制作人还是有区别的,制作人当然需要一定的人脉”
  “我听说sm也有派人和她接触kkk”“分析看着很专业,期待后续的!”“说着靠yg,大家还不是一看到她名字就点进来了hhhh”
  “这几天是不是能在首尔偶遇她了”……
  发帖人显然也被这个帖子的热度吓了一跳,他曾发过不少科普帖,其中一部分当然也涉及当下主流的艺人,可没有哪一篇能引发如此讨论。该说……真不愧是lia
  kim吗?于是他又马不停蹄趁着热度发起了一份投票:“鉴于大家都爱看,后续我准备写这些主题,根据本次投票结果来确定先后顺序:1\\.lia
  kim的创作发展历史(包含其在艺人制作与个人创作风格上的博弈与妥协)2\\.perry、teddy、g-dragon、lia
  kim……yg制作人发展史3\\.liakim的海外合作尝试,会不会改变韩国制作人的发展路径?4\\。以gd-bigbang、lia
  kim-李夏怡作为对照,论顶级制作人对艺人成功的决定性有多大?5\\。以sm、yg、jyp三大会社为例,韩国音乐制作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很快,投票就挂在了帖子顶端。“全都想看啊,楼主干脆写个系列吧!”“我选2,想看yg制作人发展史,真的太有意思了。”
  “第3个最期待,感觉好像没人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只有我想看点花边新闻吗?帖主看起来很了解的样子”“这么一说我才发现,yg居然同时拥有teddy
  gd和lia这三个天才,嗬……”“我觉得楼主写liakim发展史的时候,可以顺带讲讲她和isaackim的合作。”
  “yg制作人系谱这种内容没人做过,太有价值了。”“行业相关,yg内部对她的定位比你们想的还高”“确实好像除了yg,另外两家的制作人都是隐身的”
  “好期待,都想看hhhh”“朴珍英还算隐身吗kkkk”……投票一路飙升,短短一天就冲上了版区热门榜前列。
  在热度驱使下,这位名为creator33的发帖人迅速制作了包括但不限于这五个投票主题在内的“制作人专栏”。
  不仅为其本人迎来了超高关注,更是彻底点燃了论坛里关于韩国音乐产业的兴趣。人们由此开始对制作环节投放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甚至逐渐影响到整个行业的风向——
  娱乐公司在选择练习生时,不再只看唱歌和跳舞,创作能力也被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加以考察。当然,这一切,现在都只是一个开端。
  第151章
  李夏怡的专辑庆功宴定在江南一处精致的法式餐厅。公司上下从杨贤石、企划团队再到现场演出的化妆师、伴舞们悉数到场。负责“hii
  tv”拍摄的pd已经早早在角落架起了摄影机——回归期间,李夏怡的一举一动都会记录成特辑花絮,这样的庆功宴自然不例外。
  “大家好,欢迎来到《veil》的庆功宴——”李夏怡画着精致的妆容,对着镜头笑意盈盈。她并非外向性格,但现在已能熟练地在镜头前活跃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