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为此心里都打上一个问号。
不过编剧鳄梨在接受一家杂志独家采访的时候,透露过自己曾去剧组探班,在一旁观摩过陆予琛的演技。
她给出的评价是“陆老师演技太好了,完全演出了我笔下的陆心程”。
在为期几个月的拍摄结束后,终于这部电影在那一年的情人节前后上映了。
由于上映的时间特殊,正好紧挨在春节档后面,大家都担心,这部电影的票房会不会受春节档影响。
毕竟年节时间刚过,这部电影的整体基调比较沉,或许大家正沉浸在欢乐的气氛里,更想看一些能逗人发笑的喜剧片。
事实证明所有人都多虑了。
《我与我爱的人那几年》还未上映,光是预售票房就已经打破了情人节时段电影预售票房的新高。
情人节首映那天,陆予琛没有参加任何电影的宣传活动,反而是和江稚一起悄悄买了票,找了个不起眼的电影院一起去看这部陆予琛主演的电影。
这几个月时间里,陆予琛真的瘦了好多,也晒黑了好多。
江稚还记得,当初电影刚杀青,陆予琛离开片场给江稚打电话,说自己肚子饿。
江稚刚忙完学校的事情准备回宿舍,接到电话后匆匆叫了辆车赶到陆予琛公寓,趁他还没来之前给他下了碗面条。
陆予琛回来后坐在桌边吃江稚给他煮的面条。
那时候的陆予琛可能还没出戏,那一幕江稚一直都记得,他坐在桌边,由于减重而变得实在过于消瘦,两边的肩胛骨都突了出来,眼神中的落寞寂寥让江稚很想伸手抱抱他。
想着江稚便弯下腰,伸手揽住了陆予琛肩膀。
陆予琛放下手里的筷子,擦擦嘴,任由江稚抱着自己,沉默了好一会儿,眼中黯淡的光芒逐渐退去,才终于变回了那个江稚熟悉的样子。
他搂着江稚,脸颊在他的腰上蹭了蹭,笑着说了一句:“还好哥哥还在。”
就凭这一点,江稚有预感,这部电影一定会把他看哭。
果不其然,电影开场前半个小时基调还算轻松,甚至还有观众看着看着情不自禁笑出声,半个小时之后,电影院里便开始陆陆续续地响起了哭声。
江稚一时没忍住,也悄悄地从兜里摸出了纸巾。
之前陆予琛杀青后抽离角色花了点时间,江稚还担心陆予琛看着电影会重新回到之前拍戏的情绪里,分神去看了坐在旁边的陆予琛一眼,结果发现对方虽然也在看电影,但脸上的表情一切正常,甚至没有任何想哭的样子,不像江稚,眼眶都红了。
见他如此,江稚才悄悄放下心,继续转头看电影。
之前江稚看到的剧本只是一些细碎的片段,现在完整地去看电影,才发现电影的某些情节其实和陆予琛还有自己的一部分真实经历蛮像的,再加上主人公和陆予琛一样都姓陆,怪不得陆予琛这么喜欢这个剧本。
故事发生的时代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陆心程和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谭鱼跃居住在同一片院子里。
受困于时代,那时候没有网络,小孩子们的娱乐活动很简单,就是一起在院子里玩耍、做游戏。
陆心程跟随妈妈一起搬到这里,认识了和他年龄差不多的谭鱼跃。
和陆予琛一样,陆心程爸妈也早早离婚,只不一样的是,陆心程妈妈或许是因为觉得生活辛苦,也或许是离婚带给她的打击太大,在一次债主上门找上陆心程妈妈催收,由于陆心程妈妈拿不出钱,一伙人将她家里所有物品都砸个稀烂之后,陆心程妈妈上吊自杀了。
从此以后陆心程成了孤儿。
这期间有妇女儿童保护协会的人带着孤儿院的工作人员上门,调查了陆心程的情况,问他愿不愿意跟工作人员一起去孤儿院,陆心程一个人躲在沙发背后,抱着自己的膝盖,将自己缩成小小一团,一言不发,最后是谭鱼跃的爸妈看陆心程可怜,同意将他带回家,出资养他到十八岁。
从今以后,陆心程成为了谭家一员。
那时候,陆心程在谭家和谭鱼跃一起度过了一个还算快乐的童年。
在陆心程将满十七岁的时候,谭鱼跃爸爸下海做生意,赚了好多钱,一跃从一个普通下岗工人,成为一个当地知名的企业家。
陆心程和谭家一起,从破旧的大院里搬进了大别墅。
这期间,陆心程和谭鱼跃都在上中学。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对那方面的事情有些好奇,一年暑假,陆心程从外面录像带店里租回一盘影碟,对谭鱼跃说那是好东西,要和谭鱼跃一起看。
懵懂的两人偷偷打开谭爸爸买回来的高档影碟机,坐在谭家的沙发上认真看了起来。
谁也没料到,陆心程借回来的这部影片,居然讲述的是一对同性恋人的爱情故事,不仅如此,里面还有不少激情片段。
当天,陆心程和谭鱼跃一起强忍着紧张、和带着一点难以言喻兴奋的心情看完这部影片,之后,两人似乎是受了影片影响,开始对一些肢体亲密接触的事情产生了兴趣。
在闷热的午后,或者某个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两人会在学校无人走廊的拐角,或者路边鲜有人迹的小巷,偷偷地抱在一起接吻,或者有时候还会躲进洗手间,探索对方身体的秘密。
这些镜头,导演都没有很详细拍出来,却很容易让人代入其中,再加上陆予琛和对手演员的演技,将两个步入青春期偷尝禁果的少年饰演得入木三分。
故事当然不仅仅只是这样,就是因为那部陆心程从录像带店里租回来的影片,彻底改变了他和谭鱼跃二人往后几十年的人生。
就像是一枚潘多拉魔盒,打开以后,就再也关不上了。
两个少年人心照不宣地偷尝着禁果,从未对彼此有过任何承诺,但都一致觉得,这是他们前半生过得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故事的转折从学校的一次晨会开始。
某一日周一清晨,学校照例开展国旗下讲话,教导主任和往常一样,絮絮叨叨地向同学们阐述着早恋的危害,与以往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教导主任抓了高三年级的一对小情侣做了典型。
两人是晚自习结束一起在学校逛操场被教导主任抓到的,他们一个学习成绩很好,一个学习成绩一般,教导主任把那个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叫到国旗下的讲台前,让他对着全校师生念检讨。
那男生嘻嘻哈哈,念完自己写的检讨,似乎对此并不以为意,据说国旗下讲话结束后,这对男生女生还被一起叫了家长。
早恋在青春期学生当中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似乎当时没有人会把这件事情当一回事,一直到女生那个班级传来一个消息,女生的父母把自己一辈子的希望都压在了女生身上,他们希望女生能好好学习,将来考一个好的学校,听说女生在学校里早恋,立刻吵着闹着要给女生转学。
女生不同意,也不知道是跟父母怎么沟通的,或许是本身各方面压力也很大,在被叫家长的第二天,女生跳楼了。
并且没能抢救回来。
在女生跳楼的第二天,那个在国旗下讲话时嘻嘻哈哈念着检讨,说着自己“下次还敢”,下台以后被教导主任追着打的男生也跳楼了。
也没能救回来。
短短两天时间,两个学生死亡的阴霾就迅速笼罩了这所普普通通的小镇公立学校。
学校没有过于强大的师资力量,也没有多少应对这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事件发生后,学校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把这件事情压下来。
却没想到还是被市里的领导知道了,市领导第二天就带着人来学校视察,并帮助学校组织开展了青春期心理教育活动,顺便给学校下了指标,要求“适度引导,杜绝青少年早恋的问题再发生”。
于是,这所小镇学校一边继续如期开展讲座,一边给各个班级各个老师下达任务,鼓励学生私下举报,举报同学早恋成功的学生有奖励。
一开始,教导主任的办公桌上一周也收不到一封举报信,直到真的有学生举报成功收到奖励,教导主任案上的举报信变得多了起来。
一时间,学校里人心惶惶,所有早恋的学生都收敛不少,而被举报的那些早恋学生们,无一不是被教导主任叫去谈话。
由于之前有学生自杀的事情发生,教导主任后续处理早恋事件的态度变得温和谨慎起来,学校里倒再没发生什么过激事件。
一直到教导主任的案上出现了一封举报两个男生早恋的举报信。
这一次,教导主任处理事情的态度比以往更加谨慎,但架不住两个男生父母的情绪过于激动,很快这件事情因为两个男生家长的到来而传遍了整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