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穿越重生 > [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 > [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 第176节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先响起的,却不是这一声撞击,而是函谷关城头,一声轰然敲响的战鼓。
  “咚——”
  董卓原本以为,那也不过就是个寻常的进攻助威信号。
  可当他抬眼向着关上望去的时候,顿时面色一变。因为他看到的,竟是他始料未及的一幕。那关上守军忽然间就变得密集了起来,像是直接凭空翻了个倍,把这在眼前展开的城墙,直接填得密不透风。
  与此同时,起码有数十杆大旗,也随同这些守军一起立了起来,出现在了城头。
  旗色纷纷,这霎时间随风张扬的大旗上,也林林总总出现了数个不同的字样。
  坏了!
  董卓还来不及分辨这些旗帜上的文字,便看到,箭如飞蝗,又一次密密麻麻地向着前方飞扑而来。
  而这一次,愈发凌厉而密集的箭雨,再未能让他的兵马从中寻到前进的缝隙。
  只听到嗖嗖箭鸣不息。
  那辆距离城墙此时仅剩十六步的战车,在电光石火间被射成了个筛子,再未能向前半步。推动冲车的最后一名士卒在这惊变面前,下意识地想要掉头求援,却被一只利箭贯穿了胸膛,只来得及发出了一声惨叫,便倒了下来。
  但只是如此,对董卓来说尚是能接受的损失。
  就像此刻,徐荣一扯缰绳,以一种极为老练的方式停下了进攻的趋势,也恰到好处地避开了这第一波雷霆打击,依然有着继续向前进攻,与敌斡旋的资本。
  那是极有天赋的将领在危机面前的本能应对。
  可那箭雨还未停歇,就在那一片乱战声里,无论是徐荣还是董卓,又或者是已深陷关下战场的士卒,都听到了关上的一声齐齐大喝,瞬间,就压倒了前方的金戈与脚步声。
  “陛下在此,等逆贼董卓多时!!!”
  陛下在此。
  等——逆贼董卓多时!
  第124章 (二更)
  喊声如奔雷轰鸣,直撞入董卓的耳中。
  哪怕明知不该在战场上有这样的表现,他还是有极短的一刻,被这句话惊得眼前恍惚。
  陛下……
  哪个陛下?
  除了身在洛阳的刘秉,显然不会有第二个可能。
  董卓更是在这一刹的心惊肉跳中,用着先前更为敏锐的眼力看到,在这函谷关的关头,有一尊最是特殊的血色大旗缓缓立起。
  赤红色。
  那是昔年大汉的高祖皇帝因斩蛇起义,自领赤帝子,而划定的旗色,也鲜少用于将领之中。
  只在此刻,用战场上最是鲜明的颜色,昭告着有宗室之人领兵在此,也极有可能就是他们口中喊出的“陛下亲至”。
  但这并不是对董卓来说最令人恐惧的东西,更令人胆寒的,无疑是那句“等逆贼董卓多时”!
  没人长着千里眼顺风耳,也本不该在此刻的战场中,瞧见董卓的模样。董卓更可以确定,在行军之中,他从未有什么能让敌军斥候发觉他踪迹的表现,为什么在城头的守军,会如此笃定地相信他就在此地?
  是关中的某处走漏了风声?
  不应该的,他出兵前,位处长安以东的要塞潼关已经修筑完毕,正是为了防止,少了函谷关为屏障后,光靠着徐荣屯兵弘农,无法为关中抵挡住洛阳的大军。
  是军中有人通风报信?
  那就更不应该了。徐荣治军之严,远胜董卓手底下其他的庸碌之人,怎会出这样的岔子。
  可偏偏,就是出现了这样骇人听闻的一句通传,说的是等他多时!
  “喂——”在前方的门楼之上,还传来了单独响起的声音,没能越过这片嘈杂,传入董卓的耳中,却教距离更近的徐荣听了个清楚。
  “我乃西凉马超,今为陛下亲卫!此番,就直接传话了,也不必一封信,射到你长安的城墙上哈哈哈哈 !”
  那张狂而不驯的年轻人话音刚落,便架起了城头的一支蹶张弩。
  马超死死地咬着后槽牙,愣是将这需要两人方能张开的大弩一点点拉开,眯着眼睛向着混战中的人群扫视。
  徐荣忽觉后背一凉,一种近乎本能的危机感,让他毫不犹豫地提枪纵马,向着前方一跃而出,顺势趴伏在了马背之上。
  头顶撕裂一般的劲风,在耳边炸开了一声利响。
  一支大箭,就插在了他先前挪开的位置。
  但徐荣根本无暇为自己侥幸脱逃而觉庆幸,也犯不着高兴自己并未被马超所激怒。
  这向前的一步,就是让他愈发接近了城头的箭雨射程。
  而抬眼间的惊鸿一瞥,竟是让他花费了极大的定力,方才没有勃然色变。
  以函谷关关门为中心,密密匝匝的守军人群,顺着城墙的起伏,向着两山蔓延,像是一直接入了望气台与鸡鸣台的烽火之中。
  这一个照面间,让他去预估敌军的人数,也知那绝不只有起先的四千人。
  四千人中出不了这样的弓手队伍!
  弓手人数的增多,对他这等攻城之人来说最大的坏处,就是敌军更换箭矢之时,可以由同袍顶上,便不会出现多少两轮箭矢之间的空窗期。
  果然,就在徐荣想到这里的时候,一批士卒望见前方的弓箭稍歇,再一次试图将冲车向前推进,可下一轮箭矢,仅仅是一个喘气的空当,就已砸了下来,越过了那作为屏障的冲车,带着高抛的重力,落向了这些拼死卖命的士卒。
  如果说,军中能尽数着甲,已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办到的事情,那么军中士卒能佩戴头盔的,更是少之又少。
  在这毫无保留的迎头痛击面前,简直是一片的人仰马翻。
  利箭落地,砸在前人的头颅上。
  后方的士卒又收势不及,直接撞在了前面的人身上。
  毫无疑问,这些直接暴露在关上守军面前的弱点,便是最好的落箭位置。
  ——太史将军给他们这批弓弩手集训的时候,强调过了数次,现在也自有人能施展出来。
  箭矢又出,一时之间,董卓军中又是一番惊呼惨叫。
  徐荣来不及等到董卓的传令,只能从他所在的位置发出一道军令。
  ……
  “他们在退?”
  刘秉从望气台远眺,其实看不见城关之下具体的人与事,看不见将帅所在,但能模糊地看到,一团黑影随着其中一处的先行“流动”,正在缓缓向着函谷关的反方向撤离,但因后方的兵马没动,那其实更像是……
  “是前军在退出城头的射程。”司马懿答道,“从此地看来,董卓的大军阵仗未乱,若能退出函谷关的弓弩范围,还能抱团戍守。这前军将领的决断倒是快,没等继续被拉扯在城下的战局中,就下令了。”
  还没到士卒哗变的战殁人数,这缓缓后撤、与董卓会合的前军,就尚未到无序的地步,至多是在军队中引发一阵骚动罢了。
  但怎么说呢,看起来是有一批人要从前线的乱箭中全身而退,实际上的情况,又远不只是如此。
  交战之中一向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当这批士卒跟随董卓的喊杀口号,直扑函谷关来的时候,大军之中的雄心壮志,可谓是溢于言表。可当来势汹汹的先头部队迎来了一场更为狠辣果决的打击时,军中的士气,便不是依靠着董卓的三两句话能挽回的。
  刘秉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此刻董卓军中的士卒,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
  原本就异常坚固的函谷关,像是因填补上来的守军,加高了数寸,也愈发变成了拦截在董卓大军面前的天堑。
  而很不巧,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他们想退不假,但有些人可不希望他们这么做。
  ……
  除了要躲射程更远的强弩,几乎已退出弓箭范围的那一刻,徐荣无声地松了一口气。
  但似乎这口气还未放下,他就已听到,在他来时的后方,忽然发出了一声震颤与喊杀的巨响。
  那不是从何处传来的回音,也不是己方的兵马正在为他助阵,而是……
  是敌袭!
  像是在呼应着他的猜测,那边的声音也随之响起。
  “敌袭——”
  “敌军……啊!”
  那一个军字刚刚出口,发出喊话的人,就已被一支突然来袭的利箭夺去了性命。
  下一刻,那支横空杀出的轻骑,已向着董卓的后军,举起了屠刀。
  落在最后压阵的,可不是董卓军中的弱旅。
  崤山能藏人,河谷易遭伏,是任何一个有行军打仗经验的人,都可以做出的判断!
  所以董卓甚至是将一批体格健壮的兵马放在了压阵的位置,就是为了防止遇到这样的情况。
  可偏偏前方函谷关上的惊变,在方才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当战场交锋的响动回荡在河谷当中的时候,几乎让人分辨不清声音发出的方向。
  也正是这一份掩护,让早已提前守在关外的曹操,抓住了进军的机会。
  昔日洛阳的名士再如何因他家中有宦官长辈,对他的身份多有诟病,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
  那就是他父亲曹嵩能有钱买三公的官职,现在也能为他武装出一支骑兵。更不能改变,他曹家以及夏侯家多出将才。
  更别说,董卓在前,谁能不杀红了眼!
  两名健壮的西凉军被策马当先的曹洪以及夏侯惇先后斩落,结果就是这两人停顿下来交手的空当,又有一人带兵,已杀奔到了他两人的前面。
  后面拍马也没赶上的夏侯渊真想骂一句,曹仁这小子是不是因为先前听令突袭人家的溷厕,生怕将来记战功的时候只记这一笔,现在必须要刷出一份新的战功,于是如此的积极。
  他也果然瞧见,曹仁一声怒喝,带着亲卫连杀十数人,还速度极快地向着后军的另一侧杀去。
  董卓兵马何止是应对不及,在这异常凶残的袭杀面前,顿时乱作了一团。
  徐荣刚刚折返到董卓的面前,甚至还来不及收整前方溃败而回的兵马,听到的就是这样一句惊慌传过大军、来到他面前的噩耗!
  “敌军是什么人?”徐荣连忙问道。
  “是……”
  “管他们是什么人!”董卓厉声打断了士卒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