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武帝她突然站起身,威严的目光扫视全场:“李明芳之功,非寻常军功政绩可比,乃泽被苍生、巩固国本之大功!
  朕擢升她,非为一人,乃为天下!
  若此等功绩不得重赏,岂非令天下仁人志士寒心?
  此事,无需再议!
  朕意已决!
  擢升李明芳为太医署正,正三品,即刻生效!
  总领天下妇产之事,并兼领‘平安女医学院’院正一职!
  可专折奏事!
  再赏绢帛千匹,良田百顷!
  望李卿不负朕望,不负天下百姓之望,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帝音一落,满殿肃然。
  “臣,李明芳,领旨谢恩!
  必竭尽所能,死而后已!”
  李三娘对着上首的武帝跪拜下去,声音坚定。
  “圣人圣明!”
  殿中群臣随后就齐声高呼,这一次,再无人有异议。
  就在武帝擢升李三娘为正三品署正的同时,武帝她并未停下封赏的脚步。
  在李三娘谢恩回到太医署那边儿去后,武帝她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继续用那沉稳而极具分量的声音,张口宣告了她对另外几人的褒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武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朕尝闻,农乃天下之本,仓廪实而知礼节。
  今有司农寺女官毕琼岚,精研稼穑,十数年不辍,为我大唐千万百姓饱腹而耕耘!”
  武帝的此言一出,不少郎官,一个个的就都竖起了耳朵。
  粮食,永远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其法所产之麦种,耐旱抗病,穗大粒饱!”
  武帝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难得的欣赏,“去岁已于京畿三县试种,较之寻常麦种,亩产平均增加三成有余!
  此乃续命之粮,活民之粟!
  若推广天下,我大唐每年可多收数百万石乃至千万石粮食!
  可多活多少饥民?可多养多少精兵?
  此功,惠及千秋万代!”
  武帝看向了下头被她提到名字的人——身着绯色官服、面容上带着风吹日晒痕迹、眼神却异常明亮坚定的毕琼岚!
  毕琼岚她或许不像李三娘那样经历传奇,但她扎根于田间地头,与泥土和庄稼为伴,还为了种麦以六十之多的高龄跋涉数千里去往南地!
  她的功绩,同样沉甸甸的关系着国计民生。
  群臣之中,响起一片由衷的赞叹之声。
  粮食,从来就都是最重要的事!
  增加三成产量!
  这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功绩,足以让任何质疑者闭嘴。
  有李三娘在前,这毕琼岚之功,满场百官谁又敢谁又能再提出意见呢?
  许多官员已经开始在心中盘算,新麦种若能引入大唐各州府的话,这每岁的产量该是能增加多少来了。
  “朕要擢升毕琼岚为从三品司稼少卿,专司良种选育与推广之事!
  再赏绢帛千匹,良田百顷!并田庄一座!”
  满大殿在此时无人站出来反对武帝的话。
  几息之后,毕琼岚她就走出队列,面对武帝高声道:“臣,毕琼岚,谢圣人隆恩!
  臣必竭尽全力,让我大唐再无饥馑之忧!”
  毕琼岚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但更多的也是坚定,她同李三娘一般都是花费过无数心血,付出良多,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她,她们,值得!
  紧接着,武帝的目光投向工部队列中的一位中年郎官。
  “工部员外郎常思远上前听封!”
  一位气质儒雅却带着工匠般务实气息的郎官应声出列。
  “常思远精于匠造,体恤民情。
  其所改良之曲辕犁,轻便省力,深耕易耨(nou),可使寻常农户耕作效率倍增,解放畜力人力无数!
  此一物之利,惠及天下万千黎庶!”
  “其所创之活字印刷术,”武帝的声音提高了些许,“以胶泥刻字,火烧令坚,排版印刷,灵活高效!
  较之雕版,省时省力省材何止十倍百倍?
  自此,刊印书籍、传播文教之成本大为降低!
  天下寒门学子,有望读得起书;
  朝廷政令法典,可迅捷通传州县!
  此乃开启民智、巩固教化之利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武帝对常思远这个异人的评价也极高。
  曲辕犁是实实在在的农业工具革新,而活字印刷术的意义,则更为深远,它带来的是一场信息传播的革命。
  “擢升常思远为正四品将作少监,领工部器械革新司!
  再赏绢帛千匹,良田百顷!黄金百两!”
  “臣,常思远,谢圣人隆恩!”
  常思远出列躬身谢恩,他的脸上是难以抑制的激动与荣光。
  他深知,这并非对他一人的奖赏,更是圣人对“格物致知”、对工匠之艺的极大肯定。
  他沉声道:“臣必当精益求精,以匠心造物,助圣人开创盛世,惠泽万民!”
  殿中群臣见此情景,心中无不震撼。
  武帝今日连番擢升,所赏之功皆是为国为民的实绩,所重之才皆是能臣干吏,其励精图治、唯才是举的决心已表露无遗。
  而站在队列中的李三娘、毕琼岚、常思远等人,彼此目光远远交汇,他们皆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坚定与澎湃。
  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武帝对他们这些异人于大唐付出的赞赏!
  第995章 大唐的强盛之路,正是由这样一个个坚实的脚印铺就而成!
  而这时候,坐在上首的武帝,她的目光变得格外深沉起来。
  她看向了坐在下首最前头,即便重伤初愈、仍被特许坐在锦凳上参加朝会的杜清晖身上。
  “镇海大将军、苏州刺史、充江南东道观察处置使杜清晖,上前听封!”
  杜清晖在侍从的搀扶下,勉力起身,上前拱手行礼,他的脸色虽苍白,但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
  “杜爱卿为大唐开疆拓土,血战负伤,忠勇无双,此乃武将本分,朕心甚慰!”
  武帝先是肯定杜清晖的战功,随即话锋一转,“然,朕今日要赏的,并非你斩将夺旗之功,而是你为我大唐带来的……社稷之瑞!”
  满大殿的众臣皆屏息凝神,李三娘她站在自己个儿的位置上,这会子心中也是有些惊讶的,不知是何等的“社稷之瑞”?
  “杜爱卿三年前自海外险地带回‘地瓜’一物,”武帝的声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郑重,“朕已令司农寺在皇庄秘密试种两载。
  此物不择田地,耐瘠耐旱,山坡丘地亦可生长,且产量极高,亩产数十石乃至更多!
  其块根可为主粮,茎叶可为菜蔬,能活人无数!”
  “轰!”
  地瓜的特性从武帝口中说了出来,一整个儿大殿的文武百官终于是忍不住爆发出了一阵巨大的惊呼声和议论声来!
  亩产数十石?不择田地?
  这简直是天赐的神物!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唐各州府里那些贫瘠的山地、干旱的边陲,都能种出足以果腹的粮食!
  意味着在大灾之年,朝廷有了更多的底气去应对饥荒!
  这意味着大唐的人口承载力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级!
  其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开疆千里!
  杜清晖带回的,不仅仅是一种作物,而是给大唐这个庞大的帝国开了又一道保险,这就是给万千生民的活路!
  “杜爱卿此功,非战功可比,乃活国之功!”
  武帝斩钉截铁的继续说,“朕要加封杜清晖为苏国公,食邑千户!
  赐匾‘功在社稷’,赏黄金千两,绢帛两千匹!”
  这份封赏,厚重无比,国公之位,已是人臣极致!
  但满大殿的百官无人觉得不妥,与地瓜这一作物带来的巨大价值相比,再厚重的封赏也显得相得益彰。
  “圣人谬赞,此乃臣在海外偶然所得,能于国有利,臣亦欣喜万分,不敢居功至此!
  杜清晖挺直身板对着上首的武帝谦逊道。
  地瓜的重要性,哪一个异人不知道呢?
  杜清晖他当然深知此物的重要性,听到武帝所说,他的心中亦是澎湃。
  一场大朝会,武帝擢升李三娘、毕琼岚、常思远,重赏杜清晖。
  这四人,一位护佑万民生命健康,一位增产天下粮仓,一位革新工具传播文明,一位带来战略新粮。
  他们的领域不同,性别不同,出身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大唐的繁荣稳固,做出了实实在在、影响深远的巨大贡献!
  武帝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天下——这才是大唐最需要的人才,这才是值得尊崇的功绩!
  大唐的强盛之路,正是由这样一个个坚实的脚印铺就而成!
  朝会散去,武帝在大朝会上给四人封赏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飞向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飞向大唐的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