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是的,“居然这么快”!在现代读过了这么多有的没的稀奇古怪的书,刘某人不是没有意识到生产力发展的结局会是什么,但潜意识里总觉得这是很漫长、很久远,至少十年之后才能粗见成效的东西——而现在,他万万意料不到,不过三五年的功夫,隐含的矛盾居然已经跳到眼前,连想忽略都做不到了!
  当然,这肯定有南阳自己的因素。毕竟冶铁传统深厚脑子灵活,才会有这么多人趁着冶铁厂的东风大办工坊,趁机狠赚一把——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可以视为前期“产业扩张”的成功征兆;要是没有上林苑扩散的技术,会有私人工坊生存的余地么?
  可是现在,欣欣向荣的技术却将所有人都逼到了一个全新的、毫无余地的现实中了,抉择扑面而来,已经容不得过多的犹豫。
  “那么,陛下打算怎么选呢?“
  第146章
  做选择?做什么选择?
  穆祺没有明说, 但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甘蔗没有两头甜,你要么选择在僵化制度下当一个保守封闭、庸庸碌碌的封建皇帝;要么就得试着拥抱新的生产力——哪怕这个新生产力的结果是完全未知的。
  实际上,为了避免干扰话题的要点, 穆祺还省略了某些相当重要的细节。譬如那个铁匠就告诉他,当地作坊掌握的技术多半都是从官办的冶铁厂流出的, 但掌握的熟练程度却往往比冶铁厂里的官吏还要高——按照皇帝的吩咐, 从上林苑中扩散出来的技术人员到达各地, 都要召集人手广泛的讲解冶铁知识;可是, 从南阳的情况看, 被重点关照的官吏们兴趣寥寥,到现在都只是按部就班,依样画葫芦而已;反倒是附近的商人前呼后拥, 哪怕花钱贿赂,也要千方百计的挤进会场, 听那些他们一时都未必能够明白的天书……积极性相差之大, 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了。
  说难听点,要不是官办的冶铁厂占据了绝对的技术和资金优势, 要不是商人们胆子小还不敢捋朝廷的虎须, 再让他们自自在在的发育几年, 那如此天悬地隔的效率迅速扩散,怕是整个钢铁市场的局势, 都要彻底为之一变了!
  当然, 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冶铁厂的管理人只是官僚, 官僚当然只会对权力负责。要是天上真有个大爹无时无刻的拎着鞭子猛抽他们也就罢了,如今是天高皇帝远, 池浅王八多;反正皇帝的钦差一年才来一回,反正来的使者又不是内行高人分不怎么清楚好坏, 那么只要将将就就做个差不多的合格,能够将局势凑合着敷衍下去,也就完全能够应付官僚的良心了。
  积极性?创新性?彼此竞争?拜托内卷的人最讨厌了,你积极你创新你追求进步了,你让广大的同僚怎么办?再说了创新这玩意儿风险可是不小,你搞冶铁创新搞失败了出了洋相,到时候炸了炉子起了火灾,这个责任谁来承担?——总不能是你的上司吧?!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过就是功——官场和光同尘的秘诀,你晓得不晓得?
  商人可以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舍生忘死,官僚们对风险可就实在敬而远之了。这是两种组织形式所根本决定的,绝非一点鬼蜮伎俩可以改变。
  刘老登沉默不言,似乎还在斟酌。穆祺则自顾自道:
  “其实说实话,如果抛开经济体制上的冲突不谈,那南阳的技术扩散简直可以称得上典范。我请那个铁匠带路,到附近的作坊看了一看。仅以浮光掠影的一点见闻来看,附近的老板在新技术的应用上简直可以称得上激进,大量连冶铁厂都不敢应用,或者还在‘考察’中的技术,他们就敢先学先用先试验;懂不懂先不管,反正上手了再说。”
  懂不懂先不管,反正上手了再说——这种态度一听起来就非常之急躁、粗糙、不靠谱,完全违背官场四平八稳一切求妥的作风;可是吧,在真正的工业发展中,大量的技术就是靠这种急躁粗糙、近乎疯狂的做派发展出来的——管他三七二十一,搞懂了原理就直接上马;炉子没炸就做先锋,炉子炸了就做先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正常的工业发展下,这种躁急操切的态度当然是要不得的;但在混沌初辟、一切草创,工业的萌芽尚且岌岌可危之时,这种敢想敢做的态度就非常之可贵了……说实话,也就是这个对象实在不太合适,否则上林苑都应该着重褒奖作坊主们的开创精神,呼吁天下一起向他们学习才是。
  刘老登慢慢,慢慢叹了口气:
  “其实我也想过。”他低声道:“我这一任也就罢了,到了据儿手上的时候,肯定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按着原样继续管理了。”
  西汉前期的制度,到了武帝手上已经被开发得至矣尽矣,无以加矣,所有潜力都被挖掘殆尽,再没有留下半点挥洒的余地;于是乎盛极而衰,日中则昃,武帝时可以乾纲独断,一人了结的事情,到了昭宣时就不能不君臣共和,与贤良文学们商量着办;到了元帝、成帝时代么,那就连皇帝自己的话,有的时候也未必能够办成了。
  这种由盛及衰的变故,往玄学里说是五德更始、气数使然,往科学里说,那就是利益集团已经固化,旧有体系难以更张——支撑西汉体制的三根柱子,外戚功侯儒生大臣,前两根都在武皇帝竭泽而渔的透支下耗干了一切潜力,成了榨干汁水的烂橙子;此消彼长兴衰注定,朝廷当然只有渐渐依赖尚且还能独美的儒生。
  这种力量的兴衰几乎是无可抗拒的,个人的努力不过是浩大潮流中一点不起眼的浪花而已;就算武帝现在安心收手爱护那一点仅存的制衡力量,外戚和功侯对儒生的压制也不过只能维持一两代人——卫青肯定能压住,霍去病当然也能压住,霍光能不能压住就已经两说了;霍光之后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上没人说话不响,刘据不也只能按老路继续走么?
  某种意义上,也正是考虑到如此危险的前景,皇帝才会同意扩散技术、发展产业——产业发展之后,新的利益集团就会应运而生;新的力量一旦诞生,自然会与旧的力量相对抗;于是天子便可以在新旧之间左右横跳,借助平衡来扩张自己的力量,执行自己的意愿。就如武帝先前走过的路一样。
  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老登能为储君留下的最大政治遗产了。
  不过,设想归设想,如今新生的利益集团扩张如此之迅速,仍然令人有惴惴不安之感——扩张得太快、太强劲了,扩张的力量太大了,而且吧,到现在为止,老登还根本不了解这些新生力量呢。
  就算双方要合作,那合作之前总也得先私下里勾搭勾搭吧?可技术扩散才三五年,他们连勾搭的机会都没有呀!
  老登迟疑片刻,终于又道:
  “这些私人作坊……是个什么态度?”
  这句话问得非常含混、非常笼统,简直是无从谈起;但还好,穆祺对老登了解极深,还是立刻能抓住关键。
  “我与这些作坊主并不熟悉,见面谈得也不多。不过在我看来,他们还是很忠君爱国的。”
  的确很忠君爱国,甚至搞不好比朝中的大臣还忠心一些——现在作坊主的技术就是从上林苑中扩散出来的,对于他们来说皇帝那就是散财童子金身财神,比亲爹亲妈更亲的衣食父母;这样的衣食父母天降馅饼,他们要是都不喜欢不支持不忠诚,那么都不谈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伦理,起码也是对不起自己辛辛苦苦投资下去的钱——谁能对不起钱?
  “怎么个忠君爱国法?”
  “他们自费印刷了很多天子的文章,免费送人,广泛传播。”穆祺道:“尤其是关于天子发展产业、扩张技术的谈话……喔对了,还有天子关于高皇帝‘赤帝子’的谈话,以及先前军营辩经的内容。”
  寥寥数语,一言中的,虽然新生力量方兴未艾,甚至都还处于依附权力的朦胧状态;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们对于意识形态的偏好已经再明显不过的显现了出来——他们喜欢发展产业,他们喜欢扩张技术;他们已经拥有再进一步的热望了。
  当然,这都并不叫人奇怪。唯一稀奇的是:
  “他们关心赤帝子的事情做什么?”
  “大概是不喜欢原来的那位赤帝吧。”
  “为什么——喔。”
  原来的那位赤帝是什么模样呢?他被认为是真切的、确实的、时刻关注着人间的神灵;所以它的权威无远弗届,当然管东管西,管南管北,从天象管到礼仪,从礼仪管到吃穿,时时刻刻都要指导你、命令你、约束你,多么——多么的让新生的力量烦闷!
  相反,皇帝现在新确立的那位赤帝不就好得多了么?他是哲学的,他是虚无的,他是抽象的,所以你只要虔诚的“供奉”、“祭祀”,其余的都可以置之不理——哲学的神又没办法亲自干涉人间,那自由度不一下子就大了嘛?
  刘先生微微垂下了眉。显然,如果新生力量连喜欢的神灵、崇拜的宗教,都更加倾向于那种抽象飘渺、不能直接干涉的神祇。那么,他们对皇权的忠诚,多半也是这样哲学的、抽象的、多样的、实用主义化的,那么,这种忠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