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国家机器动了起来,哪里是幕后黑手能撼动的了的?
  哭喊声、求饶声、呵斥声打破了诸多高门府邸的宁静。
  昔日的钟鸣鼎食之家,顷刻间门庭破碎,男丁被锁链加身,女眷哀泣不绝。
  朱雀大街上的刑场,连日来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那浓郁的血腥气,甚至压过了这年节跟前行市上准备的屠猪宰羊的味道,让整个儿朱雀大街乃至皇城周边都弥漫着一股令人作呕的恐惧。
  刽子手的刀卷了刃,换了一把又一把。
  运载尸体的板车川流不息,地上的血迹冲刷了又很快被新的覆盖,最后凝结成暗红色的冰,只看一眼,就令人触目惊心。
  长安城的百姓噤若寒蝉,家家户户关门闭户,哪怕是在家中那议论声都压得极低,唯恐被被旁人听见。
  人们既为武帝这雷霆手段感到恐惧,却也在暗中称快——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为了私利竟敢谋害国之栋梁?
  他们触怒天颜,合该有此下场!
  直到大年三十的除夕夜,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长安城之中连续响彻数日,那冲天的硫磺气味才勉强将弥漫在空气中的血腥味给压了下去;
  但高台上暗红色的血迹所展现出的那份肃杀与威压,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长安人的心头。
  武帝用最暴烈的方式,向天下宣告:皇权不可挑衅,功臣不可辱,帝之鹰犬,触之必死!
  而在这场风暴的中心,长安城中有一个地方却是显得格外特殊。
  这地方就是在温暖如春、戒备森严的大明宫中的甘露殿内。
  李三娘被武帝以最高规格的礼仪,近乎是“请”进了宫中。
  名义上,是因杜清晖术后仍需最顶级的医者看护,宫中条件最优越。
  实际上,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不过在这其中,武帝也有保护李三娘的意思。
  当然了,这也是武帝对李三娘能力的极致认可;
  同时,也是对李三娘本人的绝对恩宠。
  这能留宿大明宫的郎官,你就在整个儿朝廷百官之中数吧,一只手那都是能数得过来的。
  所以,这当真是武帝对杜清晖和李三娘的宠爱了。
  杜清晖被安置在甘露殿的偏殿里,由太医署署正亲自协助李三娘一起照顾。
  一切用药、用物皆取于大内库房,无所不用其极。
  李三娘便在这大明宫里头住了下来。
  她只用心在照顾杜清晖身上,仿佛外界那场腥风血雨都与她无关。
  她的全副心神,都沉浸在杜清晖的脉象、伤口愈合情况、汤药调理上了。
  她的手法精准,用药胆大心细,往往能于细微处见真章,将杜清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都一一的给避免了过去
  武帝差不多是每三日都会亲临甘露殿来探视杜清晖。
  她每次来,并不会过多打扰,往往只是和杜清晖说上两三句话,再对着李三娘问问情况,聊上一会子,顶多一盏茶的功夫,就走了。
  不过今日,武帝却是主动对着李三娘多说了几句话:“明日乃是除夕,本应让李爱卿你归家团圆才是。
  只现如今杜将军仍需你费心看顾,就委屈李爱卿今年的团圆夜在宫中同朕那一家子一起过了。”
  李三娘自然是低头行礼应是,这在她进宫之前,就已经是知晓的了。
  “李爱卿辛苦了。待杜将军痊愈了,朕必有重赏!”
  这“重赏”二字,从帝王口中说出,分量何其之重。
  但李三娘她只是再次敛衽一礼:“救死扶伤,乃医者本分。
  杜将军为国负伤,臣能尽绵薄之力,是臣之幸,不敢居功求赏。”
  李三娘心里明白,武帝的厚待,既源于她救了杜清晖,也源于她本身无可替代的价值,更源于武帝想要借此向天下展示对有功之臣的庇护与重赏。
  她可以坦然受之,但并未迷失在这天恩浩荡之中,依旧心如止水,专注于自身技艺。
  第992章 “然,李卿之功,远不止于此。”
  今日是年后的第一次大朝会,宣德殿内,文武百官依序而立,气氛庄重而微显沉闷。
  然而,许多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的瞟向站在太医署方队那边靠后位置的一位女官——她身着绯色官服,面容虽带风霜之色,眼神却沉静如水。
  这正是才刚从大明宫里头归家没有几日的李三娘。
  于玉门关上呆了六年,这在李三娘的身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旁人对她的目光,她自然是有所觉的。
  不过,她只是微微垂眸,仿佛这大殿内暗流涌动的目光都与她无关似的。
  御座之上,武帝的威仪日盛。
  大朝会就这么按部就班的开始了。
  李三娘随着太医署的郎官们老老实实的站在自家这地儿,听着群臣一一出列向着武帝上禀各项事宜。
  近一个时辰过去了,李三娘她小心的活动活动自己这站的都已经是有些僵硬了的脚腕。
  她心里想着,该是最多再有半个时辰,这次例行的大朝会该是就能结束了。
  就在这时,李三娘她突然就听到了上首坐着的武帝开口了。
  坐在最高处的武帝,她的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定格在了低垂着头的李三娘身上。
  武帝缓缓开口,她的声音洪亮而沉稳:“众卿皆知,六年多前,玉门关突发大疫,情势危急,几欲动摇边关根本。
  当时,正是太医署五品医正李明芳最早发现疫情,奔赴险地,于万难之中,力挽狂澜。
  她不仅遏制住了疫病,更建立了防疫之法,活人无数,保我大唐的西陲安宁。
  此前,她更是于凉州,救我大唐重臣杜清晖于必死之境;
  如此,这才挫败宵小阴谋。
  李明芳,她于国于民,功莫大焉!”
  武帝的声音在宽阔的大殿中回荡,她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
  百官中有不少人微微颔首,玉门关之功,虽远在边陲,但其重要性朝野皆知;
  这疫病若不是李三娘前去控制住了,可就不是只死上那么点儿人的事儿了。
  而杜清晖之事,更是震动朝堂。
  如今,朱雀大街上那高台之上的血迹可就还在呢。
  武帝继续道:“然,李卿之功,远不止于此。
  回溯其入太医署二十载,其所倡所建,皆惠及我朝万千子民。
  她于长安首创‘妇产堂’,专司妇人生产之事,使无数母婴得以保全;
  开‘稳婆学堂’,传授接生技艺,规范稳婆之行,此业得以正名;
  立‘女娘帮扶会’,救助孤苦无依之女子,授之以技,使之能自立于世;
  于疡医一道,以醇酒蒸炼之法,得酒精行消毒一事,救众将士性命;
  更是广授“度气续命法”、“噎膈解厄术”、“喉关开窍”、“金疮缝合”、“止血裹创”诸多秘技于众医;
  奏设“医师秘技秘方兑换堂”、“医师交流大会”,汇天下医道精粹;
  推动“平民成药,富人补药”成制,使平民得取成药,价廉而效彰;
  撰《产科大经》《疡科要略》,刊行州县,可见其仁心昭昭;
  更是呕心沥血,筹建‘平安女医学院’,广纳有志女子,传习医术,开女子学医之先河,为我大唐培育良医,功在千秋!”
  武帝的语调逐渐升高,对李三娘之功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李卿所做皆是关乎我大唐人口繁衍、民生福祉、教化传承的大事!
  她以女子之身,行此大功德,其心可嘉,其行可彰!
  朕,岂能不赏?”
  武帝说到这儿,就略一停顿,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最终沉声道:“故,朕决议,破格擢升太医署医正李明芳,为正三品署正!
  专领‘妇产堂’诸事,并特许其在‘平安女医学院’中独立设署,也由李卿兼领!
  众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大殿之内先是一片寂静,随即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嗡嗡声来。
  正三品!
  太医署正!
  这可是实打实的朝廷重臣之位!
  有多少郎官一辈子都跨不过五品官,到死都还是个小官。
  李三娘她以女子之身在朝堂之中做官就不说了,这一步步的,不过才二十年的功夫就在武帝的默许下做到了五品官!
  现如今,哪怕因着李三娘她立了大功劳,这也不能说,就这般给她破格提升到三品官上去啊!
  三品官,那可是能类比侯爵了啊!
  而且,就听武帝所说,竟是让李三娘在太医署内单开“妇产”一科,此等权力非同小可!
  太医署的历任署正,哪一个不是五六十岁之龄才熬着资历爬上了此等位置的?
  历来能掌管太医署之人,本就皆由杏林泰斗或皇帝极其信重之臣担任,还从未有过女子位列此职!
  更别说,武帝还说,要让李三娘兼领“平安女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