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穿越重生 > 发家致富考科举 > 第20章
  其实谢老秀才还想骂得更难听些,碍于宝贝孙子在旁,又是过年,勉强忍了。谢老秀才怒火中烧,心头大骂:“自家宝贝孙子一心读书,这个王二什么狗屁东西,不自量力,居然妄想把他女儿塞给自家乖孙,耽误乖孙上进。一个大脚丫头,粗俗不堪。呸!”
  王二哥连忙住嘴,一家人连声讨饶磕头好一阵,才拿了春联走了。其实王二哥虽然语言直白,也确实为小女儿思量了一番,女儿如果能跟了谢凡这位秀才,就算无名无份,也算个出路,至少不愁吃穿。当然更多还是考虑他自己,希望继续低价租种谢家土地,家里三个儿子三个女儿,还能少养一口人,养家不易,搭上一个女儿又算得了什么。
  一时气氛尴尬,谢凡面上也有些讪讪的,连忙说还要回去读书,便快步回书房去了。心里默默想:“怕是自己多看了王家闺女一眼,又多和王二哥说了几句话,便让人误会了,以后更要谨言慎行,避免麻烦。接着又不禁想到,虽然对王家闺女无感,但如果自己能和娶一位天足女子为妻也是不错。自己实在是对三寸金莲欣赏不来。”
  当晚饭后,谢老秀才便和陆氏商量,年后请陆有富帮忙给自家土地找新佃户,租子多少不要紧,要紧是佃户本分老实。
  过了好几日,谢老秀才好不容易消了气。恰好周先生来谢家拜年。谢老秀才见好友拜访,十分欢喜,亲自将周先生迎接到正厅里坐下,来兴又奉上香茶点心。两人喝了一盏茶,天南地北聊了一阵,气氛融洽。
  两人闲聊一阵,周先生又说起了陆平友婚后一点也不曾沉溺于温柔乡。纵然妻子花容月貌,温柔体贴,陆平友依旧五更早起读书,晚上挑灯夜战。如此刻苦,必定取中秀才。
  谢老秀才不免夸赞了陆平友几句“读书种子,勤奋刻苦,前途无量”。两人又说到谢凡如今快要十三岁了,读书纵然是头等大事,也已经取中秀才,可以考虑婚姻大事了。
  本事闲话,说到此处,谢老秀才想到了自己那苦命夭折的儿子,心狠无德的双玉,又想到前几日佃户王二哥一番表现,不禁感叹了一句“娶妻娶贤,若不幸娶妻不贤,少不得祸害终身。孩子毕竟年轻,与其被狂的浪的上不了台面的勾了去,不如家里早给定下个稳重贤惠的,也就收心了”。
  谢凡便宜老爹胡天胡地那时候,周先生正在西北一位经略大人手下做幕僚、讨生活。谢少爷所作之事也实在算不上体面,谢老秀才素来爱面子,本着家丑不可外扬,对着至交好友也守口如瓶。前几日王二哥所说,周先生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周先生只以为老秀才夫妻疼爱孙子,希望早早寻门好亲事给宝贝孙子。
  过了几日周先生去给溧水县里一位乡宦,周家本家老爷拜年。这位周老爷也是周先生旧交,周先生为经略大人效命便是全赖周老爷举荐。周老爷对周先生可谓有知遇之恩,周先生最重礼数,逢时过节都不曾缺了礼节。
  周老爷正好有位小姐尚未出阁,周先生说起本县几个小秀才,便留心听着。又说听闻有位十二岁的谢小秀才“侍亲致孝,待下致仁”,问周先生可是属实。这话着实是过分夸张了,但周先生本就对谢凡颇为喜爱,又教导过谢凡学问。听人夸奖自己所教导过的后辈自然不无得意,于是也顺着夸奖了谢凡几句。
  周老爷便问:“这位谢小秀才将至舞勺之年,家中可有为他议亲?”(注释:舞勺代指男孩子十三岁,出自《礼记内则》)
  周先生如实回答说:“尚未,前两日正听他祖父说起,他家风颇正,娶妻最重娶贤。”其实这话倒也不是周先生为了好友面上贴金说客套话,毕竟谢凡老爹胡闹之事他全然不知。
  周老爷听了抚掌大喜,连声说“刚好瞌睡遇到枕头”。周老爷五十多岁得了一个小女儿,现在已经年满十三岁,生得如珠似玉,又裹得了一双三寸金莲。虽说是小妾所生,但是周老爷老来得女,对这位小姐也是宠爱有加。已经备下丰厚嫁妆,正留心为小女儿寻门好亲事。
  周先生想周老爷人品端方,性情豪爽,他所教养女儿必定也是不错的。更要紧的是,周家是本县乡宦大户,周小姐出嫁必定嫁妆丰厚。于是欢欢喜喜应承下来。周老爷和周先生一合计便说好,先让周先生向谢家提起此事,若是两厢有意,便好让谢家人寻个正经媒婆上门提亲。
  又过了几日周先生又去登门拜访谢老秀才,说县里乡宦老爷家有位未出阁的小姐有意择婿,又将周老爷人品端方、家资丰厚都夸奖了一番。谢老秀才一听大喜过望,连忙向好友答应下来。
  晚间谢老秀才又一股脑和陆氏讲了,陆氏一听也是大喜。两位老人兴高采烈讨论起如何寻媒人,如何备彩礼。又想到周老爷家是本县大户,周小姐嫁妆丰厚,自家彩礼也不能失了礼数,不免生出些惆怅来。
  第22章 父母之命
  周老爷和谢老秀才夫妻对于小儿女婚事热情张罗,满心期待。谢凡和周小姐本人却一无所知,照旧过着寻常日子。
  周小姐养在闺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自不必提。
  谢凡在应天府时,每日里只是读书写文,又囊中羞涩,本来日子甚是平淡,全靠胡思乱想找些乐子。现下回到家中,家人照顾周到,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年节里饮食丰盛,鸡鸭鱼肉,点心果子,应有尽有。虽然还是和前世物质过剩的日子没法相提并论,至少这几日梦中不曾再出现过开封菜和金拱门,他个子似乎也长高了些。
  谢凡已经取中秀才,读书上祖父也没有他小时候那样严厉。谢凡不必五更天起床读书,每日也可以看看闲书。隔三岔五有亲朋登门拜访,或是随祖父走亲访友。纵是不耐烦客套应酬,人情世故,但是谈天论地间,一帮酸腐文人少不得说些世态炎凉,国家大事,谢凡暗自观察也算收获颇丰。
  这几日可谓是吃饱睡好心情好,只可惜快乐是短暂的。过了正月十五谢凡便要回到南京城了。
  新年里李宁也是闲了无事,便来找谢凡玩耍,说起即将离家都是一阵惆怅,两个少年同病相怜。李宁便提议反正都要回去,不如早些,好去看秦淮灯会。儿童时期,谢凡因为担心自己容易走丢亦或是被拐卖,所以不曾去过。便问李宁元宵灯会如何?由于上一世经历,谢凡自认见多识广,对此时娱乐项目抱有成见,颇有些瞧不起,心想着:“这秦淮灯会难道能比得了上辈子的恐龙城灯会吗?”
  李宁见谢凡居然不知道大名鼎鼎元宵灯会,神色十分惊讶,随即又得意洋洋介绍起来:
  本朝太祖建都南京后,提倡灯节这一盛事,并将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曾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又命能工巧匠精心扎制鳌山“万岁”灯,更是焰火夺目。时至今日,每年元宵时节皆有秦淮灯会,处处张灯结彩,一派繁华热闹,让人目不暇接。(注释:秦淮灯会是流行于南京的民俗文化活动,又称金陵灯会、夫子庙灯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
  其实李宁也没亲眼见过,只是初到南京城时听张世贤讲过,那时候张世贤和他们两人还不甚熟络,一副“乡下人果然没过见面”的神气模样,谢凡毕竟两世为人,对此不甚在意,早已抛掷脑后。李宁倒是十分愤懑,于是记到心中。谢凡听好友说得如此天花乱坠,不禁也心生向往,于是答应下来。两人少不到向家中长辈处一阵纠缠耍赖,两家大人都疼爱孩子,熬不过两人也就答应了。
  隔日周先生又来拜访,谢老秀才有些诧异,怎么前些日子才来,今日又来了,但也亲亲热热迎接了。两人又是一番高谈阔论。但是前几天两人才畅谈许久,如今终于词穷。谢老秀才先是憋不住了,问到:“周兄今天前来,到底所为何事?”
  周先生见谢老秀才抢先发问,便也不再扭捏。直说周家担心盲婚哑嫁,婚后夫妻不睦,想先让两个年轻人相看一番。
  原来周家小姐虽然养在深闺,也是个聪明伶俐的,见家里忙碌着准备箱笼妆奁,便猜到家里要给自己筹备亲事。周小姐便缠着父亲打听是哪家郎君。周老爷娇惯小女儿,就把看中本县年轻秀才谢凡一事和盘托出。
  周小姐又问父亲:“这个谢凡人品如何,相貌如何?父亲可曾见过?”
  周老爷忙对女儿说这个谢凡人品相貌俱佳,年纪轻轻就取中秀才,十里八乡名声也好,但到底他也没亲眼见过。
  周小姐不依不饶,非要亲眼见见这个谢凡是圆是扁。周老爷坳不过,便又去央周先生,想先请谢凡去周府一趟,好让女儿相看一眼。
  谢老秀才听周家要宝贝孙子上门去让自家小姐相看,读书人傲骨便上来了,自家谢凡千好万好,又生得一表人才。自家对周小姐相貌都不甚在意,周家还来挑剔自家孙子了,真是岂有此理。当下也没有回绝,便说如今还是新年,过几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