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对李家而言并非全然意外。
  早在月前,李修远托人从京中捎回的口信便已抵达川州府。
  李家上下得了准信,那真是比过年还要欢喜百倍!
  李父李母当机立断, 决定全家一同回村, 今年便在村里过年。
  于是,一家人收拾好行装,又安排了店里的事宜后便风风火火地赶回了上水村的老宅。
  举人老爷的捷报, 必须得在祖宅接!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
  至于李修远和顾笙?
  信中说得明白,开春便是春闱了。
  路途遥远, 一来一回耗时耗力, 耽误温书备考,实在划不来。
  更何况顾笙月份已大,经不起舟车劳顿。
  李家人深以为然, 只叮嘱他们安心在京备考、养胎, 老家的一切, 自有他们操持。
  于是,当那披红挂彩、敲锣打鼓的报喜队伍簇拥着满面红光的县太爷, 浩浩荡荡踏进上水村时。
  李家人早已将老宅里里外外打扫得焕然一新,备好了香案、红绸、鞭炮和厚厚的红封。
  那日,上水村彻底沸腾了!
  县太爷亲自登门送喜报, 这是何等的荣耀!
  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闻风而动,如同潮水般涌向上水村李家。
  田间地头、房前屋后, 乌泱泱全是人。
  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百年难遇的盛景, 沾沾举人老爷的喜气。
  李家那低矮的院墙外,人头攒动,议论声、惊叹声、道贺声交织在一起。
  比那喧天的锣鼓还要热闹几分。
  “这可是举人老爷啊!咱们这山沟沟里, 真真出了个文曲星!”
  “李家祖坟冒青烟喽!”
  “瞧瞧,县太爷都亲自来了!李家老二,了不得啊!”
  李家人的脸上,那笑容从清晨就没落下过。
  李父李母笑得合不拢嘴,一遍遍地向涌来的乡邻拱手作揖。
  李明远、周兰、李倩三人忙着招呼。
  李茹怀里快一岁的小栗子被这阵仗惊得瞪圆了眼睛,却也咿咿呀呀地挥着小手。
  只有十三岁的李星远,虽也笑意盈盈,但更多了几分沉稳。
  帮着爹娘兄嫂迎来送往,言语得体,举止大方。
  贺礼如同流水般被送来,鸡鸭鱼肉、布匹点心、甚至银钱。
  但李家人谨记李修远信中的叮嘱,笑容满面地婉拒了所有贵重之物。
  “多谢乡亲们厚爱!心意领了,礼太重实在不能收!同喜同喜!”
  态度坚决,只收下一些实在推辞不掉的本家亲眷带来的自家产的土鸡蛋,几尺粗布或是一小罐蜜糖之类的贺礼。
  如今李家日子宽裕,又出了举人儿子,眼界心胸早已不同。
  不贪图这点东西,反而更觉轻松坦然。
  看着李家这泼天的富贵和荣耀,不少村里有女儿、哥儿的人家,心里头那叫一个酸涩懊悔,捶胸顿足。
  “哎哟!早知道李家老二有这般大出息,当初就该……唉!”
  “可不是!我家闺女要是能嫁过去,现在不也是举人娘子了?”
  “可惜啊可惜!李家老大也娶了夫郎了……”
  众人目光扫过李家兄弟,最后不约而同地落在了亭亭玉立,又显露出几分能干的李家三姑娘李倩身上。
  十六岁,不正是说亲的好年纪!
  “李家三姑娘还没议亲吧?”人群里不知谁嘀咕了一句。
  瞬间,家里有适龄小子的人家,心思顿时活络了起来。
  看向李倩的目光,也多了几分热切和盘算。
  若能娶到举人老爷的亲妹妹,那岂不是……
  还未至年节,李家老宅的门槛已经快要被踏破了。
  从喜报到家那日起,一直到除夕,上门“走亲戚”、“联络感情”的人就没断过。
  其中自然不乏醉翁之意不在酒,想为自家儿子探探口风的、说说媒的。
  李倩对此心知肚明,却只作不知。
  她礼貌周全地招待,一提到亲事便巧妙地岔开话题,态度温和却疏离。
  她如今满心想的,是年后回到川州府如何将家里新开的那间脂粉铺子经营得更好。
  那些姑娘小姐们喜欢什么样的新品……
  只是偶尔,在夜深人静之时,会不禁想起那位总爱找借口在她铺子附近“路过”的钱公子。
  无论有事无事,他总会凑过来搭讪两句。
  那熟悉的身影悄然浮现在心头,令她耳根微微发热。
  这期间,李明远还陪着周兰带着小栗子回了几趟娘家。
  周家自是欢喜非常,女婿家出了举人,连带自家也面上有光。
  小栗子更是被外祖父外祖母抱着亲了又亲,受宠爱的很。
  年关将近,上水村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和忙碌中,李家更是如此。
  比起上水村的热闹喧嚣,京都的李家小院显得安静许多。
  甚至是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充实的氛围。
  李修远中举之后,并未有丝毫松懈。
  春闱会试近在眼前,那是通往天子殿堂的龙门。
  他的学业之路,反而更加繁忙了。
  每日天不亮便起身,夜深方归,案头堆积的书卷日益增高。
  这期间幸有好友赵明轩,其兄赵青迟在朝为官,深谙官场门道与科举关节。
  赵大哥便将这份关照延伸至其弟好友李修远与张子谦,对他们悉心倾囊相授。
  他不仅为他们详细剖析当今朝堂的格局势力,更是不遗余力地引荐他们结识自己的文人好友。
  带他们拜谒京中几位以学识渊博,眼光独到著称的老夫子。
  这些宝贵的资源和指点,让李修远和张子谦在备考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视野也开阔了许多。
  每日里,李修远不是在与赵明轩、张子谦切磋学问,便是在拜访名师、参与文会。
  或是埋头苦读,真正是披星戴月。
  顾笙的身子越发笨重了。
  隆冬时节,裹着厚厚的棉衣,行动也渐渐迟缓。
  他的预产期在一月初,恰好是过完年的时候。
  为了让李修远能心无旁骛地备考,不必时时牵挂家中,顾笙早早做了周全的安排。
  他花重金请了一位经验老到的稳婆兼嬷嬷,相当于月前月嫂的角色,日夜在身边照料。
  饮食起居、身体变化,都有人细心看顾提醒。
  铺子里的一应事务,更是全权丢给了张良打理。
  他如今是彻底做了甩手掌柜,只偶尔听听汇报。
  “你呀,现在只管两件事,”顾笙摸着肚子对里面的宝宝说,“好好长大,还有,让你父亲安心读书。”
  于是,顾笙的日子过得简单而惬意。
  每日里,好吃好睡,在嬷嬷的陪伴下在院中缓缓散步活动筋骨。
  林清羽得了空便会过来陪他说话解闷。
  两人或是窝在暖阁里闲聊家常,或是裹得严严实实,去热闹的街市上逛逛,听听戏园子里新排的曲目。
  李修远虽忙于学业,却从未将顾笙置于脑后。
  京都繁华,街头巷尾总有新奇吃食飘香。
  有时在赶往下一处的路上,偶然瞥见新开的点心铺子排起长龙。
  或是闻到哪家老字号飘出的诱人香气,他总会特意停下脚步。
  无论是一包刚出炉酥皮掉渣的定胜糕,还是哪家需要排上半个时辰才能买到的糕点,亦或是胡人摊子上裹着厚厚霜糖的蜜饯果子。
  但凡他觉得顾笙会喜欢,或是觉得对孕夫有益的,必定会买上一份。
  “左云,你跑一趟,把这个给阿笙送去。”
  这是这两个多月左云听到的他家公子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吩咐。
  “看着他趁热用些,若是乏了不想动,就让嬷嬷温着。”
  “是。”
  他早已习惯这份差事,每次接过东西后便快步朝李家小院的方向赶去。
  将东西送到后左云便离开了。
  每当顾笙收到李修远捎来的新的吃食或新奇玩意时,季嬷嬷在一旁见了,总是忍不住感慨。
  她一边帮顾笙摆好碗碟,一边絮叨:“顾哥儿真是嫁对了人。”
  “老爷这般忙碌还时时惦记着您,连口吃的都不忘您。”
  “您是个有福气的,日后定能和和美美,长长久久!”
  顾笙捻起一块点心送入口中,那甜味在舌尖化开,一直甜到眼底眉梢。
  他唇角弯起温柔的弧度,声音里带着满足的笑意:“阿嬷说得是,不过,我现在就很幸福了。”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隆起的腹部,眼底的光柔。
  接着又在心里补充了一句:不,不止现在。
  是从遇到李修远那天起,他的日子,就一直都是暖的,都是甜的,都是幸福的!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
  当李修远终于结束一天的忙碌,带着一身寒气与书卷气息回到小院时,厢房里的灯火往往早已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