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木难成林,而且木头成材晚,不过你家现在也不缺。”俞老爷子表示赞同,脑子里开始想着哪里能弄到松树苗。
爷孙俩这边其乐融融,那边帮着翻晒和搬运药材的钱三妹再次发现了大房那边的偷窥。
“小姐,大老爷家的大小姐老是隔着窗户看你和老太爷。”确定了不是自己多疑,回去的路上钱三妹就给自家小姐报告了。
她老觉得怪怪的,明明就在自己家,要听什么看什么直接打开窗,甚至开门走出来也没啥吧?为啥要偷窥偷听呢?
这个疑问也是俞红豆的,她不懂,大姐为啥老是鬼鬼祟祟的。
她把这个问题和连弩的图纸一起带到了二房。
“为啥?心虚呗!”胡桃听到小堂妹的问题,嘴都要撇到耳朵根了。
“心虚啥?”俞红豆不懂。
“怕你爷爷发现药材少了。”孙氏替女儿回答,然后长叹一声继续往下说。
“都是你大伯和大伯母造的孽,早年他们偷老爷子的药材私下卖,让小小年纪的银杏把风,久而久之的这孩子就养歪了。”说到这个孙氏真是对大伯哥夫妻百般嫌弃,哪有这样当爹娘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会儿三个房头住在一处,大家伙儿采集的药草都交给老爷子统一炮制,统一卖钱。
当然私下遇见比较珍贵的,他们也有藏私,大房懒,日常采的药草就少,还趁着老爷子和他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从晾晒的药草中薅了去卖钱。
药草这玩意儿就算晒干它也是有数的,天长日久的,谁能不发现。
老爷子第一个就发现了,不过老太太不让他说,他也就没吱声。
后来老三发现了,指桑骂槐的发作了一通,大房才收敛,便是这样,也总有贵些的药材平白消失不见。
“大伯和大伯母,真是不怕坑孩子啊。”俞红豆没想到竟然是为了这个。
听着大堂姐似乎有点可怜,但仔细想想,但凡大堂姐出面的时候,必定都有一些难以言说的事情发生。
譬如之前二堂姐说过的“小绿”,再譬如大伯母提议让大堂姐去给谭家那三位送饭的事儿。
可惜俞红豆日常跟这个姐姐打交道的机会不多,了解的不深,大概也就知道大堂姐有点绿茶白莲那个味儿。
书里提及这位大堂姐的描述不多,只在一些散乱的段落里说了一句,这位大堂姐婚后过得不太幸福,但因为俞四郎和俞三郎之故也没多受搓磨。
后来生了个聪明的儿子,从小就会说话哄人,还曾经在女主生孩子来探望的时候,想过定娃娃亲。
不过这些跟三房关系不大,俞红豆八卦完就算了,日子过得太顺,她忘了,打脸这种事,虽迟但到。
第112章 你是我的媳妇儿
俞红豆把连弩图给到俞二郎的时候,是悄悄说的,并且交代二伯一定要保密。
“这是弩?是单箭连弩?”俞二郎被小侄女拿来的图纸震惊到了。
俞红豆不知道,但跟着一个老木工学过一段时间的俞二郎却听过。
连弩分为两种,最早是指扣一次扳机能发射出很多支箭。
后来才有了扣一次扳机出一支箭,可以连续多次扣动扳机的单箭连弩。
“我听爹说之前武师父有一把弩特别好用,前儿去县城就问了尚伯伯,能不能帮忙弄一把。”
“尚伯伯说这种连弩小巧很适合老人和女人,还有小孩子用。”俞红豆把春秋笔法应用到话术,给她二伯解释。
俞二郎果然被误导,以为这图纸是尚师给的,便也没多问,只在那细细研究。
“这材料不太好找,回头我寻摸寻摸。”俞二郎拿着图纸琢磨了,便摸到了点门路。
不过弩好做,材料难得,连弩必定要考虑连续射击时弩弦的张缩力和磨损,还有箭匣和连杆的卯接等等。
“二伯,这事儿先保密哈,回头给我爹个惊喜,你看看要用到哪些材料告诉我,我让段庄头和我哥找找。”俞红豆对着自家二伯挤挤眼睛。
俞二郎点点头,误以为这是俞红豆给俞三郎预备的生辰贺礼:“你爹下个月末生辰,到时二伯肯定给你弄一把出来。”
“好,谢谢二伯,等我玩具卖出去给二伯打酒喝。”俞红豆对她二伯感激万分。
要不是二伯提醒,她差点忘了她爹生日这件事。
一会儿回家就跟她爹提,给二伯劳务费的事儿,不然二伯搭工又搭料的,她心里过意不去。
俞二郎被小侄女哄得高兴,也确实对这个连弩感兴趣,出门的时候,脸色都亮堂起来,虽然没笑,但眉眼之间展露的情绪却是高兴的。
作为枕边人,孙氏很少看到闷得有些发木的丈夫如此情绪外露,对此孙氏颇有几分高兴,便留俞红豆在家吃晚饭,今晚她要做拿手的煎饼盒子。
二房的生活条件或许是不如三房,但孙氏做饭的手艺却是比许氏强的,尤其是一些素菜和主食,孙氏做起来滋味儿特别好。
以前没分家的时候,俞红豆就特别喜欢二伯母做的玉米面牛舌饼。
玉米面搅和成稀糊,稍微发酵一点后,用勺子擓一勺倒在烧热的铁锅上烫熟。
其实就是后世东北经典的玉米小圆饼,不过家里没有平底锅,都是直接用灶台铁锅,玉米面糊糊会顺着锅的弧度向下滑落,便拉长一点,变成底部有些尖的椭圆形,所以便得了个牛舌饼的名字。
除此之外就是煎饼了,这个煎饼有点像山东大煎饼的模样,薄薄的,不过却不是脆的,而是软软的,用来卷饼卷馅特别好吃。
孙氏要做的煎饼盒子,就是用煎饼卷好了馅后,再放到锅里烙饼一样烙一下,外皮酥脆,内馅柔软多汁,极其好吃。
打发钱三妹回家跟娘报告一声,俞红豆干脆就在二房坐下来了,一边帮胡桃姐扒花生米,一边说起刚从大房那边听的八卦。
“我有时候不是很明白,大姐到底是聪明还是蠢。”胡桃毒辣的点评了一下大房相看都没有就同意婚事这件事。
“没准是大姐有自信能过得好呢?”俞红豆不是替大堂姐开脱,而是真心觉得她大堂姐甚至大伯母他们就是这么想的。
“行吧,祝她得偿所愿,不过大哥那边怎么回事儿?那柳氏走了之后一点消息都没有,他也没问问?最近竟是连柳家人都不见了,总感觉那柳家没憋好屁。”胡桃纳闷且怀疑。
俞红豆微微皱眉,分家至今,他们三房一直忙忙叨叨,倒是把柳家人给忘了。
之前柳勇去俞家抓鸡那副嚣张的德行,瞧着也不像是个能忍气吞声的人,别到时候偷偷在背后给自家一刀,等晚上还真得提醒自家爹娘一声。
胡桃点评完堂哥堂姐,转过头又说起自家哥哥:“二哥也有人看上了,不过娘说要等一等。”
一连气儿的办太多喜事儿,对亲友来说并不是件高兴的事儿,哪怕现在走礼之风只凭心意不求厚重,但平民之家生活大多不富裕,连续走礼也有些负担。
俞红豆再次感叹,不愧是二房的智慧、社交担当的二伯母,若不是自家人凑到一起做事容易闹纠纷,她可真想把二伯母挖到身边做秘书。
第二天俞红豆到学堂上学,还特别注意了一下老师,却见高弘扬面色和态度都如常便放下心继续学习。
不过等下了课之后,跟她一起开小灶的牛牛偷偷跟她说:“我爹娘昨晚吵架了。”
“?”俞红豆惊讶高弘扬夫妻吵架,更惊讶为啥牛牛会跟她说这个。
虽然她爱听八卦,她爱听但不代表她爱四处打听啊!
跟一个小孩子说人家家里事儿,不成了打探隐私了吗?
“都是因为你,我娘说你就是个村姑,来念书都多余,还非得让同窗教画画,也不怕折了。”牛牛睁着一双黑白分明牛眼看着俞红豆。
说实话这孩子的眼睛太大,眼神又直勾勾的,看着委实有点吓人,要不是他用的是叙事语气,俞红豆几乎以为自己要被霸凌了。
虽然她也是无辜背锅,但换作是一般小孩子听到父母为了别的孩子吵架,第一反应就应该是迁怒那个孩子吧?所以牛牛这是表达了他的生气?
看着又不像,俞红豆闹不清牛牛的真实想法,便没接话。
结果牛牛好像就真的只是告诉俞红豆这件事似的,一边收拾桌面一边说:“我爷说了,你爹很厉害,你也聪明,将来让我娶你,夫妻一体,你是我的媳妇儿,有事儿我不能瞒着你。”
徒留俞红豆原地木头人三千问。
他说啥?谁娶媳妇儿?谁是他媳妇儿?啥夫妻一体?
“个小屁孩懂啥!神经病!”好半响俞红豆才回过神,狠狠的吐槽了一句。
娶她?想的还挺美,就冲他长得跟朱尔旦似的,她就不会嫁给他!
第113章 父女俩骂骂咧咧
俞红豆骂骂咧咧的回了家,发现她爹也在骂骂咧咧。
“老大这脑子是不是灌屎了!真是蹬鼻子上脸!就不能给他好气受!”俞三郎气得举起手里的杯子咕嘟咕嘟的干了一碗水。
“我大伯又咋了?”跟她爹这脾气比起来,俞红豆觉得自己那点小气愤不算啥。
“说明儿你大姐那个相看的秀才要来,你大伯想让他借住咱们家。”许氏边说边又给丈夫倒了一碗水。
“哈?不是说不用相看了,直接定下么?”比起大伯的不要脸,俞红豆更惊讶这个八卦消息。
“人家不是来相看的,是来送朋友顺便拜访下长辈。”俞三郎连灌了两碗凉白开,冷笑着说风凉话。
“明儿你学堂老师,就是弘扬的同窗要来,据说来的那位跟你大姐相看这位是朋友。”许氏也是满脸的一言难尽。
“既然都是奔着老师来了,为啥不住村长家,村长家又不是没地方。”俞红豆吐槽。
“你大伯母说,村长家到底还有秀兰一个没出嫁的姑娘在,怕那那秀才住过去让人误会,再影响秀兰的名声。”
许氏不理解大嫂的想法,她总觉得她们妯娌之间似乎隔着几个山头似的,思想完全不搭噶。
“大伯母该不会是想借咱家的房子显摆,好提升大姐在那位未来大姐夫跟前的印象吧?”俞红豆吐槽。
俞红豆觉得以大堂姐的样貌和条件,嫁给疑似渣男的二婚秀才可惜了。
不过大伯母和大堂姐没准还真怕这位好女婿飞了。
“别管他们,敢来我就敢给他打回去。”俞三郎摆手,不愿意再提晦气的大房。
行吧,俞红豆忽然想起牛牛跟自己说的事儿,忍不住跟爹娘吐槽起来。
许氏听了好笑,俞三郎听了就怒发冲冠,差点冲到村长家去,被许氏瞪了两眼拍了一巴掌才消停。
“红豆,往后咱就不上那个小灶课了,离牛牛远点,弘扬问你,你就说要早点回来跟你娘学刺绣。”俞三郎拉着女儿的小手嘱咐。
他被妻子镇压不能去找村长理论,但可以让女儿主动远着点啊。
“嗯,你爹说的是,往后你散了课就回来吧。”许氏这次没有反对,反而赞同丈夫的说法。
女儿年岁小,还没到避嫌的时候,但架不住人心多思多想。
旁人暂且不提,弘扬那媳妇儿心眼比针眼儿都小,他们家本来就没有跟村长做亲的意思,被她鸡飞狗跳的这么一闹,倒像是他们家多想贴着似的。
俞红豆点了点头,反正她也不是真的从头开始认字,知道了现在人学习的规律和习惯,她也可以自学。
不过得叫她爹给她买本《说文解字》,好些字跟她记忆中还是有偏差的。
俞红豆这个要求自然得到了父母的赞同,俞三郎说后日便全家进城去。
之所以憋着一直没进城,俞三郎是在等。
一个是给黄家那边信号,他跟女儿从山上回来并没有任何异常,另一个则是在等曹家,或者说是等茨沟村的村长,看他们会不会给他点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