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发愁,第一次为自己不会讨好人烦心。
淮南王的入朝似打破了平静的湖面,在长安城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听说皇帝将淮南王选入未央宫后,对这位刘氏藩王的态度温和到入邻家亲昵叔父的少年,更是议论纷纷,怎么也想不明白,刘安这个只会著书立传、问道炼丹的家伙是怎么讨好的皇帝呢。
刘安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和皇帝侃侃而谈。
大汉天子毕竟年纪轻,才初初登基,就有一番豪情壮志。一方面重用主张加强王权的儒士出任将相另一方面则采纳文景时期大为失意的贾谊、晁错一派的政治主张。
即对内削弱诸侯、加强中央,对外则抗御匈奴的政策。
如果不是刘安对刘恒的子孙自由一股恶意,这样的同族子侄他当然十分的欣赏,然而,他毕竟是个野心家,对帝位充满了勃勃野心。因此,哪怕再和刘彻一见如故、恨不得促膝长谈,那股子对刘恒子孙的恶意也不免丝丝缕缕的泄露了出来。
这股恶意再微弱,刘彻身居帝王高位,也隐约能察觉到一些。
他十分的不明白,不过是初次见面,对这个神交已久,和自己一拍即合、长谈阔论的叔叔,哪里来的龃龉?
察觉到这些,刘彻故意在刘安面前高谈阔论,对尊王攘夷,削诸藩,破匈奴等政策赞不绝口,说自己也准备实施大有为之政来试探。
而让刘彻失望的是,和他相谈甚欢的叔父则露出了自己的态度是对自己的不赞同。
刘安主张因循旧范,无为而治。
由此引申为政策,也就是要坚持汉初旧制,从而保护刘氏诸王集团裂土称王的既得利益,让刘彻异常的失望。
还以为会是个志同道合的帮手,谁知道居然是敌特,白瞎他一片激动的心,高兴太早了。
刘彻没了再聊下去的心,又不咸不淡的说了几句话,就让黄门带着淮南王去拜见窦太皇太后了。
素好黄老之道的太皇太后窦氏和淮南王刘安倒是一拍即合,而且还有诸窦、诸刘列王贵戚给刘安说好话,因此不过来长安几日,刘安迅速压下成名已久的刘陵,成了长安城内的风云人物。
平阳长公主的酒宴办的次数少了不少,人人都知道如今淮南王阔气的很,来到长安城后几乎天天都好酒好宴的款待刘氏皇族和诸贵戚,府内每日人生喧嚣,比刘陵在时的清净简直宛如变成了闹市一般。
闹得刘陵头的大了,为了有点清净的日子,避免被刘安拉出去待价而沽,刘陵只能借口陪伴平阳长公主,来平阳侯府躲清静。
不止是刘陵,卫青现在也几乎不回府了,刘安不是很待见他,但因为卫青好歹也算皇帝的小舅子,刘安对着他也不能黑着一张脸,只能虚伪的笑着,虚伪的关怀,再虚伪的说一些对他未来很看重的话。
如果不是刘陵早就给卫青透了底,知道淮南王看不上自己,对着这样一张慈和的脸,卫青是真心想不到淮南王的肚肠是如何的虚伪。
反正他日日在宫中值守,只要淮南王不进宫,卫青就不用去面对他。义妁也是如此,淮南王好书、好琴瑟、好炼丹,但唯独不喜医术,再加上义妁身为女子,淮南王就更轻视她了,连义妁在长安城的名声他也觉得其中有刘陵出力才能让义妁名满长安。
义妁带着义纵避出住在了医官,卫青也不回府,刘陵更是直接住在平阳侯府借口陪伴义子,倒是和小去病玩的不亦乐乎,当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她在玩小去病,把人惹急了再丢回给卫少儿去哄,她则幸灾乐祸的在一边哈哈大笑,好不惹人气闷。
卫少儿这个亲娘也不是不心疼儿子,但小霍去病是个记吃不记打的,每每被刘陵惹急了,委屈的不搭理她,还没过一会儿,就被刘陵做的虾仁蛋羹、羊奶饼干、肉沫菜卷勾的口水连连,重新投入了刘陵的怀抱,对她笑得见牙不见眼的。
再次抱到了干儿子,刘陵暗暗给自己比了个耶!她就知道哪怕是小屁孩也无法逃脱美食的诱惑。
平阳长公主在边上好笑的摇了摇头,手指在小霍去病的头上点了点,无奈的道:你这是好性啊还是记吃不记打,这都多少回了,怎么总是上当。
或许是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小霍啊啊叫了两声,对着平阳长公主露出了个无齿的笑容,看得长公主更是无奈了,只能摇摇头,表示自己没眼看。
母子之间哪有隔夜仇,这是我干儿子,自然不会生我的气了。刘陵笑着掂了掂体重有些增长的霍去病,对着他道:是不是啊,小去病?
第75章 圈地建园 小霍宝宝其实已经会
小霍宝宝其实已经会一个字两个字的蹦出来, 组合起来也能成一句言语不通的话。
听到义母问他,也不知懂还是不懂,蹬了蹬小腿, 学着刘陵的话道:是, 不是,是, 不是,婴儿学舌的模样, 逗得人哈哈直乐。
众人正笑闹着打发时间, 颇有些不亦乐乎之感, 几乎忘却了今夕何夕, 就见有一奴婢匆匆而入, 在平阳长公主耳边悄声说了些什么,平阳长公主一愣, 似是不敢置信的看着来人,问道:那人当真这么说?
来人垂着头, 不敢抬眼看,却匆匆点了点头,郑重其事的样子,平阳长公主看了顿时倒抽一口凉气。
这是怎么了?
刘陵示意卫少儿将小霍去病给抱下去,然后才安慰平阳长公主道:阿姊这是怎么了?可是除了什么大事?
平阳长公主往常无论什么事,都一副镇定自若的模样, 这样的失态,难免让刘陵惊讶。
可不是出大事了么。
去通知侯爷, 让他去廷尉府救人。然后再派去几个人盯着,让管家按照市价把损失补给那些百姓。平阳长公主吩咐完后,挥袖斥退了下人, 这才又对刘陵诉起了苦。
我还以为陛下有了孩子后也该长大了,没想到还是一副孩子心性,只知道惹是生非。平阳长公主的语气颇有几分的不好看,连也青一阵白一阵的,好似如若刘彻本人在这儿,她非得痛骂对方一顿不可。
刘陵更好奇了,打破砂锅问到底,颇有几分不达目的不罢休之感。平阳长公主被烦的没法子,没好气的瞪了刘陵一下,这才一五一十的把刘彻又又又冒名平阳侯跑出去惹祸,却让她来收拾残局的事讲述出来。
骑马射箭、打猎烧烤也就算了,居然还随意纵马践踏庄稼,以往不当回事,现在好了,碰到硬茬了吧,直接被人告到了廷尉府,也亏的他还知道自己是皇帝,没有暴漏身份,报的是阿寿的名号,否则整个大汉的子民都要知道他这个天子做的什么好事了。也幸亏是没人,平阳长公主吐槽起来一点都不给弟弟的面子。
哈哈哈~嘻嘻嘻~
刘彻居然被抓进廷尉府了,哈哈,夜路走多了,终于遇见鬼了吧?
刘陵幸灾乐祸的不行,但在刘彻亲阿姊面前还是照顾对方情绪的没有直白的显露出来,和对方同仇敌忾的讨伐起了刘彻这个坏自家相公名声的罪魁祸首。
其实阿姊也不必这么忧心,或许百姓们其实也都知道姊夫是为陛下背锅了呢。不知百姓们知道,几乎整个长安城对刘彻冒名平阳侯在长安惹是生非的行径都不约而同的心有灵犀,甚至他们私底下都颇为同情平阳侯。
每每听说平阳侯又做什么招猫逗狗、惹是生非、践踏民田等祸事,闻风奏报的御史就跟瞎子聋子似的,偶有几个看不清形势的上了奏疏,都被留中不发,同是几乎朝堂上所有人都对平阳侯报以同情的目光。
无他,谁让平阳侯的小舅子是皇帝呢。皇帝不能有错,即使真的错了,也不能是皇帝的错,而是没有践行劝谏之责的臣子的错。
所以,除了南宫公主、隆虑公主两人的夫君,和刘彻关系最好的平阳公主的夫君,曹寿这个姊夫就成了刘彻最合适的背锅侠。
可终究颜面上不好看啊。平阳长公主叹气,对这个皇帝弟弟,除了无奈也别无他法,是真的打不得、骂不得。
不久,平阳侯曹寿就从廷尉府将小舅子刘彻一行人赎了出来。
而让刘陵意料之外却又不出所料的是,卫青也跟在灰头土脑的刘彻等人身后进来,看到刘陵惊讶的目光后,他尴尬的想要举手挡住自己的脸,然而意识到自己的袖子并不够挡住后,只能讪讪的对着刘陵点头一笑,随即跟在刘彻身后,被平阳侯府的下人带下去梳洗干净。
皇帝身边的侍卫灰头土脸的可不行,那都是代表着皇帝的脸面呢。
等刘彻带着人再出来的时候,平阳侯曹寿已经向平阳长公主这个妻子复命,并避了出去。阿姊教训阿弟,他这个姊夫不好在场。
刘陵倒是不怕,故意和平阳阿姊同样一张冷着脸的面孔,冷冷的逼视某个又惹祸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