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历史军事 > 大明话事人 > 大明话事人 第846节
  按倭国观念,只有出自“源氏”的人,才能就任为将军,足利、德川都是出自源氏。
  小西行长准备当副将军,最好也要挂上“源氏”的招牌才能名正言顺。
  但小西行长的苗字也就是姓氏“小西”,跟“源氏”八竿子打不着。
  而倭国还有个观念就是,家名传承不特别讲究血缘,不管是亲儿子还是无血缘的义子、外甥、女婿都可以继承家名。
  所以小西行长只要认个出自“源氏”的义父,就可以继承义父的家名,获得就任将军的资格。
  这种操作在倭国尤其是乱世堪称屡见不鲜,完全不稀奇,甚至到处都是类似的情况。
  听到天帅的问话后,小西行长骄傲的答道:“很多没落之家都愿意收纳在下,经过仔细挑选,在下准备认今川氏真为父。”
  林泰来诧异的说:“今川氏真?他还活着呢?”
  今川氏真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今川义元,让织田信长一战成名的踏脚石,也是德川家康少年时最早的“主公”,
  在相关游戏、里,今川义元经常充当着第一阶段大boss的角色。
  不过今川义元死了后,今川氏真能力不行,今川家就此没落。
  如今连织田信长、丰臣秀吉都挂了,德川家康都快六十了,猛然又听到今川氏,就感觉像是好几个世代前的老古董。
  小西行长解释说:“今川氏真近些年一直隐居在京都,今年已经六十余岁,年纪上收我为义子很合适。
  而且这个人低调无大志,不会有太多想法,认他为父最为妥当,不会对基业产生负面影响。”
  今川氏出自室町幕府的足利氏,而足利氏又出自源氏,所以小西行长为了当副将军,先继承今川氏家名没毛病。
  小西行长最后汇报说:“今川氏真会将名字中的真字赐给在下,在下今后就要改名为今川真长,家纹也改为足利氏的二两引。”
  “哈哈哈哈!”林泰来听到这个新名字后忍不住大笑。“真长”听着就很搞笑。
  小西行长莫名其妙,询问说:“天帅何故发笑?”
  林泰来答道:“我真没想到,小西你还挺会恶心别人的,这个爹认的实在妙!
  那边德川家康看到今川家名,心里要有多膈应啊。”
  德川家康少年时是今川家家臣,还在今川家当过人质,今川义元死了后才背叛今川氏真独立出去。
  如果小西行长继承了今川家,那就能称为是德川家康的“老主子”了。
  兜兜转转几十年,到老了又碰上今川氏,也不知道德川家康是个什么心情。
  或许,这就是轮回吧?
  小西行长陪着笑了几声,又表忠心说:“在下欲立一位明国女子为正室,还望天帅赐婚。”
  他感觉自己现在玩得太大了,大到他有点害怕了,以前他怎么敢想自己会弄个幕府出来?
  他又不像丰臣家、德川家那样,拥有五十年积累下来的威望。
  所以如果不和大明彻底绑死了,小西行长真不安心。
  必须要换个大明女子为正室,如果以后失败了,还能逃到大明去养老。
  林泰来犹豫着说:“不急,等我再考虑考虑。”
  他知道小西行长没有恶意,但作为后世来的穿越者,把中原女子嫁给倭人,总觉得心里挺别扭的。
  而后小西行长将今川氏真接到西九州,然后正式认为义父,改名为今川真长。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中旬了,林泰来就离开倭国,沿着朝鲜国海岸线返回大明。
  在天津港上了岸时,已经是万历二十八年的腊月上旬了。
  此时京师又即将上演一出献俘大典,但和上两次不同,这次与林泰来没多大直接关系。
  原来就在林泰来在倭国为了横塘学院学生的就业奋斗时,总督王象乾亲自率领大军在贵州突破娄山关,攻克海龙囤土城,平定了播州杨氏叛乱。
  叛军首领杨应龙自焚而死,其子杨朝栋等一百余叛将被官军俘获,部众二万余人皆被歼灭。
  播州土司杨氏从大唐开始,已经世袭了二十九代,现在正式断绝。
  本时空的万历三大征,算是就此落幕,撕逼扯皮又将成为朝廷主旋律。
  ------------
  第七百七十二章 我就蹭蹭(上)
  林泰来不想抢王象乾的风头,所以在天津卫多逗留了两日,等京师那边的平定播州献俘典礼结束。
  在十二月初的天寒地冻里,献俘大典顺利举行,诏令碎杨应龙尸,并斩杨朝栋等叛将于西市。
  与此同时,诏令在播州改土官为流官,分播州之地为遵义、平越二府。
  另外就是平播总督王象乾升为戎政尚书,也就是以兵部尚书衔总督京营。
  而后林泰来就赶到京师,这是自从万历二十一年之后,林泰来首次进京。
  与当年的张牙舞爪相比,这次林泰来进京堪称十分低调,但却没有人敢轻视。
  现在的林泰来给朝臣的感觉,就像是一头大部分身躯潜藏在水面下的巨兽。
  一般人只能看到露出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至于水面下的身躯有多大,谁也看不清楚。
  进了京城后,林泰来先到兵部交还关防,不过没在兵部见到兵部尚书叶梦熊。
  打听之后才得知,古稀之年的叶大司马已经生病在家一个多月了。
  对此林泰来很惋惜的叹口气,只怕又一个故人要离去了。
  当初让王象乾离开宣府镇,前往西南拿平定播州的军功,就是为了接叶梦熊的班。
  万一叶梦熊真撑不住了,还有个资历足够的自己人能顶上。
  从兵部出来后,林泰来没在六部这片多逗留,去了翰林院。
  毕竟现如今在林泰来身上,除了爵位,官职就只剩通信司和翰林院了。
  看到在登瀛门外面迎接自己的文震孟和冯梦龙,三十三岁的林泰来就感到,自己在词林也终于混成前辈了。
  “董其昌和周应秋何在?”林泰来对二人问道,“为何不见他们出来迎接?”
  文震孟连忙回答说:“二位前辈去文华殿,为皇长子讲学了。”
  林泰来恍然,前些年万历皇帝实在挨不住大臣烦扰,就同意了让皇长子出阁学习。
  所以翰林院又有事干了,肯定要组织一个讲官班子为皇长子授课,周应秋和董其昌都在此列。
  林泰来就对两位弟子考校道:“万历二十八年就快过去,你们看明年朝局如何?”
  文震孟和冯梦龙对视一眼后,还是由文震孟答道:“皇长子明年就满二十,但还是未册封、未加冠、未成婚,朝臣肯定要向皇上讨说法,所以朝局清静不了。”
  林泰来又道:“说的不错,那你们又当如何?”
  二人答道:“自然是谨遵老师教诲,抽身事外,不出风头。”
  林泰来点了点头,“你们这样想就对了,没必要牵扯进国本之争,拥立之功不是那么好赚的。”
  文震孟说:“所以等过完年并且开春化冻后,老师又要离开京师?”
  林泰来却道:“明年可能到了立储君的时候,我怎能不在场?”
  文震孟和冯梦龙愕然,林老师每每遇到闹国本都是躲着走,这次怎么就想着凑上来了?
  林泰来叹道:“虽然拥立之功没什么用,但正所谓不蹭白不蹭。
  不过这里面水太深,你们把持不住,这拥立之功为师自己去蹭就行了。”
  文震孟:“……”
  林老师还是那个林老师,在能偷机取巧的时候,就永不缺席。
  说到这里,林泰来想起什么,转身就往外走。
  文震孟追着问道:“老师要去哪里?”
  林泰来头也不回的答道:“我尚未拜见过皇长子,今日正好去文华殿拜见,以尽人臣之礼也,亦免得遭人非议。”
  文震孟和冯梦龙总觉得林老师这嘴脸,像是去看什么景似的。
  有人不忿的向翰林院掌院学士曾朝节说:“林泰来来到翰林院,不拜掌院就走,无礼之极。”
  曾掌院自嘲道:“带方侯不怪罪我没去前院迎接就知足了。”
  从翰林院出来,走几步就能从长安左门进入皇城,然后穿过四道门,就来到了文华殿前,文华殿的对面就是文渊阁。
  文华殿在功能上用于天子和太子办公、读书讲学,正常时候,这里就是大臣们“常来常往”的地方。
  不过遇上万历皇帝这种躲在深宫不出来、也不立太子的皇帝,文华殿基本就闲置了。
  连林泰来这样的大臣,一共也就进过两三次文华殿,还有一次是夺取武状元那次。
  前些年皇帝允许皇长子出阁读书后,文华殿才又重新启用。
  此时皇长子朱常洛正在文华殿东庑上课,带方侯、翰林院侍读学士林泰来的到来,将皇长子的课业打断了。
  这让主讲的讲官郭正域很不高兴,但也没办法。
  林泰来走进配殿,忍不住先打了个哆嗦,因为殿中并没有生火,冷得像冰窖。
  他心中不由得感慨,真是好惨的一个皇长子。
  大冬天上课连个火盆都没有,堪比四百多年后那些为了环保被禁煤还不给天然气的冀省农村学校了。
  而后林泰来稍加思索,大致也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皇长子的身份十分敏感而尴尬,所有待遇都是万历皇帝钦定的,谁也不敢多给一分。
  在万历皇帝忽视的方面,就会导致宫人“合理”怠慢。
  而皇长子和讲官却又小心翼翼的不敢主动向皇帝“诉苦”,就怕引发万历皇帝的厌恶和不满。
  所以一帮人在这里冻得跟孙子似的,既可笑又活该。
  林泰来扫视了一圈,在讲官人群里看到了周应秋和董其昌,还看到了一位比寻常人略微高大雄壮的陌生翰林,可能是上一科状元熊廷弼。
  正好熊廷弼也睁着一双牛眼,仔细又好奇的打量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人人都说这位是自己的高配版。
  似乎看起来也就是比自己更高、更壮,别的也就没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