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穿越重生 > [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 > [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 第175节
  刘秉顺着曹操的手看去,会意道:“崤山?”
  “继续向前,从茅津渡往东,扑向洛阳,有两条路,北道沿河而行,直至函谷关下,南道自崤山中穿行而过,直至与洛水交汇,进而顺水而下,绕开函谷戍守最严的北段,直抵洛阳,陛下觉得,他会走哪条路?”
  刘秉凝眸沉思:“崤山之中道路曲折,不利于大军行进,数日都走不出来,倘若朕先一步收到了他那大军变道的消息,即刻令黑山军赶赴崤山,借助地势迎击董卓的西凉铁骑……”
  “他会有大麻烦!在山林之中,吕将军这等猛虎之才,都未必能防得住黄巾出身的士卒,更何况是董卓。”曹操语气笃定。“所以只要陛下给董卓一点进军的耐心,不要让兵马即刻自函谷关大举压向西面,董卓在权衡利弊之下,走的一定是北路,也会直接送到陛下的面前。这就是臣要说的第二项应对。”
  等!
  等到董卓继续顺着北道往前,来到原本仅有曹操戍守的函谷关下。
  董卓以为,他隐藏了兵力,藏起了自己,准备到了关下,给此地的守军一个大惊喜,凭借着人数,自函谷关向南北方向山中延伸的城墙间突围,却不知陛下的大军已至,人数也不下于董卓。
  作为守城一方的刘秉,原本就可以付出少于敌军人数的代价,确保函谷关不失,现在人数还占优,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只要不轻率地与对方狭路相逢,正面交战,他就能反过来,给董卓一个惊喜!
  “此外,”曹操向刘秉道,“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你说。”
  “臣请领一路兵马,先行赶赴函谷关以西的山中,一旦董卓受困关前,便自后方,杀他一个措手不及!”
  这话一出,刘秉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却见马超太史慈这些将领大多露出了懊恼之色,遗憾于没能抢先一步开口,申请这份重任。
  曹操打眼一瞥,便将这些目光尽收眼底,心中冷哼一声。
  他不顾生死,也要探明敌情,可不是为了慷慨地成全其他人的。哪个位置最能在围剿董卓之时立下大功,他会看不出来吗?
  不趁着此刻向陛下分析军情,尽早提出,只怕真要被那些争功上进的年轻人抢了先。
  那他的胡子才是真的白剃了……
  刘秉同意了:“好,此事就交予孟德了。只是这董卓曾数次死里逃生,如今孤注一掷打向洛阳,必已重燃心火,不可小觑,孟德绕后而击,也务必小心。”
  至于其余的人……
  “高将军。”
  高顺忽见陛下转回头来,点了他的名字,连忙出列应声。
  “你与孟德同去吧。这函谷关前山谷狭路,本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有陷阵营堵截后方,何愁董卓大军不乱。”
  “赵将军,马将军。你二人骑兵各自待命,随时预备出关冲阵。”
  “徐将军与太史将军接手函谷关一应戍防要务,迎战董卓。”
  安排完了这诸位将领的职责,刘秉也微微松了一口气,抬眼向着远处望去,心中为之一动:“来一队人马,随朕去那儿。”
  曹操顺着陛下伸手指去的方向而望,就见那正是此间城墙向北蜿蜒而入山中,能看见的最远处。
  凤凰山南北展开,似是组成了这险关的一部分,城墙顺势而起,于高处,修建了一座瞭望敌情的烽火台,当年汉武帝迁移函谷关至此时,为这座烽火台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望气台。
  当董卓来袭的时候,除却在前方巡探的斥候,这里,就是最先看到敌情的地方。一旦关前有变,从此地也能窥见战场的交锋情况。
  曹操笑道:“昔日秦函谷望气台,得名于关令望见老子入关中,是圣人之紫气,今日陛下登望气台,便是望董卓之死气了。”
  这又如何不是一种望气呢?
  但此刻仍在赶赴函谷关而来的董卓却不知道,他的行踪以及意图藏住的兵马数量,已在曹操的火眼金睛中无所遁形。
  已誓师出征的刘秉不仅为他准备了两路“断后”的大军,安排好了马超、赵云两路追兵,还已全面接管了函谷关,预备在此地迎战董卓。
  他只是为了防止如同斥候袭营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令徐荣在行军中调整了溷厕的位置,也愈发小心地打探敌军的动向。
  可随后的种种风平浪静,却好像是在告诉他,这些准备,都没有多大的必要。
  函谷关守军按部就班地估量着两军交战的时间,似是因兵力不足,仍打算依靠着关城壁垒,完成对“徐荣大军”的拦截。
  一想到此,董卓虽然仍对刘秉的飞速发展心头惴惴,还是不免在此刻,发出了一声嗤笑。“徐将军,看来那曹操真没将你放在眼里。”
  他敢说,曹操的斥候必定已经看到了,徐荣此番行军所携的粮草辎重不少,不会如先前一般,轻易被粮草运送的弊病拖累,被迫撤向弘农。但就算如此,他做出的反应,仍是以静制动。
  徐荣冷静地分析道:“不应该说是曹操没将我放在眼里。黄巾之乱时,先帝令人重启洛阳八关,这函谷关位居其首,确是易守难攻,无论是从哪个方向都是如此。若我们仅有兵马万人,以曹操所统的四千部众,完全能将我们拦截在此,说不定还能借此,消耗太尉的粮草兵马,为荆、凉二州的兵马,寻找突围的机会。”
  “……是,你说得对。”提到荆州凉州,董卓便忍不住咬了咬牙。
  一个是他派出刘表意欲夺取为刘秉添堵的地方,现在虽有李傕重新被他派去坐镇武关,但也难保,在刘备孙策平定宗贼壮大兵马后,不会全力破关,自东南杀入关中。
  一个是他那断绝关系的义子吕布驻兵所在,以对方威震凉州的表现,董卓毫不怀疑,只要朝廷下令,马腾又为他筹措完毕军粮,吕布一定不会止步于来信气他!
  这两路打向关中,都比关中对外应战容易。也正是因此,董卓不得不剑走偏锋,直取洛阳而来,与那两路敌军抢的,就是这个时间差。
  他遥遥望着东面,仿佛已越过了百里之遥,将目光如刺一般,落在了远处的函谷关上,“那就让曹操看看,他这个稳健的应对,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虽是全力发兵洛阳,但董卓控制着行军的速度,又有徐荣为副手,管理着军中士卒,当距离函谷关仅剩十里之时,董卓可以确定,他此番带来的士卒都未因行军而疲累,而是正值精力充沛之时。
  他也随即下令,让士卒各自一顿饱餐,就地休整,预备在下一次拔营进军中,发起函谷关的真正进攻。
  而当大军再一次起行的时候,在这大军之中虽高悬的仍是徐荣的军旗,身为主将的董卓却已经骑乘战马,居于中军之首。
  那些远远望向他的西凉士卒也终于在这一刻,仿佛重新见到了昔日的董卓。
  那个在凉州领兵,大破羌军,斩首数千的董卓。
  那个得赏赐九千匹缣,也全部分给士卒的董卓。
  那个能得流星相助,能靠着佯装捕鱼,两次从败局里脱身的董卓。
  在他脸上,好像还有一份未曾休止的桀骜张狂,以及一份,必要绝处逢生的执拗。
  “诸位——”董卓举起了手中的刀,中气十足地大喝出声,“随我杀破敌军,踏破函谷,打向洛阳!”
  这三万精兵当中确实有自董卓入关中才征调而来的,有他从皇甫嵩处抢夺来的,但能让他选为此次进攻函谷关的兵马,最多的,当然还是对他来说的元从。
  于是在这一刻,惊天的喊杀声,顿时响起在了这一路士气重振的大军之中,也让其他的声音,都被淹没裹挟在了当中。
  后退的却步,也被遏制在了这向前又向前的大势之中。
  ……
  “他们来了!”刘秉脸色一沉,肃然惊声。
  他一把扶住了望气台的城墙,目光一瞬不眨地望向了远处。
  哪怕斥候已先一步向他告知了董卓相距此地的路程,在望见远处因万人行军而于山谷中扬起的沙尘时,他仍然无可避免地心中一颤。
  但这不是他第一次和董卓相抗,只是第一次这般正面地交锋而已。
  此番的有备而来,更是让他一收初时的惊诧,能以足够稳重的语气,喊出两个字:“点火。”
  点火!
  点的,是烽火台之上的报信之火!
  一时之间,从望气台至函谷关关门处的数座烽火台尽数燃起了报信的烽烟。
  这把火,不仅令已埋伏于山中的曹操收到了这个信号,也让正在行军之中的董卓,看到了这个“敌军向洛阳”发出的通报。
  可,他不仅没有停下,反而用着愈发声嘶力竭的声音,发出了一个字。
  “杀——”
  “杀!!”
  杀了眼前的这尊拦路虎,打破关中的困兽处境!
  随着这声号令发出,军中当先的战车与巢车,都已在士卒的推动下顶替到了前方,向着已见轮廓的函谷关冲去。
  函谷关上的守军不是瞎子。
  当他们冲至函谷关射程之内的刹那,一蓬蓄势待发的箭雨,顿时向着他们迎头罩下。
  但也就是在此时,战车前的精铁围挡,巢车云梯前的大盾,都先将它们阻拦了下来,让西凉大军顶着为数不多的死伤,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董卓心中大快,令军中进攻的信号发出得愈发急促。
  那咚咚战鼓,更是敲得他的心脏都剧烈地颤动了起来,也在一瞬间,点燃了他眼中的迫不及待。
  “步兵!步兵以盾掩护,也上前去。把冲车推上去!”
  三百步,是一个对弓弩来说一瞬可至的距离,对于巢车、投石车、冲车这种需要由人力来推动的攻城器械来说,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
  敌军斥候知道他们的到来,势必已在函谷关上筹备了足量的弓弩与箭矢,此刻正在不遗余力地借助着有城关庇护,以及居高临下的优势,将这利器向着前方发射而来。
  这铺天盖地的密集箭雨中,甚至无法让人从中分辨出,有一把劲弓的发射来得尤其精准,哪怕有着诸多遮挡,依然能够精准地命中敌军的要害。
  因为董卓看到的,是第一批杀出的冲车,直到距离城墙三十步的位置,才因兵力耗尽而彻底停下。
  第一批投石车已发出了第一枚呼啸而起的巨石,只是因仓促发出,才打得有些歪了。
  对比于当年董卓在冀州征讨广宗的攻城战,现在这些跃入眼帘的景象,无一不是莫大的好消息。
  这意味着,他突然加大了进攻的规模,确实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在这突然之间,光凭借着此地的守军,根本无法形成足够有效的拦截打击。
  既然如此……
  “上!压上去!”董卓毫不犹豫地下令。
  若是五辆冲车在百余名士卒的掩护下,已能只剩三十步的距离,那么换成十辆冲车,五百士卒,是不是就能起码让一辆铁皮冲车,扑到函谷关下,向着城墙发出第一声撞击?
  这是一个完全能够换算清楚的问题。
  他也经得起这样的损失。
  这些同样因先头部队表现而亢奋的士卒,当即尊奉着董卓的命令,向着前方的城墙蜂拥而去。
  望去一片灰褐之色。
  以刘秉得到了东海麋氏和中山甄氏的支持,尚且不能让士卒全部披甲,董卓这边的条件也就更加艰苦些。
  那些混杂在盾牌之间的人肉壁障,几乎是无可避免地迎着当头箭雨,直接顺着向前扑去的架势,倒在了血泊当中。却还有更多的人,更多的战车,碾过了同袍的血肉,以凶悍的架势,撞向前方的关隘。
  仿佛在这等惊人的攻势面前,就连前方的弓弩手都为之一震,发出的反击稀稀落落了起来。
  董卓又怎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
  随着又一声战鼓的擂响,一批士卒高声呼喝,在徐荣的带领下向东急进,作为接续前方兵车的真正攻城主力。
  炽烈的夏秋烈日,让铠甲加身的徐荣和董卓都已觉额角有热汗奔流而下,但又很快被此刻热火朝天的战场蒸干,让他们仍能睁开眼睛,看到前方——
  在士卒的掩护下,有一辆最是争气的战车,距离城门已又一次拉近到了三十步的距离。
  然后是二十五步,二十步……
  饶是董卓已经历过不知多少次战场,他也无可避免地在这一刻屏住了呼吸,只等着看到冲车撞上城门,发出一声比鼓声还要动听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