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书院,正是成蟜与玲珑理想中的教育殿堂,一点一滴地按照他们的设想建造起来。
它甚至比港口的建设还要早。早在楚国战败之后,成蟜便已派人选址,在风景如画之地,规划他们心中的理想学府。
这一建,便是多年,耗费了成蟜无数心血与金钱。
但他从未后悔。因为他深知,只要书院建成,便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无论投入多少,都是值得的。
书院的钟声每日清晨在山谷间回荡,唤醒沉睡的学子。
成蟜与玲珑特意将书院建于山水之间,寓意着心静则明,他们相信环境对人的塑造至关重要。这里林木茂密,溪水潺潺,时不时还有小动物的出现,白墙青瓦宛如人间仙境。
院中设有讲堂、藏书楼、习武场与药园,一应俱全。
藏书楼中不仅有诸子百家典籍,更有从六国搜集而来的孤本秘卷,甚至包括异域的天文图册与航海笔记——那是成蟜多年来收藏的知识瑰宝。
没人敢去想象,这得花多少的时间金钱,才能做到,收集如此多的书籍。
在这里,男女学生一同研读《春秋》等书籍,也学习算术、兵法、医道与律令。
有时,一位少女能在棋局上击败同年龄,又或者年长的同学,赢得满堂喝彩。
在这个书院当中,没有一个女孩会自卑,她们拥有相同甚至超越男子的智慧,为什么要自卑呢?
书院为了鼓励孩子们,专门设有一座辩坛,每逢到了辩论的日子,学生们便围坐在一起,为一些辩题展开激烈辩论。
成蟜与玲珑常坐在角落静静聆听,偶尔交换一个会心的微笑。
他们知道,这些孩子终有一天会走出山门,带着新的思想与信念,去撼动旧世界的根基。而这座书院,将成为他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
人有信念感,才能勇拥有往直前的勇气。
“这里可真舒服啊。”成蟜坐在湖中央的小船上,手里握着钓鱼竿,愉快的享受生活。
这才是生活嘛!
不像他阿兄,神神叨叨的,大冬天带他去钓鱼。
“阿蟜为何不做这书院的山长?”玲珑有些好奇的问道,对于钓鱼她没有太大的兴趣,便选择坐在一旁观看。
“我当山长?”成蟜抬手,那指尖指着自己的鼻子,一脸惊恐的问道。
“对啊,阿蟜什么都会,做山长不应该吗?”玲珑不解的问道。
“不不不,我可不喜欢做山长,多不自由,这种事还是交给能人去做。”成蟜摆摆手,坚决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他可以出钱,但不能出力。
而且,如果什么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阿兄怕是也会不放心吧?
这江山等将来,是要传给扶苏的。
阿兄不可能留着太大的威胁,给扶苏找麻烦,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成蟜看着没心没肺,但内心清楚的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怎么也活了两辈子了呢!
“还真是你的性格。”玲珑忍不住笑了,对于成蟜的选择,是真的毫无意外。
“嘿嘿,快乐的度过一天不好吗?”成蟜很享受这边的天气,跟他老家是那么的接近。
事实上,这边距离他上辈子的老家,真的是相隔不远。
成蟜没有要回家乡的意思,毕竟时隔几千年,这里跟后来的老家,差别还是很大的。
现在的家乡可能还是块荒地呢,回去干啥?开荒吗?
倒也没有那么想去,不如将这里打造成人间天堂,还能给阿兄多收点税收上去。
从书院开始运营以后,附近的镇子也就热闹了起来。
没办法,谁见了成蟜的护卫军不是安全感爆满的,那可是秦军。
特别是成蟜这支护卫军纪律严明,镇上的人更喜欢跟他们做买卖了。
有点新鲜的蔬菜,从河里捞起来的河鲜,都给送到了书院来。
谁让书院里的护卫军最大气,给钱也是最多的,其次就是书院里的采购。
这么多的孩子,没有足够的食材怎么行。
肉倒是不缺,成蟜的养殖场遍布全国,就是在本地,那也是有养殖场的。
每个孩子都能够吃饱,并且还要保证充足的肉蛋奶。
一些原本长的瘦小的孩子,在书院就读个把月,不光是身高,还有体重都有明显的增长。
特别是那个成蟜关注的韩信,来的时候还瘦瘦小小的一只,现在个头蹿了不说,衣服鞋子都要换新的了。
书院当中的人都知道,韩信是长安君在关注的,谁都不敢怠慢了他。
事实也确实如此,韩信并没有让成蟜失望,他所学知识的速度之快,是别的孩童的好几倍,这让教授他的先生们激动不已。
甚至还有申请,是不是能找来蒙恬这样的大将,来书院教学的。
有的时候书本上行的知识,远不如实战。
第139章
别人或许难以请动蒙恬,但对成蟜而言,这一切都不过是举手之劳。
即便蒙恬本人因事务繁忙无法亲临,他也会派遣自己亲自调教出来的将领前来授课,为书院的孩子们传授兵法与武艺。
“君上!君上!”侍从在院中焦急地四处寻找。
“何事喧哗?”成蟜从果园中缓步走出,面带几分疑惑地问道。
“君上,陛下派来了信使。”侍从连忙答道,唯恐惹得这位年轻的君上不悦。
“阿兄来信了啊。”成蟜闻言轻笑,想起自己前些日子写给兄长的书信,心中一算,也确实到了该回信的时候,“走吧,去前厅看看。”
“唯。”侍从恭敬应声,随即引路前行。
事实上,玲珑早已在前厅热情接待了来使。正因有她在场,才让侍从得以抽身去寻成蟜。
“不是说只是送信吗?怎么还搬来了这么多东西?”成蟜走进前厅,环顾四周,只见各种礼品、器物堆满了大半个厅堂,几乎让人无处落脚。
“这些都是陛下特意赐予书院的。”信使面带笑意地解释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敬意与羡慕,“这等殊荣,放眼天下,恐怕也唯有长安君能享此待遇。”
“原来如此。”成蟜微微颔首,随即转头吩咐侍从,“派人过来,把这些东西都搬到书院去。”
“陛下特别交代,这笔钱财须由长安君亲自保管。”信使又补充了一句,生怕这些金银财宝被误交他人之手。
“还有钱?”成蟜略显惊讶地扫了一眼角落里整齐码放的箱子,却没有立即打开查看的意思——反正自有专人清点核对。
对他而言,金钱早已只是一个数字罢了。
每年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流入长安城的财富,早已让他对这些身外之物失去了兴趣。
“自然是有。”信使点头笑道,“陛下对书院可谓关怀备至。”
作为嬴政身边的心腹之人,信使的地位非同一般,否则也不会被委以重任,亲自送来这封家书与赏赐。
这一路奔波数月,终于抵达南方,顺便还要前往港口巡视一番。
成蟜也不推辞,便带着信使慢悠悠地启程出发。
“这地方的变化可真是不小。”信使望着沿途的风景,忍不住发出感慨。
“你以前来过?”成蟜好奇地问。
“臣本就是本地人。”信使笑着回答,脸上洋溢着自豪与亲切。
“原来如此。”成蟜恍然点头,心中已然明白。
难怪阿兄会特意派他前来,这不正是衣锦还乡的好机会吗?
身为皇帝近臣,若不返乡一趟,岂非如锦衣夜行,无人知晓?
光是想想都觉得替他惋惜!
成蟜在此地已驻留多年,修路始终是他最为重视的工程之一。正如俗话所说:“要想富,先修路!”
道路畅通,物资才能顺利运输,经济才能发展。
因此,从书院通往港口的道路不仅宽阔平坦,两侧更是种满了整齐的树木,既美观又能遮阳挡风。
冬季虽不严寒,但为了防止枝叶过于繁茂影响交通,人们会定期修剪多余的枝干。这些修剪下来的木材经过干燥处理后,被用作柴火,丝毫不会浪费。
如今百姓过冬取暖主要依靠木柴与木炭,而成蟜为此专门设立了烧炭作坊,力求以最简便的方式产出高质量的燃料,提升民生福祉。
“你这次回来,是否打算回乡探亲?”成蟜一边走,一边随口问道。
“自然是回去的。”信使满脸欣喜地答道,“陛下恩准我回乡两日,正好可以好好看看家人。”
成蟜听后心中暗自吐槽:是的,这很像阿兄的作风。
嬴政是个十足的工作狂,连身边的臣子都被他带得几近全年无休。
这种高强度的生活节奏,成蟜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
好在他当初坚持让阿兄练习长生诀,否则以嬴政这般拼命三郎的劲头,能活到五十开外,恐怕都要归功于他那副铁打的身子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