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穿越重生 > 学者综合症 > 学者综合症 第89节
  一边是《宝藏乡村》节目中,那个穿着破旧、面色蜡黄、在奶奶巴掌下瑟瑟发抖的山村女孩夏清秀;另一边,则是如今站在a大校门前,穿着整洁的白衬衫,戴着研究生证,面容自信明朗、眼神坚定有光的夏清秀。
  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被并列在一起,配以激昂向上的背景音乐和画外音解说:
  “追寻优秀的人,最终也会成为优秀的自己!这才是偶像的正确打开方式!”
  网友们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纷纷留言祝福:
  “看着清秀妹妹现在的样子,真的感动到哭!”
  “顾玺真的是用行动在照亮别人啊!”
  “这才是我想在网络上看到的内容!”
  就连官媒也转发并配文:
  【少年强则国强,为每一份不屈服于命运的努力点赞!】
  第116章
  在a大核技术研究所里, 顾玺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接连拿到凝聚态物理与核工程双领域硕博学位。
  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物理评论快报》、《自然·物理》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数篇具有开创性的sci论文,每一篇都引发了国际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今年, 顾玺带着前世曾倾力攻关,如今已臻于成熟的几项, 关于反物质约束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参加了由中科院举办的全国最高级别的科学研讨会。
  顾玺打算在这个汇聚了国内顶尖科学家的平台上, 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申请建设独立研究所,争取至关重要的经费和支持。
  尽管这几年学术成就斐然, 但顾玺和韩漓曾经作为明星的身份,依然让许多传统、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对他们抱持着怀疑, 甚至轻视的态度。
  当韩漓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顾玺, 缓缓进入庄重肃穆的研讨会大厅时,一些异样的目光和窃窃私语便如影随形。
  一个神情倨傲的中年教授, 扶了扶厚厚的眼镜, 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周围人听清,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讽:“哼,现在的娱乐圈明星,炒作都炒到国家学术殿堂来了?”
  “这里可不是给你们立‘学霸’人设的地方,还是趁早回去,免得待会儿下不来台,自取其辱!”
  他身旁几个较为年轻的学者也露出了附和或看热闹的神情。
  韩漓的眉头瞬间蹙起,握着轮椅推手的手指收紧,但顾玺却仿佛没有听见这些刺耳的声音。
  他只是微微抬手,轻轻按在韩漓的手背上,示意他不必动怒。
  他侧过头看向男人, 淡然道:“张教授,我发表在《prl》上关于‘反质子磁约束场优化’的论文,您读过吗?”
  “其中第三章 节提到的梯度磁场参数,正是您团队去年在《中国科学》上提出的改进方案的延伸应用。”
  张教授的脸色瞬间僵住。
  那篇论文他确实看过,甚至在组会上专门讨论过,只是一直没把作者“xi gu”和眼前这个前明星联系起来。
  “至于自取其辱……”顾玺转回头,韩漓顺势继续推车:“学术圈只看数据和逻辑,不看过去的职业。待会儿我的报告,会给您答案。”
  主会场内,灯光渐暗。
  顾玺被韩漓安置在演讲台侧面的专属位置,笔记本电脑已连接好投影。
  前几位研究员陆续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后,主持人走上台,念出“顾玺”的名字。
  聚光灯骤然亮起,落在顾玺身上。
  他被韩漓推上讲台,没有多余的开场白,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第一页ppt便让全场瞬间安静。
  ——标题栏下方,是三张反物质湮灭时产生的伽马射线图谱,标注的实验数据比当前国际顶尖水平高出17%。
  “我的报告分为三部分。”顾玺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没有丝毫多余的情绪,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第一,基于超导磁镜的反质子约束装置优化方案,这是我们团队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获得的实验结果。”
  “第二,反物质-核聚变耦合反应的能量转化模型,解决了此前反应持续时间不足0.3秒的问题。”
  “第三,独立研究所的建设规划,包括核心设备清单与五年内的三个阶段性目标。”
  台下的张教授握紧了手中的笔,原本准备好的质疑问题被卡在喉咙里。
  他看着ppt上不断刷新的实验数据,看着那些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嘲讽有多可笑。
  报告进行到40分钟时,顾玺停下,看向台下:“现在可以提问。”
  会场沉默了片刻,随后,中科院院士周远率先举起手:“顾先生,你提出的磁约束装置,在低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如何?我们团队之前做过类似实验,温度波动超过0.5k就会出现约束失效。”
  “周院士。”顾玺调出一组数据曲线:“我们在装置外层增加了三层绝热层,采用的是新型纳米多孔材料,实验中温度波动可以控制在0.12k以内,这是连续72小时的监测数据。”
  周远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点了点头:“很好,这个思路值得深入研究。”
  接下来的提问环节,顾玺对每个问题都应对自如。
  从理论推导到实验细节,再到未来的应用前景,条理清晰,数据详实。
  那些原本带着质疑的科研人员,渐渐收起了轻视,开始认真记录他的观点,甚至有人当场提出要合作开展后续研究。
  当报告结束,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韩漓站在会场后排,看着被众人围绕的顾玺,眼眶微微发热。
  顾玺为了这几项反物质研究,在实验室熬了无数个通宵。
  如今,终于在属于他的舞台上,打破了所有人的偏见。
  韩漓推着顾玺离开讲台,轻声问:“累吗?”
  “还好。”顾玺笑了笑,眼底有了一丝期待:“接下来,该谈国家经费的事了。”
  这时,周远院士走过来,对顾玺说:“顾先生,你的研究很有价值。关于独立研究所的经费申请,我会全力支持。”
  张教授也走了过来,脸上带着歉意:“顾先生,之前是我失礼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和你合作。”
  顾玺点头:“学术研究需要交流合作,我很期待。”
  那场全国科学研讨会后,顾玺凭借关于《反物质与核聚变》领域的科研成果,顺利通过了国家最高科学评审委员会的严格审议,获得了数额惊人的国家级专项科研经费。
  顾玺仍旧在前世的地址上,建立了以他个人名义命名的“顾玺研究所”。
  研究所成立之初,规模尚小,但核心团队的阵容却堪称梦幻。
  在各自领域已崭露头角、甚至独当一面的柏瑾之(电子信息与网络安全)、宁一帆(天体物理)、曾庭轩(材料科学)、韦乐言(航天动力)以及夏清秀(计算数学与模型构建)。
  好友们毫不犹豫放弃了其他研究院优厚的条件,齐聚于此,加入顾玺的研究所。
  第117章
  顾玺研究所的门牌挂上墙面第三日, 顾玺便在全员会议上抛出了第一个项目——《反氢原子量产技术》。
  会议室里,七张年轻却写满专业的脸庞上,瞬间布满了震惊与疑惑。
  “反氢原子?”曾庭轩推了推眼镜, 皱眉:“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实现单次捕获已属顶尖, 量产更是被学界判定为至少十年内难以突破的壁垒。”
  他深耕低温物理领域多年,比谁都清楚这项技术的难度, 低温环境控制、反粒子精准捕获、电荷中和稳定,每一步都是横亘在科研路上的巨石。
  顾玺指着投影幕布上的技术路线图,自信道:“十年是别人的期限, 不是我们的。”
  前世,顾玺和团队花了三年左右, 就找到了反氢原子量产的关键突破口。
  对这项技术, 顾玺了然于心,这次连一年都不用。
  韩漓:“我支持顾玺。”
  柏瑾之吐槽:“顾玺做什么你不支持?算了, 我也支持。”
  夏清秀:“既然顾哥决定了, 那我也支持。”
  韦乐言:“我听顾玺的。”
  少数服从多数,顾玺研究所挂牌后第一个项目,《反氢原子量产技术》启动。
  项目启动的第一周,实验室便成了众人的家。
  曾庭带领材料团队,日夜调试用于制造超真空环境的特种合金,每一次成分配比的微调,都要经过上百次的性能测试。
  柏瑾之则埋首于量子调控算法的编写,屏幕上跳动的代码,要精准控制电磁陷阱,将反质子与正电子的捕获效率提升三倍。
  韦乐言、夏清秀、宁一帆三人负责粒子探测系统,需要在百万分之一秒内捕捉到反氢原子的信号, 误差不能超过千分之一纳米。
  顾玺和韩漓则守在核心实验区,盯着那台改造后的反质子减速器。
  “温度再降50毫开尔文……”韩漓盯着低温监测仪,声音沉稳:“电磁陷阱强度调到1.2特斯拉,注意反质子注入速度。”
  顾玺点头,手指在控制台上精准操作。
  前世在这个步骤失败过几次,因温度控制偏差0.1毫开尔文,导致整批反氢原子在生成瞬间湮灭,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因此顾玺在这一步格外谨慎。
  第六个月,实验顺利进展。
  “反质子注入完成,正电子准备注入。”宁一帆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顾玺深吸一口气,按下正电子注入按钮,屏幕上的粒子轨迹图开始缓慢变化。
  三分钟后,夏清秀突然惊呼:“信号!捕捉到稳定的反氢原子信号了!浓度是现有技术的20倍!”
  整个实验室瞬间沸腾。
  当第一批稳定存在超过10分钟的反氢原子被成功储存时,《反氢原子量产技术》的论文连夜提交给了《科学》杂志。
  审稿人在看到数据的那一刻,直呼“这是颠覆性的突破”。
  论文发表当天,研究所的电话被打爆。
  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纷纷发来合作邀约,国家科技部更是直接派专员上门,将这项技术列为“国家重大战略科技成果”。
  顾玺坐在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楼下陆续赶来的各科研单位,对韩漓笑道:“韩哥,我们的研究所,稳了。”
  反氢原子量产技术的余温尚未褪去,顾玺便在全员大会上,将第二份项目计划书推到了众人面前——《新型核聚变装置》。
  这一次,会议室里没有了最初的震惊,取而代之的是跃跃欲试的期待。
  这也是前世顾玺已攻关的技术 ,关键难点顾玺都已做好梳理。
  “传统托卡马克装置的瓶颈在于磁场约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