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宁宴和德祥大饭店一起直播,可这与牛蹄有何关联?德祥大饭店在直播里可从没做过牛蹄。
“那一次我做了一道扒熊掌。”陈锦莹说着,把牛蹄和肉放进锅里煮,“那个熊掌是从日本空运到台湾的,可我做的时候,发现那熊掌膻味极重,无奈之下只好用了很多香料去掩盖。实际上,好吃的熊掌,首要条件就是原料好,得是没有膻味的熊掌。遇到有膻味的熊掌,概率大概是一半对一半吧?宁宁说,为了吃一只好吃的熊掌,去碰这个概率,实在不值得。但扒熊掌又是中国宫廷菜里最负盛名的一道菜。所以陆大厨就用牦牛蹄来做赛熊掌。我今天就来做这道赛熊掌,陆大厨做的是红扒,我来做白扒。”
大家听后,都记起有这么一回事。
另外一边,张大厨面前摆着鸡、虾、毛豆、鲍鱼、鸭舌头等食材。
“张大厨,您这是要做什么?”
“我们上海,什么都能糟,我做糟卤六拼,寓意六六大顺。”张大厨乐呵呵地说道。
陈锦莹这边也是摆满了各种食材,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最紧张的并非两位比拼的大厨,而是岳宁身边的何塞。他首次来到港城,此前对中餐了解甚少。这次岳宁去里昂,做的炖煮菜肴,甚至做法与法餐接近的越南红烧牛肉。今日他才算是真正见识到了中餐顶级厨师的较量,此时两位大厨的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
此时,镜头聚焦在陈锦莹身上。她正全神贯注地处理着那片已经切好、经过低温烘烤去掉水分的鱼片。鱼片薄如蝉翼,在灯光的映照下近乎透明,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破碎。陈锦莹小心翼翼地从盘中拿起鱼片,将其轻轻放入已经预热好的油锅里。
随着“滋滋”的声响,鱼片瞬间与热油接触,表面的水分迅速蒸发,发出轻微的噼啪声。鱼片在油锅中迅速变色,原本淡淡的色泽逐渐变得晶莹剔透。陈锦莹用筷子轻轻翻动着鱼片,确保每一处都能均匀受热,炸至完美的状态。
陈锦莹迅速将鱼片捞出,放在一旁的漏勺中沥干油分。此时的鱼片更加晶莹剔透,宛如一片透明的玻璃。
陈锦莹拿来秦椒面和四川辣椒面,把粗细两种辣椒面掺匀,撒上盐、芝麻和花椒粉,又舀一勺白酒缓缓浇进去。酒液渗进辣椒面里,将辣椒面打湿。
她往锅里倒入菜籽油,等油温升高,把案板上的葱姜蒜和香菜根放入油锅里,等葱叶、香菜叶变成褐色,陈锦莹抄起漏勺,把葱姜蒜香菜捞得干干净净。她换了铁勺,舀起一勺滚烫的热油,悬在辣椒碗上方。热油冲入辣椒面里,“滋啦”一声,碗里的辣椒面沸腾起来,香辣气息直冲人鼻腔,让人忍不住打喷嚏。
陈锦莹抄起竹筷迅速搅动,碗里的辣子渐渐平静,却愈发红亮诱人。
陈锦莹另外拿了一个碗,加入生抽、白糖、蚝油等调味料,最后再来添上几勺油泼辣子,搅拌均匀。
她将沥干油分的鱼片装入盘中,在晶莹剔透的鱼片上淋上红亮的辣椒调味汁。
她举手示意:“灯影鱼片好了。”
张师傅那边也准备好了,糟卤扎蹄加上鸡、虾、毛豆、鲍鱼、鸭舌头,拼成了一道江南风味的糟卤拼盘。
两道凉菜分别被端上了台。
金先生用银筷夹起一片鱼片,对着灯光一照,油亮的辣汁在透明鱼片上流转。
“赞陈大厨的刀工,似乎有些多余,不过我还是得说,这鱼片薄过宣纸,炸制后还能保持完整,厉害!”
他将鱼片送入嘴中,经过低温脱水后,鱼片明明很脆,鱼肉纤维却很细密,与酥炸鱼又有所不同。
“陈大厨的川菜调味,还带着西北的味道,看来受到宁宁的影响。”
“那是肯定的。”
张大厨的糟卤拼盘刚摆上评委席,黄酒与香糟的清冽气息便飘了出来。六格瓷盘中,糟扎蹄紧实,内圈还嵌着咸蛋黄,其他几样颜色错开摆放。
皮埃尔用叉子叉起一块糟鸡,清香咸鲜带着浓浓的酒味,还有桂花的隐约香气。
“里面添加了什么酒。”何塞问。
“中国的一种粮食酒,半干型黄酒。它里面的另外的风味则是来自于过滤了酒之后,剩下的酒渣,用这个酒渣和香料、调味料化开之后,再沉淀出一种汁水,叫‘糟卤’,用这个糟卤做菜。”皮埃尔跟何塞解释,“是中国一个小片区流行的调味,夏天的风味。”
“确实有特殊风味。你说如果我把这个配方用在青口上,会怎么样?”何塞问。
“会很好吃,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吃得惯。我在美国也做这个菜,会用章鱼、贝类。”朱莉玲跟他解释。
何塞用叉子叉起一个鸭舌头:“这是什么?”
“鸭子的舌头。”
何塞停了手,朱莉玲跟他说:“很好吃的,你试试?”
何塞正要吃,皮埃尔说:“既然能吃鹅肝、鸭血,为什么不能吃鸭舌头?”
看他们讨论得欢快,主持人把话筒递到他们这边,何塞接过话筒:“这辣味直接、强烈,鱼很脆;这个呢?味道是慢慢渗出来的,越吃越觉得清爽,带着酒香的风味。我觉得都很好。”
第一道凉菜上了,锦华的第二道凉菜很快也上了,依旧是上海特色的凉菜,四喜烤麸。
深褐的酱汁裹着蓬松的烤麸块,花生米、黄花菜和黑木耳嵌在其中,光是色泽就让人食欲大增。
金先生用银匙舀起一块烤麸,四喜烤麸要外面收干,里面汁水充盈,看似蓬松却有嚼劲,越嚼越有滋味,还要有浓油赤酱的咸甜互补。
“张大厨把这道上海的家常凉菜,做到家了。”金先生说。
“谢谢!”
其他人还要评价一番,却见一个白色的大瓷盘被端了上来,现场的观众都坐在远处,刚才只见陈锦莹和吴志海师徒两个脑袋凑在一起,并没有完全看清楚他们做的是什么,现在完全展示出来,整个会场瞬间安静下来,评委们纷纷起身凑近细看。
师徒俩居然拼出了一个京剧脸谱:黑木耳和蛋白勾勒的眉眼凌厉如刀,蛋黄碎屑铺就的额纹透着贵气,卤牛肉雕刻的下颚,莴笋薄片与火腿片一绿一红裁成的头冠,最绝的是鲍鱼切片组成的白脸栩栩如生。
“去年张骏明大厨做了大彩凤。今年陈大厨师徒拿了京剧脸谱出来。这就是宝华楼啊!”杨裕合说道。
金先生银筷悬在半空迟迟未落:“我评了半辈子菜,头一回见把刀工、摆盘和文化底蕴揉得这么绝的!”
岳宁早就知道大厨们和保罗一定会对这个脸谱感兴趣,她从包里拿出一本介绍中国京剧脸谱的画册,递给他们看,朱莉玲则是跟他们介绍中国的戏曲文化。
这道凉菜一出来,毫无疑问凉菜环节,宝华楼大比分领先了。
不过锦华饭店还有机会,毕竟热菜和汤的分数占比更高。
两家各自回到操作台,张大厨从蒸箱里拿出已经蒸透的多种菌菇,递给小徒弟,小徒弟把菌菇挤干水分,剁成细茸。
张大厨切了一大块冬瓜,去了皮,去了瓤,在去皮的一面划了一寸见方的方格,在去瓤的一面,刻了几道凹槽,再拍上淀粉。
他接过菌菇茸,加了淀粉和调味料,搅打均匀,再填入冬瓜挖掉瓤的一面,让菌菇馅料和冬瓜完全贴合。
小徒弟已经烧了油锅,他把冬瓜交给小徒弟,小徒弟把酿了菌菇馅的冬瓜,菌菇馅料面朝上放在漏勺里,连带漏勺一起下油锅炸。
张大厨拿起一口砂锅,把蒸菌菇的水倒了进去,加入调料调味,再在里面放了一块竹箅,小徒弟把炸好的冬瓜,放在竹箅上。
张大厨盖上了锅盖,让冬瓜在砂锅里炖煮。
他拿起一条鳜鱼,头尾切下交给小徒弟,小徒弟在头尾里加了葱姜料酒,把头尾放进蒸箱蒸。
张大厨片下鳜鱼两边的鱼肉,去掉鳜鱼皮,斜片鳜鱼肉,鳜鱼肉切成薄片,再切丝。
“呦!今天两位大厨都在比刀工啊!”杨裕合说道。
“张大厨厉害,敢在这样的场合做龙须鳜鱼。”金先生笑着介绍,“龙须鳜鱼是一道淮扬菜,既然叫了龙须,那么这个鳜鱼丝必须切得越细越好,但是鱼丝不像肉丝,我们吃鳜鱼都知道,它蒜瓣肉,一夹肉就松开了。鳜鱼丝要放在油里划散,很容易断,断了叫什么龙须呢?”
朱莉玲把这些话翻译给大厨们听,都是行家,谁不知道这里的难度?
张大厨切好鳜鱼丝,徒弟摊了一张蛋皮给他,蛋皮也切丝、再把火腿、青椒切细丝,最后准备一把去了头尾的银芽。
这时主持人拿来一根缝衣针,拿起一根火腿丝,火腿丝穿过了针眼。
何塞简直不敢相信:“太神奇了。”
陈锦莹也在切丝,同样主持人拿起一根陈锦莹切的丝,也很简单地就穿过了针眼。
皮埃尔说:“我记得,第一次我来,是不是你们的一个大厨做的面条,也跟头发丝一样细?”
“对。”岳宁点头。
“陈大厨这是要做鲁菜经典干贝绣球?”杨裕合介绍。
陈锦莹点头:“是。”
吴志海剁好了虾泥,把虾泥和虾粒给陈锦莹,陈锦莹在虾泥中加入葱姜水、蛋清和淀粉顺一个方向搅打,虾泥在盆中逐渐变得黏糯发亮,最后加入虾肉颗粒,为了能让口感更有层次。
搅拌完陈锦莹将虾泥反复摔打在盆壁上,待虾泥呈现出胶质的透明感,她取一团虾泥,从虎口挤压出一个虾球,用勺子取了虾球放入混合了干贝、火腿、冬笋、香菇丝的盘中,待虾球做完,她用手一个个滚虾球,各色细丝如雪花般黏附在虾球上,一个毛茸茸的绣球就出来了。
这时吴志海已经将锅里的水烧到将开未开,她把一盘绣球放到蒸笼中,用这样的温度,将绣球蒸熟,这样里面的虾肉才能保持鲜嫩多汁。
那边张大厨的鳜鱼丝正准备过油,刚才他已经热锅冷油,将油锅加热后,再冷却,等到油温到五成,他这才将鱼丝滑入锅里,初时他静静地等待,等待鱼丝上的淀粉完全凝结,包裹住鱼丝,这才用长筷轻轻拨散。用漏勺将过油的鱼丝捞起。
锅里留了底油,下了葱姜爆香后,葱姜捞出不用,再下火腿丝,颠一下勺再下青椒丝、再翻炒过,加入蛋皮丝和银芽,两下翻炒,最后加入鱼丝,用筷子划几下,让鱼丝和几样细丝混合,淋入用鸡汤勾兑了调料的水淀粉。
只见水淀粉进锅,立马凝结成玻璃芡,裹住了鱼丝,再淋上明油。
徒弟将蒸好的鳜鱼头尾摆入盘中,用黄瓜雕成的花朵装饰两侧,张大厨将鱼丝小心翼翼地堆在中间,最后撒上焙熟的河虾籽
他举手示意:“龙须鳜鱼,完成。”
此时,宝华楼这里,吴志海将蒸好的绣球移入打了围边的盘子里,陈锦莹在锅里用高汤作底,加入鸡油调制出了芡汁,浇在干贝绣球上,他们的菜也完成了。
第304章 陈锦莹获得厨王
两道菜几乎同时端上评委席面,龙须鳜鱼鱼丝细软晶亮,干贝绣球则如彩丝织就的绒球。
“先尝龙须鳜鱼!”金先生用银筷轻轻挑起一缕鱼丝,那鱼丝在筷尖上抖了抖,“弹。根根分明,根根不断,怎么做到的?”
“先用盐捏拌搅打鱼丝,让它有韧劲,再用红薯淀粉上浆。红薯淀粉黏性足,裹住鱼丝之后,鱼丝就更不容易断了。只是裹浆后,也就失去龙须很细的本意了。加上油温,低温慢慢滑熟,就行了。”张大厨说。
金先生吃了进去,鱼丝入口的刹那,鱼丝滑嫩和其他或是软糯,或是脆爽的配菜结合在一起,他看向杨裕合:“大师之作。”
“是啊!”杨裕合说道,“再试试陈大厨的干贝绣球。”
他夹起一个干贝绣球,咬下一口虾泥的绵密与虾肉的弹牙形成的层次,而干贝、火腿等食材的丝缕不仅赋予了视觉美感,更在咀嚼时释放出各自的鲜味,与鸡油芡汁的醇厚完美融合。
金先生先吃完:“陈大厨,这道干贝绣球比我在台北德祥吃的,无论是火候还是调味,都更好了。尤其是火候,这个虾肉弹嫩多汁。”
“是,我跟阿德一起研究,阿德给我的调味和火候建议。”陈锦莹说道。
“从味道来说,两家不分上下。”杨裕合抬头看陈锦莹,“但是从技巧展现来说,龙须鳜鱼略胜一筹。虽然我认为陈大厨,也有这个功力。”
陈锦莹看向张大厨:“张大厨是从淮扬菜大师周召康大厨那里学艺,张大厨来港城交流,我从他那里学了不少。”
张大厨笑:“互相交流,我来宝华楼才是真学了好多,你和培德都把家传绝学讲给我听了。”
“这是新老观念的碰撞,我在台湾的时候,家里一直抱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家传绝技绝不外传的想法。我能学到的局限于我父亲的本事,到了港城来,宁宁汇集了各地来的厨子,在后厨畅所欲言,生怕对方学不会你的独门绝技,讨论着讨论着,就会有新的方法出来。能来宝华楼是我的幸运,能碰上张大厨、周大厨他们这些大师傅,也是我的幸运。”陈锦莹看向岳宁,“我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宁宁。”
岳宁接过话筒:“姐姐,你不是遇到了我,你是选择了我。因为我们志趣相投才能走到一起呀!”
当天晚上,陈德祥坐在电视机前静静地看着比赛,看到了这一段。
干贝绣球是他的拿手菜,女儿完全得了真传,金先生是民国就有名的老饕,是出过好几本美食著作的美食评论家。他的舌头号称皇帝的舌头。他说女儿的火候和调味更好了,那就一定是更好了。
“锦莹这道菜做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输了?”三太太不解,不是都说好吗?
“强中自有强中手,这位张大厨的龙须鳜鱼做得太好了,锦莹的干贝绣球也做的完美,但是难度低了一些,所以张大厨这道菜分数更高。”
“原来是这样。”三太太点头。
“淮扬菜的刀工是一绝。”
电视里两家上了第二道热菜,上海锦华的是做得惟妙惟肖的素红烧肉,宝华楼上了一道白扒赛熊掌。
评委说素红烧肉形状满分,口感跟红烧肉不一样,但是菌菇的鲜香与寡淡的冬瓜在一起,味道非常好。到了陈锦莹那里,杨裕合说:“我最近特地去日本吃了一次熊掌,那个熊掌据说是老板专门从中国请了国宴大厨做的,熊掌确实滑嫩肥厚,熊筋也不错,但是,我大约不会专程去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