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夫人眨眨眼,一副“别客气”的架势。
白潋看着那两叠银票,还想说话。
伏夫人按住她的手,“给了你们,我们心安。这钱,就是给你们这小家添一份底气。”
白潋看向伏棂,见对方也应允,不再推辞,郑重收下。
伏夫人又从袖中取出一个蓝布包,一层层打开,露出一枚小巧的银质长命锁,锁面光亮,刻着“平安喜乐”,背面是“伏棂”几个小字,边缘已被摩挲得光滑。
“这个,”伏夫人将银锁轻轻放在白潋手心,触手温润,“是棂儿小时候的。此行匆忙,没带什么特别的东西。”
她目光在两人脸上缓缓扫过,“留着,算是个念想。日后得空,同棂儿回益州家里看看。你大哥大姐,也想见见你。”
白潋捧着这枚小小的、带着岁月痕迹的银锁,心头暖意融融。
她明白这份心意。
白潋看向伏棂,见伏棂也正凝视着银锁,眼神复杂。
伏棂嘴角抽动了一下,这还不算特别?母亲您这嘴硬的功夫真是没谁了。
白潋珍重地用蓝布重新包好银锁,小心收进怀里,“阿娘放心,我一定好好收着。等这边事情理顺了,我们就去益州给您和爹请安。”
伏老爷伏夫人两人相视一笑,点点头。此处虽然好,但他们也希望伏棂早点回去。
事情都交代得差不多了。
伏夫人想了想,又提点了几句河运的事,但也没说透,她相信伏棂心里明白,也能做好。
将这件事当作给二人的考验,也是极为不错。
……
两天后。
离别的日子终究还是来了。
院门外,马车已备好。
伏夫人拉着两人的手,细细叮嘱。
她最后转向白潋,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潋儿,棂儿就交给你了。她要是敢欺负你,写信告诉我,我收拾她!”
伏棂:……
白潋用力点头,“伯母放心!”
伏老爷拍了拍伏棂的肩膀,又对白潋点点头,“保重。”随即转身上车。
伏夫人再次深深看了看两个女儿。
车夫扬鞭,车轮滚动,渐渐远去。
白潋轻轻环住伏棂的手臂,感到她身体的些微紧绷。
“爹娘回去了。”她低语。
伏棂望着马车消失的方向,半晌,点了点头。
白潋手指微收,将她拥紧些,“等河运稳了,我们就去益州探望爹娘。”
回到小院,安静了许多。
白潋从怀中取出那枚蓝布小包,打开,托着那枚小巧的银锁。
她小心地摸了又摸,才仔细包好,妥帖收进怀里,“我会珍藏的。”
两位长辈走了,剩下的时间完全足够她们忙活。
伏棂摊开泰和县的河运地图,眉头微蹙,“码头不大,船也不多。官府新下了文书,要疏浚河道,整饬漕运,查得也严了。”
她指尖点在一处关键的河湾,“若能拿下这里,添两条船,能争得份额。只是各处打点疏通,花费不小。”
白潋坐在一旁,看着地图,对于商业上的事,她的确不太懂,但她知道伏棂需要她听着。
这段时间,她琢磨的大多是以后走货的事情,她打算在河沿那买几块肥地,种点豆子。
什么绿豆、红豆、黄豆、黑豆、大豆……
“官府新下的文书,是机会也是门槛。”伏棂划过舆图上标注的几处关键河段,“要疏浚河道,清理淤塞,这是好事,日后大船通行无阻。但也意味着稽查会更严,过往那些靠贿赂小吏、夹带私货的路子行不通了。”
伏棂指尖落在舆图上一个名为“回蛇湾”的河湾处,那里水流平缓,岸线开阔,“这里,是要地,上游下来的货船、下游上来的盐铁,大多在此中转。若能拿下此处的泊位,再添置两条吃水更深、载货更多的船,就太好了。”
“拿下?”白潋捕捉到这个词的分量,“怎么拿?官府肯给?”
“官府肯不肯,看的是‘名’与‘利’。”
伏棂眼神锐利,“名,是名正言顺。我打算向县衙递一份正式的呈文,陈明我们有意参与河道疏浚,愿意承担回蛇湾一段的疏浚费用,绝不夹带违禁。
同时,承诺雇佣本地船工、纤夫,解决部分民夫的生计。这是给官府看的‘名’。”
“原来如此。”白潋一点就通,“那利,要落到实处。县令重政绩。疏通河道、繁荣商贸,是他的考功。我们主动承担部分疏浚,替他省了钱,也省了事。我们承诺船只坚固,船工可靠,绝不误了漕粮期限,他自然安心。”
伏棂很满意,“我算过了,眼下点心铺、酒楼、养鸡场的收益,能凑够买一条新船。另一条…”
她看向白潋,眼中带着笑意,“就要靠白小掌柜的‘豆子大业’了。”
白潋一愣,“靠我?”
伏棂指着舆图,“新船跑起来,不能空跑。你的豆子,就是第一批‘捎脚货’。回蛇湾拿下后,接上游山货、下游盐铁的中转生意。但新线需要‘敲门砖’。你种的新鲜豆子,磨的豆浆,煮的绿豆汤红豆沙,就是最好的‘敲门砖’。
夏日炎炎,冬日苦寒。沿河码头、货栈的管事、船老大、苦力太多,一杯解渴消暑或暖身的汤水,价廉物美,最能打开局面。口碑做起来,不愁没人找我们带货。这条新船,就靠这‘捎脚货’的脚钱和后续的货运,慢慢赚回来。”
白潋听得眼睛发亮,“这主意好!豆子不愁销路,船不空跑。”
伏棂继续道,“我打算在岸边建一个简易的货栈和茶棚。货栈用来临时堆放中转货物,收取保管费。茶棚就卖你的豆浆、豆汤给过往船工、客商歇脚。码头热闹起来,人气旺了,生意自然就好做了。”
“人手呢?”白潋想到关键问题。
“人手上,我打算分几块。”伏棂显然深思熟虑,“船队,先交给陈缨。她稳重可靠,懂些水性,也识些字,能管船工,也能跟货主打交道。码头货栈和茶棚,交给陈络。她机灵,会算账,管货收钱没问题。至于茶棚卖豆汤的人手…”
她看向白潋,“你那边种豆子、磨豆浆,总得雇人吧?我们挑两个手脚麻利、嘴皮子利索的妇人,轮流去码头茶棚帮忙。”
白潋连连点头,又问,“陈缨陈络去了,这宅…”
伏棂点了点她的脑门,“不过是暂时的,我们多找找合适的人选,陈缨陈络到时便回来了。”
规划清晰,条理分明。
白潋看着伏棂指点江山的样子,只觉得她整个人都在发光。
“果然厉害!”白潋由衷赞叹,“这脑子,比算盘珠子转得还快!”
伏棂被她直白的夸奖弄得耳根微热,轻咳一声,“纸上谈兵罢了。真要办成,还得一步步来。明日我先去县衙递呈文,探探口风。
让陈缨陈络一同去实地看看,摸摸水深,量量岸线。白小掌柜,也要买地的事,就交给你了。荒地垦出来,豆子种下去,我们的‘敲门砖’才有料。”
“放心吧!”白潋拍胸脯,“地的事包在我身上。”
第43章理直气壮
伏棂用过饭, 便径直去了书房。
她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斟酌那份关于回蛇湾泊位疏浚及后续经营规划的呈文。
此事关乎河运根基,每一个字句都需反复推敲, 既要表明诚意与能力,又要切中官府关切之处。
白潋也没闲着。
她将取出其中一点银钱,又仔细包了些碎银子,打算带着翠儿去镇上采买私塾所需。
她毕竟不天天呆在私塾,这些东西还是给翠儿把把关比较好。
白潋轻轻走进院子。
翠儿正站在前方, 神情认真地看着下面坐着的孩子领读《千字文》。
白潋没有打扰, 只在门边安静站着。
等翠儿布置完任务,让孩子们自己练习写字, 一抬头才看见门边的白潋, “白姐姐!你来啦!”
她快步迎出来,声音里带着雀跃。
白潋顺手揉了揉她的小辫子,“眼下是否有空?方不方便?伏夫子眼下不得空,我代她去采买东西。”
“方便!方便!”翠儿脆生生地答应, 跟旁边一个稍大点、懂事的小孩交代了两句,便兴冲冲地挎了个小篮子,跟着白潋走了。
乌镇上熙熙攘攘。白潋带着翠儿直奔最大的文具铺子“文墨斋”。
翠儿对着一排排竹纸、宣纸,仔细地挑拣, 指尖捻着纸张的厚薄、匀净。
“白姐姐, 这个竹纸虽便宜些, 但质地略粗, 幼童描红易伤纸,还易散墨;这种略微贵点的, 更适合一些。”
翠儿小声对白潋解释。
“好,听你的, 就买这个。”白潋点头。她又让翠儿挑墨锭,翠儿用心选了两块,又在掌柜推荐下挑了一种竹管笔,适合孩童抓握。
“还要两把结实耐用的算盘和一些书。”翠儿盘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