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三七跳下火车,站在站台上,看着灯箱上大大的“广州”两个字非常兴奋:
  “老子回来啦~~~”
  出了站台,林三七没有选择火车站旁边的一些小旅馆,一来这里卫生治安不是太好,二来也是他不差钱。
  京官大三级,现在林三七可是代表首都中医院,还是干部身份,自然是有资格住好一些的招待所。
  比如东广省第三招待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迎宾馆”。
  当然林三七是没资格住主楼的,那都得爬过雪山的那批人才有住,否则宁可空着。
  当天晚上还有一个意外惊喜。
  林三七从招待所的食堂出来,一边剔牙,一边在欣赏这座有几百年历史的迎宾馆。
  当他来到招待所小礼堂附近时,发现有很多人正在往小礼堂聚焦,一个个脸上都笑呵呵的,显得非常轻松。
  林三七以为是人家开会呢,刚准备拐弯走人,突然就听到有个路人在兴奋跟人交谈:
  “是红线女啊,运气太好了,我求了我父亲才好不容易搞到一张票。”
  “听说这次来的考察团级别很高才能把红线女请来,我们也算是沾光了。”
  林三七一听是红线女就走不动道了。
  外省人可能没听过红线女的大名,可是林三七这种土生土长的花都人怎么会不知道“红线女”三个字的份量。
  作为一代粤剧名伶,她独创的“红腔”开创了粤剧一大流派——红派艺术,江湖人称“花旦王”。
  那些香江的刘德桦、张学有、汪明全等明星见到她,那也是要乖乖执弟子礼的,地位非常高。
  一首《荔枝颂》那都是省港小朋友们的粤剧启蒙,谁不会哼上几句呢。
  女姐去逝是在2013年,那时候林三七还小,并没有见识过一代宗师的风采。
  1959年的红线女才34岁,正是她艺术生涯的最巅峰,现在有机会穿越当然不容错过。
  林三七左看右看,准备混入人群溜进去,可他忘了这次演出有上级领导在场,安检还是很严格的,不出意外,他被拦了下来。
  “同志,请出示你的戏票。”
  林三七尴尬地呵呵笑了两声:
  “同志,是这样的,我是首都中医院的,这次是来花都出差。我从小在花都长大,特别喜欢家乡的粤剧,所以我……”
  工作人员看了林三七的工作证,脸色好看了些,但还是一口拒绝:
  “对不起,这次演出规定要凭票进出,林同志是吧,非常抱歉,你……”
  话还没说完,这位工作人员手里被塞了几张纸,他趁着灯光一瞧,好家伙,5斤全国粮票。
  “你去最后一排吧,不过一会儿演出不能出声,演出结束要最先离场,明白了吗?”
  两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林三七走进小礼堂。
  他才没那么乖呢,好不容易碰到一代宗师,当然要拍几张照片回去,两个时代的父母都特别喜欢红线女,得回家显摆显摆。
  小礼堂里的观察除了上级领导外,都是各个机关单位的职工,人员比较复杂,这也给了林三七可趁之机。
  红线女在台上表演,林三七在台上拼命拍照,别人以为他是记者或者哪家单位宣传科的,也都一笑了之。
  拍完照,林三七也没有跑到最后一排,而是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静静欣赏着今天的大戏《昭君出塞》。
  “我今独抱琵琶望,尽把哀音诉,叹息别故乡。悲歌一曲寄声入汉帮,话短却情长,家国最难忘悲复怆此身入朔方……”
  女主角是红线女,男主角是马师曾。
  林三七有点奇怪,这两人应该在1955年就离婚了,咋还搭挡演戏啊?
  第162章 林家老宅小洋楼
  第二天一大早,林三七就迫不及待开着小吉普,沿着中山路一路往东,准备回自己真正的老家“石楼村”
  59年还没有天河这个行政编制,而是统称“郊区”。
  既然是郊区,可想而知,后世那个著名的cbd区,在59年完全就是一个大农村。
  甚至在后来的天河体育中心南门,这个时代还有一个飞机场,当然是民国留下的,已经废弃了。
  从花都市中心到石楼村大约有20公里路,林三七一路怀着激动的心情不停向路人询问。
  林三七会讲一口标准的粤语,还是花都本地口音,勾通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如果是讲普通话,1959年你在花都简直是寸步难行。
  就算是学生,讲得好普通话的人也不多。
  林三七开着吉普车,一路沿着土路慢慢地走走停停,说实话他完全就认不出1959年的天河和2023年的天河有什么共同点。
  他从懂事开始,天河就是一个城市,没有一点点农村的印象。
  走了半天,林三七知道自己又迷路,于是赶紧跟路边在农田里劳作的当地人打听道:
  “阿伯,请问石楼村怎么走啊?”
  “石楼村?闹,那不就是吗?”
  “到家了?”林三七听了心里大喜,赶紧用手遮住阳光,往远处看去。
  果然,目光所到之处,有一个小村庄出现在了视线里:
  “哇,那就是我老家啊?”
  林三七赶紧上车,一踩油门,嗖一下窜了出去,已经迫不及待想看看这个时代的小叔公,自己的亲爷爷亲奶奶了。
  此时的石楼村几乎都是老平房,有不少都是茅草房,村中全都是土路,显然条件并不好。
  当林三七的吉普车停在村口时,瞬间就引起了轰动,不少村里人都围了过来,农村难得看到汽车,别说小孩看了稀奇,连大人也有好奇心。
  林三七心情愉快,跳下汽车就做了几个扩胸运动,深深呼吸一下家乡的空气,心想自己跨越五十多年可算是“回家”了。
  这时候车边已经围满了小孩,一个个都穿着破旧的衣服,赤着脚,全身脏兮兮,一个个都看着林三七,脸上警惕之色很浓。
  林三七有点挠头,心想别把我当特务给逮起来了,那绝对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咱们可是一家亲啊。
  于是赶紧从车上拿下来一包水果糖,指着一个小男孩问道:
  “来来来,小朋友,我问一下,这里是石楼村吗?”
  “系啊,这系石楼村,内海宾个?”
  “哈哈,我也是石楼村的,我叫林三七,来,吃糖吃糖,我可算是找到组织了。”
  小孩们一听能吃糖,全都一哄而上,林三七态度恭敬、点头哈腰地给一个个小孩分着糖。
  别看这些都是小屁孩,谁知道这里面有多多少都是他未来的长辈,标准的小祖宗,那可得罪不起。
  这时候有个小孩子奇怪地问道:
  “大哥哥,你为什么说这是你老家?我们这里没有姓林的呀?”
  没有姓林的?
  林三七心里一惊,心想怎么会?石楼村是单姓村,祖祖辈辈都是林氏宗族地,怎么会没有姓林的?
  “小朋友,伱叫什么名字?”
  “我叫黎高成……”
  林三七心里急了,又问另一个小孩道: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
  “大哥哥,我叫黎兰兰……”
  “那你呢?”
  “我叫黎高远……”
  怎么都姓黎?林三七有点急了,汗都开始滴了下来。
  这时候有不少大人也围了过来,村子里突然出现一辆小汽车,村里人以为是什么大官过来了。
  有个村干部模样的人问道:“后生仔,你找谁啊?”
  林三七反应过来,赶紧从口袋里掏出香烟,焦急问道:
  “阿叔,这里是石楼村吗?”
  “系啊,我们是石楼村。”
  林三七内心不断往下沉,不死心又问道:“请问,你们隔壁是不是平乐村?”
  “系啊,我们隔壁是平乐村,后生仔,你来我们村找谁啊?”
  林三七又愣了一下,心想村子对得上,怎么姓氏对不上了?对,问人名。
  “阿叔,你认不认识林培东?今年大约是10岁左右。”
  “林培东?没听说过。”
  “那林学义呢?今年应该15岁。”
  林学义是林三七亲爷爷的名字,不过英年早逝。
  村干部有点奇怪:“后生仔,你找错地方了吧?我们石楼村全村都姓黎,并没有姓林的村民。”
  林三七看着这个陌生的农村,心里已经明白了,自己穿越过来的1959年应该是平行世界,至少自己的老家,石楼村林氏没了。
  遗憾吗?
  也说不上遗憾,毕竟穿过门,2023年的那个石楼村还是真实存在的,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妹妹,自己的族人也都活得好好的。
  但有点可惜,自己见不到已经逝去的老祖宗了
  “噢,那可能是我家老人记错了,他跟我说,我老家在花都石楼村,这是我的工作证,我是从首都过来探亲的。”
  村干部本来有所狐疑,现在看到林三七递出工作证,还是首都来的干部,态度一下子就谦卑起来:
  “原来是首都来的同志呀,看来你是找错地方了,我们这附近也没有姓林的。”
  林三七笑笑,心想既然是平行世界,那就随便走走拍几张照片再走吧。
  “同志,你看我能不能去村子里走走,拍几张照片给家里老人看看,就当是慰籍老人家的思乡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