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乾隆满意点头,“正是这个道理。”
  永琏也忙道:“儿子明白了。”
  产房内传出皇后的痛呼,乾隆就说带着永琏和钮伦去小佛堂上柱香。
  三人刚从小佛堂出来,就听见产房内响起婴儿嘹亮的哭声。很快稳婆出来报喜,“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娘娘生了个小阿哥。”
  外面三人都大喜,永琏赶紧问:“额娘怎么样?”
  “回阿哥爷,娘娘只是有些累,并无大碍。”稳婆道。
  永琏这才松口气。
  乾隆就吩咐李玉,今夜宫里当值的所有奴才,全部有赏。
  李玉出去传话,很快外面响起奴才们谢恩的声音。
  稳婆将小阿哥擦洗干净,包在襁褓里被抱了出来。
  乾隆、永琏和钮伦立刻凑上去看小宝宝,小宝宝皮肤红红的,脸上肉乎乎,听说有八斤多,是个胖宝宝。
  “跟你小时候很像。”乾隆跟永琏说。
  永琏笑眯眯:“弟弟长得真好。”
  乾隆哼了声:“别以为朕听不出来,你在自夸。”他说着已经接过小襁褓晃了晃,旁边永琏和钮伦都伸着手要抱弟弟。
  乾隆先递给永琏,永琏仔细端详弟弟的五官,又忍不住从鼻子到嘴巴夸了一遍,才把襁褓递给钮伦。
  当晚,乾隆就忍不住写了首诗,次日拿给永琏看。
  这种大喜事汗阿玛肯定会写诗的,永琏倒不意外,要不是他没诗才,肯定也写一首。他就说:“这诗登在《国朝新闻》上吧。”
  乾隆摇头,“不用,咱们自家的事儿,自家乐乐就行了。”他又和永琏说:“这两日制造局的事儿先让海望操心,朕要去天坛祭祀求雨,明日起去南郊斋宫斋戒三日。朝上的事儿,宫里的事儿你多操心。”
  永琏答应一声,“汗阿玛放心。”
  去斋戒又不是不能批奏折,宫里的事儿有大嫂和其他妃嫔们张罗,他以为不用太辛苦。
  谁料第二天部分条陈直接送到了永琏跟前。
  “是皇上让奴才送来的,皇上说不要紧的事儿,阿哥爷拿主意就是,若有不清楚的,便与傅恒大人商议。”
  永琏:“……”
  他合理怀疑汗阿玛就是在偷懒,且有证据!
  永琏现在也不能跑去南郊和汗阿玛讨价还价,只能老老实实地干活。
  中午,弘曕、永壁、永璋、永珹跑来找永琏。
  “皇兄说,这三日让你考校我们的功课。”弘曕说着笑嘻嘻地坐在永琏旁边,“二侄子,你肯定不好意思考校叔叔的对不对?”
  永琏:“这……”
  他还没反应过来,就听永璋一本正经道:“侄儿考校叔叔有什么不行?听说汗阿玛从前就经常考校二十四叔公的功课。”
  弘曕:“……”
  众人都笑起来,永壁还说:“六叔辈分最高,二侄子你就先考校六叔吧。”
  弘曕:“……”弘曕不好意思和体弱的三侄子计较,但收拾自小一起长大的永壁还是没任何压力的,小少年立刻就扑上去,俩人闹成一团。
  “好了好了,别闹了。”永琏要拉开他们,这俩人根本不听。旁边还有永珹起哄。
  这时候外面响起永璜的声音,“这是干什么呢?二弟屋里怎么这么热闹。”
  永琏忙冲大哥招手,“大哥大哥,你来的正好。快帮我管管他们。”
  永琏就让永璜考校永珹的功课,自己则检查另外几人的文章。
  兄弟俩分工合作,总算把这几个闹腾鬼打发了。
  永琏懒散地摊在椅子里,“真没想到,我也有考校别人功课的一天。”
  永璜就笑着看他,“瞧你这话说的,咱们被考校功课顶多十几年,之后的岁月里有了儿孙,不都是要考校儿孙们的功课吗?当然了,你这是先练练手。”
  永琏就冲着大哥坏笑,“成亲了就是不一样,开口闭口都是儿孙。”他记不太清历史上永璜是什么时候有孩子的,但现在汗阿玛和额娘都有点着急。
  “你少打趣我,等你成亲后也是一样。”永璜早看见了桌上的一摞子奏折,他也没觉得奇怪。
  汗阿玛这几日忙,永琏帮着处理政务是
  应该的。
  “大哥今儿不去翻书房?”永琏好奇,永璜负责翻书房和翻译处,这两年和海外的交流多起来,要翻译的文字也多。永璜这差事倒也不清闲。
  “下午去,”永璜道:“听说随弘晈叔回来的还有一些利未亚人,理藩院那边正讨论要如何招待他们。是像对传教士们那样,还是像对朝鲜使臣那样,他们的文书定不下来,我们也不好翻译……”
  永琏道:“那就再写封信去问问弘晈叔呗。”他说着坐起身,立即就要给弘晈写信,该问的都问清楚,方便理藩院这边做准备。
  永琏把信写好,让人送去南郊给乾隆看,乾隆同意了才能往台湾送。毕竟这信是以乾隆的口吻写的。
  永璜在永琏这儿坐了一会儿就忙自己的去了,永琏继续批折子。
  去年四川瞻对劫掠商旅,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了。当地官员建议出兵,彻底把这些人打服。
  乾隆本来是不太想打的,别看四川那些土司人不多,但仗着他们对当地地势熟悉,战斗力还挺强的。而且这些人在当地百姓面前,说话很有分量,哪怕百姓们经常被他们欺压,关键时候,还是会听这些土司的话。
  乾隆就怕劳师动众的,最后也只是暂时镇压,过几天这些人又闹起来。还不如用怀柔政策,先招降他们。
  但是川陕那边的官员一致主战,乾隆就勉强同意了。
  今年正月,乾隆将原任云贵总督庆复调为川陕总督,负责攻打瞻对一事。庆复出身于两朝外戚佟佳氏,父亲是佟国维,哥哥是隆科多。隆科多被雍正圈禁,他们家的爵位就到了庆复头上。
  乾隆很信任此人,因他对土司问题十分熟悉,才让他来做主帅,还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很多人都猜测如果这次战役赢了,庆复也有望进军机处。
  永琏看到西南送来的奏报,忍不住在心里叹气。瞻对之役就是大金川叛乱的前奏。
  到了五月,乾隆收到消息。
  庆复率军攻打瞻对土司的巢穴如郎寨,大获全胜,他在奏报里说寨内所有人全部烧死,无一幸免。
  但其实并未找到班滚尸体,乾隆心里就有点犯嘀咕。班滚万一借此逃脱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军政大事,乾隆现在也会问问永琏的态度。
  父子俩一般都是私下讨论,以免二人意见不一致,让官员们误以为父子俩失和。
  永琏知道班滚没死,这人非常顽强,后来又回到瞻对,直到一平金川结束,莎罗奔投降,他被清廷威势所慑,才真正投降。
  因为朝廷始终没有真正征服瞻对,导致周围土司轻视朝廷,才有了金川叛乱。
  永琏就劝汗阿玛,“您的顾虑很有必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班滚和藏地活佛关系一向密切,万一逃去藏地,勾结那边的人一起对抗朝廷可如何是好?”他要把事情说的严重一点。
  不能就这样轻易收兵!
  且不提班滚之战对后续大小金川战役的影响,就说朝廷内部,因为庆复急于收兵,假称班滚被烧死,最后班滚回到瞻对,庆复也因谎报军情被赐死。
  后来大小金川和平准平回出现过好几次谎报军情的事情,永琏他们的前武师父策楞,和额尔登额的阿玛永常,都干过这种蠢事。朝廷损失好几名将领不说,乾隆也失去几名近臣。
  归根结底是这些人立功心切。
  永琏就想以瞻对的事情提醒之后的将领,别急着报喜,一旦朝廷发现你谎报军情,是要掉脑袋的。
  乾隆最怕土司和藏地之人勾结,之前藏地活佛还表示愿意写信帮着清廷劝降班滚,被乾隆拒绝了,班滚不听朝廷的,听藏地活佛的。这岂不是反而证明朝廷无能?
  “确实不可草率收兵。”
  “不妨借着这个机会,彻底施行改土归流。”永琏道:“以绝后患。”
  庆复的意思是让土司协助朝廷管理,只是将瞻对分成一些小寨子,瓦解他们的势力。
  这样远远不够,土司们聚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利益。不是物理上隔开就能解决问题的。
  永琏的想法是一鼓作气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瞻对如果能被朝廷控制,莎罗奔等周边土司也就不会那么猖狂了。
  虽然乾隆十全武功听起来很辉煌,也成就了很多名将。但其中牺牲的兵丁将士不计其数,耗费的军饷更是可观。受苦的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
  如果能避免战争,当然是值得的。
  乾隆没想到平日没什么脾气的儿子在这件事上态度还挺强硬,“打仗需要钱。”
  “弘晈叔不是带钱回来了?”永琏笑:“这笔钱说不定就是上天赐给朝廷改土归流用的。”
  乾隆:“……”
  乾隆想想也是,趁着朝廷有钱,把瞻对的问题解决了。以免后期朝廷和南掌、安南等国做生意,这些土司又出来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