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惊醒梦中人!
周晴的心里,电光火石一般闪过一个念头。
于是,她笑道:“你说的很对, 我完全采纳你的建议!”
“看样子,你心里已经有了计较了?”汤厂长半开玩笑地说。
周晴没有回答,只是淡淡地道:“你盯着丁厂长的动向, 还有, 帮我留意一下,车间里可有什么比较出色能干的人,挑几个出来, 我调到分店,给白慧当助手。”
“这个, 不用你说, 我早留意上了。”
周晴一愣:“你早留意上了?留意丁厂长么?”
汤厂长摇了摇头:“不是留意丁厂长, 是留意车间里的工人里头, 有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才。”
随后, 他又补充道:“自从你说你要多开分店之后, 我就留意上了,在工作场所仔细观察过的人, 总要好过外面招来的人。我留意的那几个人,都是办事能力很强的,当车间工人,有点屈才了。”
听了这话,周晴心里不由得一阵感动。
汤厂长这个得力助手, 她算是找对了。
想到这里,她暗暗决定给汤厂长每月多加五百元工资,只是面上却是不动声色:“你有心了,快下班了,你回去陪文芳姐吧。”
汤厂长走后,她站起来,坐到沙发上,仰躺着,闭目深思了半天。
到底该怎么样,才能让王旭认识自己,看见自己,认可自己,进而帮助自己呢?
天水湖小区附近,就有自己的一家分店,而且,自己要是没记错的话,那家店是在小区的南门,那个门里面就是七号楼。
这就是刚才自己跟汤厂长聊天的时候,自己那电光火石间闪现出来的念头。
就是不在南门,也没关系,若是王旭家离北门近,自己可以立刻把那家店搬到北门,不就可以了么。
想到自己的分店,她这才想起,分店已经纷纷开始营业了,不知道营业情况如何。
于是,她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给白慧打了个电话。
自从开始装修分店后,闹市区的那家店,就作为总店,成了白慧的办公地点,也装了电话。
“喂,老板,你找我有事么?”白慧轻快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
“我想问问,最近分店的生意怎么样?”
“我巡店刚回来,十个分店,有八家生意是不错的,还有两家,一家的销售员嗓子不舒服,不太能说话,过几天就好了,还有一家,地点位置还是有点偏了,生意稍微少点。”白慧滔滔不绝地汇报起来。
“哪家的位置比较偏?”周晴立刻问。
“就是天水湖小区南门的那个店,感觉没什么人流量!”
周晴道:“哦,你说那家店啊,那家店的地理位置虽然比较偏,人流量也少,可是不能别小瞧它,它可是潜力股。”
“怎么说啊?老板?”白慧立刻问。
“那个地方是新开的工业园区,小区里以后会住进很多人,而且那个小区的房价不便宜,到时候,住进去的都是外国人和他们的家属,你说,那地方的生意,它以后能差吗?”
见周晴这样说,白慧才恍然大悟。
“那个地方很多厂房还没盖好,等过段时间,就会有人流量了,对吗?老板?”
“是的!所以,不要急,咱们慢慢来。”
白慧嗯了一声。
周晴又道:“白慧,你明天上午抽空来一趟天水湖小区的店,然后在店里等我,我大概四点以后能到。”
见白慧答应了,她就挂了电话。
第二天下午,周晴就去了天水湖小区南门的那家分店。
到了店里,只见白慧正在货架前,跟销售员说着什么。
见她来了,白慧就笑道:“老板,我等你多时了。”
周晴嗯了一声,看了一眼店里的销售员。
这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小姑娘,面容俏丽,一双大眼睛乌溜溜地,一看就是个活泼能说会道的人。
见白慧叫老板,她也上前跟着叫了一声:“老板好!”
周晴点了点头:“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陈叶!”
“好,陈叶,以后,我会经常来这个店里,跟你一起卖衣服。”
陈叶有些紧张地看了白慧一眼。
周晴笑道:“别紧张,不是你做得不好,是天水湖小区有个大客户,需要我去结识,而这个客户肯定会来我们店里,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然后,她又说:“白慧,这里没有你什么事情了,你也该下班了,就直接回去吧。”
白慧告辞走后,周晴就对陈叶说:“天水湖小区的住户,经常来买衣服吗?”
陈叶答:“天水湖小区里面的住户不多,来逛的也就不多,所以,生意不是很好。”
周晴想起汤厂长提供的王旭的家庭情况的资料里,曾经提到过,王旭有一子一女,儿子初二,女儿小学一年级,母亲七十多岁。
于是又问:“有没有过祖孙四人,孙子十来岁,孙女六七岁的来我们店里逛过?”
陈叶侧头想了想:“好像有过吧,记不清了!”
周晴点了点头,暗想,这条路只有自己这一家服装店,王旭家眷在国外繁华世界呆惯了,肯定会逛服装店的。
于是,她就说:“陈叶,你要特别留意一下,有没有这祖孙四人,如果有,你就跟她们说,店里马上要进新款服装,跟她们约好时间,让她们来看,然后,你打车立刻来找我,我会在约定时间里,带着新款服装过来,听明白了吗?”
陈叶点了点头。
交代完毕之后,周晴就又去了三友电子厂,去跟进那个百万大单。
那王经理说过,要在工人中间做问卷调查。
不知道调查的结果如何了。
到了三友电子厂,见了王经理,王经理就告诉她,卷子已经收上来了,结果还没出来,叫她耐心再等几天。
回到厂里,周晴就静下心来,继续与设计师研究新款服装。
只有源源不断地研发出新款服装,自己的工厂,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订单。
如此又过了几天,王经理终于来了电话,要和周晴签订合同。
虽然在意料之中,可是周晴却也抑制不住地激动。
她带着汤厂长,去三友电子厂签订了合同。
回来的路上,两人都非常高兴。
“老板,这笔订单做成之后,我们就有足够的资金,开更多的分店了。”
周晴摇了摇头:“分店的事,先缓一缓,且看王旭那边,有没有什么进展。”
汤厂长嗯了一声,随即又道:“按照你的嘱咐,我在城南又找到了两家需要出租或者卖的厂子,都是三五百人的中等服装厂,跟我们现在厂子的规模差不多。”
周晴听了,心里暗暗盘算着,假如王旭那里真的能打通,他愿意给自己介绍生意的话,那么一个中等规模的厂,显然是不够用的。
到时候,不如索性把三个厂都买了。
想到这里,她又说:“这次订单的事情,丁厂长知道了吗?”
汤厂长摇了摇头:“我守口如瓶,不过——”
“不过什么?你说?”
“不过,丁厂长一直在旁敲侧击地向我打听,最近到底有没有订单。”汤厂长缓缓道。
周晴淡然一笑:“随他去吧,他这个人,能力是有的,能用一天是一天,等他不肯为我所用了,再去换人不迟。”
“嗯,车间里的几个小领导,平时跟我关系都不错,就算咱们厂搬家了,也会愿意跟咱们走的!”汤厂长道。
周晴点了点头,她绝对相信汤厂长驾驭下属的本事。
一个管理着上万人大国企的厂长,想要管好这小小的私企,那可真是跟玩儿一样。
现在,她主要的精力,还是用来思考,怎么从王旭家人那里打通王旭这条路。
见她长时间不言语,汤厂长突然道:“周晴,昨天,我跟文芳一起吃饭了。”
周晴一愣,知道他有话说,就说:“你们聊了什么么?”
汤厂长点了点头:“文芳的家里来信了,说家里今年雨水太少,地里的收成受了很大的影响。”
周晴的心里,就是一紧。
八十年代,农民主要还是靠地里的收成来改善生活。
之所以丰衣足食,是因为自己有了责任田,满腔热情地在地里劳作之后,获得丰收,就能丰衣足食。
今年雨水既然那么少,那自己家那几亩荒地的芝麻,恐怕要减少很多产量了。
想到这里,她叹了口气。
汤厂长笑道:“你已经是大老板了,为何要愁?你家还用愁么?”
周晴白了他一眼:“废话,那些芝麻是我爸妈辛辛苦苦种的,欠收了,多可惜!”
“周晴,你是时候该买房,把你爸妈接过来享福了!”汤厂长笑道。
周晴嗯了一声:“本来,楼盘我已经在看了,可是这段时间太忙了,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就把这事给耽误了,等这笔订单结束了,我一定去办这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