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综合其它 > 重回千禧:开局就劝爸妈买房 > 重回千禧:开局就劝爸妈买房 第5节
  苏晓条理清晰、不卑不亢的一番话,让原本气势汹汹的刘老板愣住了。他看着眼前这个才到他胸口高的小女孩,那眼神里的镇定和话语中的逻辑,竟让他一时不知该如何发作。周围看热闹的邻居也开始窃窃私语:
  “苏家这丫头,真懂事啊…”
  “说的在理,把人店砸了,谁还钱?”
  “三百块…苏家两口子怕是得勒紧裤腰带才凑得出来…”
  刘老板脸上阴晴不定。他当然想立刻拿到钱,但也清楚苏家确实家徒四壁,真逼急了可能什么都拿不到。苏晓提出的“三百块”和“下个月十五号”,像是一个具体的台阶。
  “……哼!”他最终重重哼了一声,指着苏晓,“小丫头片子,嘴皮子倒是利索!行,我就再信你们一回!下个月十五号,三百块!少一分都不行!白纸黑字写清楚!”他恶狠狠地瞪了李秀兰一眼,“到时候要是没有,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刘老板骂骂咧咧地走了。李秀兰腿一软,差点没站稳,苏晓赶紧扶住她。
  “妈,没事了。”苏晓轻声安慰,小手紧紧握着母亲冰凉的手。
  李秀兰看着女儿,眼泪终于忍不住滚落下来,是后怕,是委屈,更是对女儿的心疼和愧疚:“晓晓…妈没用…让你受委屈了…”
  “不委屈,”苏晓摇摇头,眼神坚定,“我们说到做到。下个月十五号,三百块,我们一定能拿出来!”她心里已经飞快盘算起酸菜包子的销量提升计划、节省的成本、以及…如何利用好那篇用心写下的作文。
  回到店里,苏建国也知道了刚才的事,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眼眶通红,用力拍了拍女儿的肩膀,什么都没说,只是转身走向案板,更加用力地摔打起面团,仿佛要将所有的愤懑和决心都揉进去。
  深夜,苏晓在昏暗的灯光下,最后检查了一遍那篇《我的梦想》。她没有写虚假的豪言壮语,字里行间全是生活的真实与挣扎,以及对未来的执着守望。她小心地将作文本收好。明天,学校有个重要的作文比赛,据说一等奖有五百元奖金。
  苏晓收好第二天的课本和作文,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进入梦乡。
  第8章 暖流与守望
  “秀兰妹子,你看这酸菜,我按晓晓说的,提前用清水泡了泡,又挤干了好几遍,你闻闻,是不是没那么冲了?”
  隔壁杂货铺的赵婶挽着袖子,正麻利地帮着处理一堆新鲜的酸菜。
  这些酸菜正是昨天李秀兰跟着苏晓去张阿婆娘家那边拉回来的,量大,价格便宜了不少,但初始味道确实更冲更咸。
  李秀兰凑近闻了闻,又拈起一点尝了尝,脸上露出惊喜:
  “哎哟,赵姐,你这手艺真好!泡得正好,咸淡合适,那股子生冲味儿也没了!这可帮了大忙了!”
  “嗨,乡里人腌菜腌得多,这点小事儿!”赵婶爽朗地笑着,动作麻利地开始切酸菜,
  “建国兄弟,你也别光顾着揉面,尝尝这酸菜,看拌馅儿行不行?”
  苏建国抹了把汗,走过来尝了尝赵婶处理好的酸菜,憨厚的脸上也露出笑容:
  “嗯!好!这下味道稳了!赵姐,真不知道怎么谢你,这么早过来帮忙……”
  “谢啥!”赵婶摆摆手,“街坊邻居的,谁家没个难处?你家晓晓那么懂事,我看着都心疼!
  再说了,你家这酸菜包子,我孙子可爱吃了,天天嚷嚷着要!我帮点忙,也是想让这好味道一直有得吃嘛!”
  苏晓在一旁帮忙拌馅儿,听着大人们的对话,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昨天债主刘老板上门逼债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种孤立无援的冰冷感尚未完全散去,赵婶雪中送炭般的帮助,
  像冬日里的一杯热茶,温暖了小小的后厨。她抬头对赵婶甜甜一笑:“谢谢赵奶奶!”
  “哎!乖孩子!”赵婶看着苏晓,眼神里满是慈爱和不易察觉的感慨。
  有了赵婶的帮忙,处理酸菜的速度快了许多,也省了李秀兰不少力气。
  当第一缕晨光透进来时,新一批用“经济型”酸菜制作的包子也上了蒸笼。
  那独特的酸香依旧诱人,甚至因为赵婶的处理,少了一份刺激,多了一份醇厚的发酵香气。
  店门拉开不久,老主顾们陆续上门。
  “老板娘,还是老规矩,俩肉包,一豆浆!”常来的张大爷熟门熟路。
  “张大爷,今天酸菜包子用的新酸菜,赵婶帮着处理的,味道更好了,您不尝尝?”苏晓立刻推荐道,声音清脆。
  “哦?赵婶的手艺?”张大爷来了兴趣,“那给我加一个酸菜包尝尝!”
  隔壁开修车铺的王师傅也走了进来:“建国兄弟,给我来四个酸菜包!我家那口子昨天尝了一个,说开胃,今天点名要呢!”
  “好嘞!”苏建国响亮地应着,手脚麻利地装袋。
  这时,送面粉的老王蹬着三轮车到了后门。他卸下几袋面粉,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离开,而是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苏建国和李秀兰说:
  “建国哥,嫂子,那个…面粉涨价的事,厂里咬死了,我也没法子…不过,”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
  “我自己家里还有两袋上个月进的,牌子一样,质量绝对没问题!按老价钱给你们!先顶一顶!”
  苏建国和李秀兰都愣住了。面粉涨价是市场行为,老王只是送货的,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两袋按老价的面粉,对他们来说,就是实打实的利润空间!
  “老王,这…这怎么行?你自己也要吃饭的!”李秀兰连忙推辞。
  “嫂子,你就别跟我客气了!”老王憨厚地笑了笑,“我家就两口人,吃得慢。
  这两袋放着也是放着,你们先用着!我看你家这酸菜包子,有戏!坚持下去,熬过这阵就好了!”他摆摆手,不等苏建国他们再说什么,就蹬着三轮车匆匆走了。
  苏建国看着那两袋按“老价钱”结算的面粉,又看看老王远去的背影,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眼眶有些发热。
  他用力吸了口气,转身更加卖力地揉起面团,仿佛要将这份邻里沉甸甸的情谊也揉进去。
  酸菜包子的销量果然如预想中稳步上升。有了赵婶帮忙处理酸菜,效率提升,口味稳定;
  老王“借”出的平价面粉,缓解了成本压力;加上街坊们口口相传的推荐,那笼酸菜包子往往不到中午就见了底。
  李秀兰点算零钱时,虽然依旧紧巴巴的,但看着那比之前厚实了一点的收入,紧锁的眉头终于有了明显的舒展。
  苏建国揉面时,脸上也难得地有了点笑模样。苏晓则在自己的小记账本上,郑重地记下了赵婶和老王的帮助,并在“下月十五 300”这个目标旁,画了一个小小的向上的箭头——希望,正在一点一点累积。
  这天下午,苏晓放学回来,刚走到店门口,就看到母亲李秀兰正和几个街坊邻居说话,脸上带着难得的轻松笑容。其中就有五金店的刘老板。
  “……李姐,你家晓晓那篇作文,写得是真好啊!”一个抱着孩子的阿姨感慨道,“《我的梦想》,写你们起早贪黑开店,写那酸菜包子,写城东的老房子…看得我眼泪汪汪的!听说还拿了区里比赛一等奖?奖金有五百块?”
  李秀兰点点头,脸上是掩不住的自豪,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心酸:“是啊,孩子争气。那奖金…可是帮了大忙了。” 她没明说,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那笔钱会用在刀刃上——还债。
  刘老板站在一旁,表情有些复杂。他清了清嗓子,对李秀兰说:“咳,李姐,那个…晓晓那孩子,确实不错。那篇作文…我也听说了。”
  他顿了顿,声音不像往日那般咄咄逼人,“下个月十五那三百块…要是实在凑手紧,晚个几天…也没啥大不了的。别把孩子逼得太紧。” 说完,他像是有点不好意思,转身就走了。
  李秀兰看着刘老板的背影,愣在原地,随即眼圈又红了。这次不是因为委屈,而是因为感动。街坊们的认可,刘老板难得的“宽限”,都像一股暖流,温暖着她疲惫的心。
  “妈?”苏晓走过去,轻声唤道。
  李秀兰连忙擦擦眼角,拉过女儿的手,脸上是欣慰的笑:“晓晓回来了?刘叔叔刚才说…那三百块,可以晚几天再还。”
  苏晓心中也是一暖。她知道,这不仅仅是宽限几天,更代表着一种认可和善意。她用力点点头:“嗯!但我们还是要尽量按时还上!”
  晚上打烊后,一家人围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李秀兰小心翼翼地将那五百元作文比赛奖金拿出来,从里面抽出300元。苏建国拿出纸笔,工工整整地写了一张欠条,注明还款日期和下月十五号归还三百元整。
  “爸,妈,”苏晓看着那三百块钱和欠条,眼神明亮而坚定,“赵奶奶,王叔叔,刘叔叔,还有张大爷王师傅他们…大家都在帮我们。”
  她指着那个小记账本,“酸菜包子卖得越来越好,成本也控制住了。下个月十五号,我们一定能按时还上这三百块!而且,我们还能继续攒钱!”
  苏建国看着女儿,再看看妻子,最后目光落在那个承载着邻里情谊的记账本上,心中充满了力量。
  他伸出粗糙的大手,覆盖在妻子和女儿的手上,声音低沉而有力:“对!有街坊们帮衬着,有咱们仨一条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城东的房子,咱一定守得住!这店,也一定能开下去!”
  小小的店铺里,灯光温暖。窗外,城市的霓虹闪烁,但属于苏家的这盏灯,因为有了邻里守望相助的暖流,显得格外明亮而坚韧。
  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这片街坊邻里,成了他们抵御风雨的又一道屏障。
  然而,这看似平静的暖意之下,暗流并未停歇。几天后的一个傍晚,赵婶行色匆匆地走进“苏记早点”,脸上带着一丝凝重和打探到的消息。
  “建国,秀兰!”她压低声音,神秘地说,“我今儿个在城东那边远远瞧见了!真有穿西装打领带、拿着图纸本子的人在那边转悠!还跟几个在那片有房的老住户搭话呢!听那意思…像是在‘评估’什么!”
  赵婶的眼神锐利起来,“红梅那丫头,好像也在附近探头探脑的!我看啊,城东那‘风声’,怕是真的要刮起来了!”
  第9章 风声渐紧
  赵婶带来的消息,像一块投入平静水潭的石子,在苏家三口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城东那片被遗忘的角落,似乎真的被推到了某种命运转折的关口。苏建国和李秀兰的心悬了起来,既有对潜在希望的忐忑期待,更有对贪婪亲戚再次伸手的深深戒备。
  “赵姐,你看清楚了?真是拿着图纸的人?”李秀兰压低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紧张。
  “千真万确!”赵婶用力点头,眼神笃定,“就在城东老粮站那片空地上转悠,指指点点,还拿着本子记东西呢!那架势,一看就不是一般人!红梅那丫头,就躲在街对面的杂货铺门后头探头探脑,鬼鬼祟祟的!”她啐了一口,“我看她们娘俩,准没憋好屁!建国,秀兰,你们可得把稳了!那房子,就是块金疙瘩,也不能让她们占了便宜去!”
  苏建国脸色铁青,拳头捏得死紧,闷声道:“放心,赵姐!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别想动我的房子!”
  苏晓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小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了然和冰冷的算计。上辈子模糊的记忆碎片与眼前的信息开始重叠,她几乎可以肯定,城东的开发计划已经悄然启动。这阵“风”,终于要吹起来了。只是,这风带来的,究竟是甘霖还是更大的风暴?
  “爸,妈,”苏晓的声音打破了沉重的气氛,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冷静,“赵奶奶说得对。现在最重要的是稳住我们自己。债要还,店要开,包子要卖好。外面的人怎么转悠,小姑怎么探头探脑,我们管不了。但只要我们不松口,房子在我们手里,主动权就在我们手里。”
  她看向父母,眼神坚定:“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像平常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让那些想捡便宜的人摸不着头脑,让她们急!”
  苏建国和李秀兰看着女儿沉静如水的样子,纷乱的心绪仿佛找到了主心骨。是啊,急也没用,日子还得一天天过。
  “对!听晓晓的!”苏建国重重点头,像是给自己打气,“该揉面揉面,该卖包子卖包子!”
  酸菜包子的销量依旧在稳步上升,成了“苏记早点”名副其实的招牌。邻里们的支持也更加具体:张大爷自发地帮他们在熟客圈子里宣传;王师傅修车时,总不忘跟等车的客人推荐两句“苏记的酸菜包,开胃一绝”;赵婶更是成了“义务质检员”,每次处理酸菜都格外上心,还帮着留意有没有更便宜的货源。老王送面粉时,也会悄悄打听面粉厂的价格波动,尽量帮他们提前规避风险。
  这份沉甸甸的邻里情谊,像无形的铠甲,让苏家在巨大的压力下,依然能感受到人间的暖意,步履虽沉重,却未曾停歇。苏晓的小记账本上,“下月十五 300”旁边,那个向上的箭头旁边,又添了一个小小的“√”——三百块已经凑齐,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暂时挪开。
  这天下午,苏晓刚放学走到店门口,就看见一个熟悉又令人生厌的身影——小叔苏建军。他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夹克,头发梳得油光水滑,脸上堆着刻意讨好的笑容,正站在店门口跟李秀兰说话,手里还拎着一袋看起来像是水果的东西。
  “大嫂,忙着呢?”苏建军的声音带着一种虚伪的热情,“哎呀,你看你们,起早贪黑的,太辛苦了!我正好路过,买了点苹果,给晓晓和你们尝尝鲜!”他说着就要把袋子往李秀兰手里塞。
  李秀兰下意识地后退一步,脸上带着明显的疏离和警惕:“建军,不用了,你们留着吃吧。” 城东的风声和赵婶的警告言犹在耳,她对这个平时很少走动、一出现就带着算计的小叔子,充满了戒备。
  苏建军脸上笑容一僵,随即又堆得更满:“哎呀大嫂,跟我还客气啥!都是一家人!”他眼珠转了转,装作不经意地环顾了一下略显冷清的店面(并非饭点),叹了口气,“唉,这店…看着是比前阵子还冷清点啊?大哥呢?”
  “建国在后面收拾东西。”李秀兰语气冷淡。
  “哦,”苏建军往前凑了凑,压低了声音,脸上露出一种“我是为你们好”的真诚表情,“大嫂,不是我说,你们这店,还有城东那老房子…真是拖累啊!你看大哥累得人都瘦脱相了,晓晓这么小也得跟着操心…我看着都心疼!”
  他顿了顿,观察着李秀兰的脸色,继续说道:“妈前两天还念叨呢,说你们太犟!放着现成的‘解套’法子不用!那城东的房子,现在就是个烫手山芋!你们守着它,除了背债,还能有啥?我听说啊,”他声音压得更低,带着神秘,“最近有人在打听那片房子,价格压得是低,但好歹是现钱啊!拿到手,先把窟窿填上一点是一点!总比砸在手里强,对吧?”
  李秀兰的心猛地一沉,果然来了!她强忍着怒气,冷声道:“建军,房子的事,建国说了算。我们自有打算,不劳你费心。”
  “大嫂!你这就不对了!”苏建军立刻换上一种“痛心疾首”的表情,“我是你们亲弟弟,还能害你们不成?我是真心替你们着急!你们现在这样硬撑着,苦的是谁?是大哥,是你,还有晓晓啊!”他故意把目光投向刚走过来的苏晓,语气带着夸张的“心疼”,“你看看晓晓,多好的孩子,本该好好读书的年纪,天天跟着你们操心这些!要是卖了房子,压力小了,你们也能轻松点,晓晓也能专心上学,是不是?”
  他图穷匕见,终于绕到了真正的目的:“再说了…你们要是真急着用钱,卖了房子,一时半会周转不开,我这…不是想开个小卖部嘛,地方都看好了,就是缺点启动资金…都是一家人,你们帮衬我一点,我那小店开起来赚了钱,还能不帮衬你们?这不比死守着那破房子强?”他脸上堆满了自以为是的“精明”和“亲情牌”。
  苏晓静静地听着,看着小叔那张虚伪的脸,心中冷笑连连。还是那套说辞,用“亲情”和“为你好”包装着赤裸裸的算计。她走上前,没有看苏建军,而是拉了拉母亲的手,声音清脆平静:“妈,我作业本忘在赵奶奶店里了,我去拿一下。” 她不想让母亲独自面对这种恶心的纠缠。
  李秀兰明白女儿的意思,点点头:“快去快回。”
  苏建军见苏晓要走,连忙想叫住她:“哎,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