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都市言情 > 胜于春朝 > 第20章
  “聊了会儿天。”林逢秋走到他旁边的矮凳上坐下。
  凳子太矮,他的腿得屈膝分开,林引鹤见了,忍不住露出一抹回忆的笑来:“你小时候也喜欢端一根矮凳坐在我身边,旁边再放上切好的西瓜,一边看电视,一边吃。”
  林逢秋的童年是吃不完的水果和漫山遍野地探险。他的成绩好,作业总是写得很快,放学后,小院这方天地困不住他。只有看电影的时候,他会安静地坐在林引鹤的身边,很快沉浸其中。
  想起往事,林逢秋的目光往放西瓜的地方看去,正好有客人买剩下的小半个西瓜,蒙着保鲜膜,露出了鲜红的果肉。
  “我去切点西瓜?”
  林引鹤点点头:“去吧。”
  小半个西瓜切薄块,用果盘装好,放在一旁小茶几上,林逢秋重新坐了下来,拿了一块递给林引鹤。
  电视机里放的是一部新上映没多久的网络电影,讲的是非遗传承雕漆隐花的故事,林逢秋西瓜吃了两块,电影看了几分钟,没怎么看进去。
  “怎么?有心事?”林引鹤见他手里捏着瓜皮不扔,有些探究地看向他。
  “爷爷。”林逢秋把手里的瓜皮扔进垃圾桶,目光里映着屏幕上的女孩儿双手溃烂仍然紧握刻刀的模样,轻声道,“我想……继续拍电影。”
  “想就去做。”林引鹤的嗓音带着岁月沉淀后的低哑和让人安心的力量。
  林逢秋确实是在想和做之间迟疑。
  在小镇这段日子,他过得很轻松,不用刻意规划第二天,不用理会网上的舆论风暴,每天睡到自然醒,看看店、卖卖水果,偶尔出门采采风,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三个多月。
  山中无历日,他来时六月初,如今,已是九月中旬了。
  他状态调整好了,心情收拾好了,确实该杀回娱乐圈了。
  但是他太清楚资本和粉丝喜欢造神又喜欢弑神的行径了,个人的影响力甚至远高于作品,所以他迟疑。他不在意网友们对他的诋毁和谩骂,却不得不在意这些声音会给他的作品带来的影响。
  自己是不是应该……再等一段时间。
  “只想不做,就是空想。”林引鹤似乎看出了他在想什么,站起身,摸了摸他的头,“坐言起行,才能心想事成。”
  爷爷的手掌宽厚又温暖,很轻地落在他的头上,那句话,却重重地落在了他的心上。
  坐言起行,才能心想事成。
  【作者有话说】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太上隐者《答人》
  ————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小寻和逢秋真的是同类人,他们都在做自己想做的、喜欢的事情,这很难得了。
  希望大家也能做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并且获得快乐。
  第20章 合作愉快
  何逸风走的时候,林逢秋没送,这天他就在林家果铺里看店,哪里也没去。
  他把自己以前拍摄的几部电影都搜了出来,从《红豆》开始看,一部接着一部,开着弹幕看,看夸奖、看闲聊讨论,也看了一些难听的谩骂,一直看到了傍晚。
  这天晚上,或许是因为心里存着事,所以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后来终于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一整晚睡得也并不安稳。
  第二天睡醒以后,林逢秋终于做好了决定,给寻玉臣发了条信息:“剧本呢,我看看。”
  寻玉臣回复得很快:“在我平板上,我等会儿过来找你。”
  林家的小院里搭了一处凉亭,有一张木桌,四把竹椅,是林引鹤平时约着朋友喝茶下棋的地方。
  林逢秋切了一盘西瓜和蜜瓜,洗了一些青提,边吃边等玩了一会儿手机,寻玉臣就到了。
  他今天穿了宽松的灰色带帽卫衣,帽子和口罩几乎把整张脸都遮了起来,但他那高挺的身姿和宽肩窄腰的身材,不露脸也很招人。
  寻玉臣坐下后把背包放了下来,拿出里面的平板,解锁递给了林逢秋。
  “公司给我发了三个电影剧本,首次评级加上投资,都是s+,应该会有你喜欢的题材。”
  林逢秋看向屏幕上打开的文档,第一个剧本,圈内近年来风评极好的女编剧秋喜雨的《星火渡》,剧本是根据民国三十年鸿港沦陷时期“秘密大营救”事件进行艺术改编的。
  林逢秋仔细地读完人物设定之后,才开始读剧本。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动荡时期,鸿港沦陷,日军在全城进行了地毯式的搜捕,数百名知识分子、各界精英命悬一线。中共地下党便启动了“星火营救”计划,要在10天内将他们秘密转移出鸿港。一支由地下党员、当地帮派和江湖义士临时组成的“星火营救”小队,就此展开了一场紧张的跨越海陆的生死大逃亡。
  秋喜雨的笔力很强,剧本的故事线具有清晰合理的逻辑,张弛有度的节奏,让林逢秋沉浸其中。
  看完以后,林逢秋肩膀微微下沉,换了个放松的坐姿,看向寻玉臣:“这个剧本不错,虽然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的,但原创角色的人设很出彩,剧情层层递进,三幕高潮戏的设计也很精彩。”
  “但几年前已经有一部《秘密大营救》的电影了。”改编真实的故事总会面对很多压力和质疑,不是所有人都会买账,所以寻玉臣觉得这并非最优选。
  “嗯。”林逢秋拿了两颗提子吃。
  前几日细雨绵绵,今日天气倒好,不冷也不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果香和清新的草木气息,身处其中,让人身心都放松起来。
  林逢秋接着看第二个剧本,发现编剧是他合作过《夜莺与花园》的编剧,新的剧本写得也很出彩,埋的伏笔和高·潮迭起的剧情,都让林逢秋很喜欢。
  他读完以后,思忖道:“《剑破长风》的原著,热门ip,王微老师改编得也很不错,但你的《鸣鸿刀》贺岁上映,下一部戏还拍武侠,拍得好,也不好,不好,也不好……”
  他这话有些拗口,但寻玉臣听懂了。
  拍得好,就把《鸣鸿刀》压下去了,拍得不好,就容易被嘲。
  寻玉臣笑了笑:“还有最后一本,你可以再看看。”
  “看来你很喜欢最后一本。”
  闻言,寻玉臣没有接话。
  林逢秋点开新的剧本,看到编剧名字,目光一凝:“秦渊老师?”
  他还以为自己看错了,求证地看向寻玉臣。
  “是,秦渊老师的新本子。”寻玉臣点了点头,“《黑白》之后,秦老师写了这本《不默而生》。”
  故事的开篇,是一场猝然而至的深夜急诊。这原本是很平常的一天,市三甲医院的急诊科接诊了一个喝酒喝到胃出血的病人、一个脑梗急性发作的病人,黄祈医生还来不及歇一口气,救护车又送来了一位病人,术后感染、生命垂危。经过检查后,黄祈发现对方进行肾脏摘除手术后不久,手术切口缝合粗糙、术后用药不明、感染源也不明,并且医院系统中查不到任何对方的病历资料。
  病人术后感染严重,性命垂危,经过一夜的急救,他的病情仍旧不受控制,而且生命特征越来越微弱,神智也有些不清醒。医院想通知对方家人,黄祈试图和对方沟通时,却只听见对方嘴里反复念叨着:“钱没给……钱、钱没给……杏安……医院……骗……”
  一个普通的、社会底层的民工的死亡,却激起了黄祈医生内心的滔天巨浪,因为这已经是他今年内接手的第二起肝脏摘除手术后,病人感染死亡的病例了。再加上他听到的那个名字——“杏安医院”,这让他想起了大学时的一位同学王知。大四那年,王知因为通宵写论文后休克被送往医院,然后抢救无效被宣告脑死亡,那所医院,便是“杏安医院”。
  黄祈心中疑窦丛生,暗地里展开了对“杏安医院”的调查。
  他先联系了王知的家人。王知家境普通,父母在小镇上开了个杂货铺,都是老实本分的人。当年王知出事后,他们也疑心过、闹过,然而都如石沉大海,至今也不知道真相如何。逝者已逝,对于悲痛的往事他们不愿再多提了,便给了黄祈王知弟弟王行的联系方式。
  王行多年来一直怀疑哥哥的死亡非正常,尤其他和哥哥都是罕见的熊猫血。王行和哥哥一样学医,毕业后他放弃了进入三甲医院的机会,选择了应聘进杏安医院。从表面上看,这所医院和其他的私立医院似乎没什么不同,甚至因为每年都会开展免费健康体检的活动,而有着不错的口碑。但入职这一年多,王行通过调查发现医院进行了40场肾移植手术,这如何不让他疑心——哪来的肾?如果是非法移植,这些器官又是怎么挂靠在合法的移植手术之下的?
  现在,黄祈似乎给他带来了答案……
  黄祈和王行共同开展了对杏林医院的调查。一个查医院病例,走访术后感染的家人,一个则从杏林医院的其他医务人员入手,一暗一明,双线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