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同人 > 我的王妃生活[红楼+聊斋] > 第136章
  贾母平日最是热情好客,若非对方身上带着事,才来家的客人,不会是这种态度。
  第127章 传闻中的薛大姑娘当着亲……
  当着亲外孙女的面,贾母自然不会替王氏姐妹隐瞒。
  实际上她特意派鸳鸯把黛玉接过来,为的就是警告王夫人,让他们姐妹两个收敛些,别把主意打到黛玉头上。
  见自己三言两语,黛玉便已察觉出不对,贾母脸上才算是露出了笑影,搂着外孙女冷笑道:“论理说来者是客,人家又才住了两三天,做主人的不好编排客人。但这客若是恶客,也就另当别论了。”
  林黛玉从贾母怀中抬起头,满脸都是疑惑之色。
  贾母轻轻在她背上拍了拍,这才娓娓道来。
  却原来,王夫人这个妹妹嫁入了金陵薛家,本是巨商富贾,又和贾史王三家勋爵联络有亲,生意做得更大。
  甚至借着贾家做江南织造时的门路,搭上了内务府,替内务府供货,没少从中渔利。
  奈何他们家着实有命无运,这位薛姨妈的丈夫早逝,只撇下她和年幼的一双儿女。
  那个女孩贾母一时看不出什么,只知道生得端庄貌美,行事说话也颇有章法。
  如果是在平时,贾母最喜欢漂亮伶俐的女孩子,少不得日常招在身边说话。手里的好东西随便露出去一点,就尽够他们受用了。
  奈何,因为薛大姑娘有个不靠谱的哥哥。
  她哥哥姓薛名蟠,表字文龙,虽生得痴肥些,看五官倒是不丑。
  名字模样都不差,奈何内里却是个草包,自幼便不学无术,专一在吃喝玩乐上下功夫。他父亲在时还能管束一二,丧父之后变成了没笼头的马,可着劲儿地撒欢。
  薛家的宗族人脉都在金陵,按理说他们母子三人留在金陵,有王家做威慑,薛家那些族亲也不敢太过欺凌,怎么着也比投亲靠友、寄人篱下强。
  俗话说得好: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若非万不得已,谁愿意背井离乡?
  只因那薛蟠看上了人牙子手中的一个丫头,不知那人牙子原是个拐子,那女孩本是拐来的,还要一货卖二主。先卖给了一个姓冯的子弟,又卖给了薛蟠。
  两家到底闹了出来,还闹上了公堂,都不要银子,只要那丫头。
  按理说先来后到也罢,好生商议也行。哪怕仗势欺人呢,那冯家后生自己不怕,家里还能没个年长的劝着?
  薛蟠却不是是仗势欺人,他带着一群人,把那姓冯的给打死了。
  正所谓:人命关天。
  就算像贾家这样的打死了家里的下人,官府那边要好生打点,下人家里也要多多安抚,才能了账。何况是薛家?何况打死的是良人?
  薛姨妈为了避祸,就打着送女儿参选的名头,匆匆变卖了金陵的产业,带着一双儿女来到京城。
  原本是想投奔娘家哥哥的,毕竟这些年薛家也没少给王家送钱。
  但兄长王子腾奉命巡边去了,她在闺中时和嫂子的关系又不好,嫂子一句闭门谢客就把她拦在了门外。
  无奈之下,母子三人只能转头投奔姐姐的婆家荣国府。
  黛玉的眉头皱了起来,确认道:“外祖母是说,薛家那位大公子打死了人命,却丢下官司跑了?”
  不怪她对此事敏感,林如海是探花出身,身为一甲进士,科举之后便直接进了翰林院。后来又点了巡盐御史,御史本就有风闻奏事之责。
  她自幼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的,对这种事情本就格外看不惯。
  再有如今朝堂上因女子入朝一事,在某些方面形势十分微妙。一众京官都夹紧了尾巴做人,外官竟然敢干出这种徇私枉法的事来。
  黛玉不知道也就罢了,既然知道了,就不能当做没听过。
  听见她这样说,贾母微微一怔,暗道:坏了,忘了我那女婿是御史出身了。
  她也知道外孙女既然知道了,回家之后必然会告诉女婿。而女婿一心效忠圣人,也不会因为她的劝说就当不知道。
  贾母的心思一瞬间转了好几个圈,最后还是若无其事地搂着外孙女说体己话,但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今日过后,就赶紧勒令王夫人,让薛家人尽快搬出去。
  他们收留亲戚可以,也不怕亲戚常住,反正家里屋子多。但若是被亲戚身上的官司连累,那就大可不必了。
  祖孙让人正在说笑,迎春带着探春和惜春姐妹来了。
  探春最爱说笑,双方相互见过了礼,她便指着黛玉笑道:“我就知道,只要老祖宗去了帖子,林姐姐一准早早就来了。刚才我和二姐姐和四妹妹说,他们还不信呢。”
  迎春掩唇一笑,并不言语。惜春则是直接坐到了黛玉身侧,细声细气地问:“前儿我听说林姐姐病了,如今可大好了?”
  她一向性情清冷,也只是对几个姐妹关心几分,旁的哪怕是听亲哥嫂,她也是不假辞色的。
  但林黛玉分明记得,贾珍的继室尤夫人刚进门的时候,惜春对这个嫂子态度也是不错的。
  后来忽然有一天,她就变了。尤夫人再派人接她回去,十次里有七次惜春都推辞。剩下那两三次虽然跟着回去了,但也不在东府过夜,用了午膳就回来。
  次数多了,尤夫人也看出了她的疏离,哪怕时常来奉承贾母,却不再提接惜春回去的事。
  虽然不清楚具体的内情,但林黛玉了解惜春的为人,知道她不会无缘无故疏远嫂子。
  至于内情具体是什么,既然惜春不想说,那她也不会多问,只是日常多怜惜几分。
  惜春也是个有感知的人,谁真心对她好又岂会不知道?因此,她待林黛玉也越发亲近。从贾母口中得知黛玉病了,她就一直挂心,今日见了迫不及待就问了出来。
  黛玉笑道:“本也不是什么大病,只是着了些暑气而已。宫中太医都是圣手,郡主请来一位姓周的,替我开了两帖药,喝完就大好了。妹妹不必担忧。”
  “那就好。”惜春的神色放松了下来,但只这一句话,再多的就没有了。
  好在姐妹几个都熟悉她的性情,知道是天性清冷,并非有意冷场的。
  这时,小丫头们端了茶来,探春笑着说明了来意:“前几天,我们在家商量着要起一个诗社,请了大嫂子和琏二嫂子坐庄。
  起诗社么,就是人多了才热闹。正好大嫂子的两个妹妹,还有太太的外甥女薛大姑娘都在。
  还是四妹妹说,林姐姐和二姐姐都在上学,少了这两个人没意思。要等你们休沐时,大家一起才好。
  好在两位姐姐休沐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不然这人一时半会儿还凑不齐呢。”
  “起诗社?”林黛玉奇道,“怎么忽然想起要起诗社了?再者咱们姐妹一处玩耍,单把宝玉闪在一边,他能不闹?”
  其实黛玉是在问:你起诗社不带着宝玉一起,二舅母那边能没意见?
  探春名义上虽是王夫人的女儿,但毕竟不是从她肚子里出来的,到底隔着一层。
  日常探春在王夫人跟前侍奉,十分地殷勤小心,就怕哪里做得不到,惹得嫡母不喜。
  又因贾珠病逝,王夫人对宝玉看得越发要紧。探春自然紧随王夫人的脚步,虽然是妹妹,日常却像个姐姐一样照顾宝玉。
  而且王夫人这人的性格有缺陷,她一方面不喜欢宝玉在内维斯混,一方面又不允许姐妹们忽视了宝玉。
  探春夹在中间,时常左右为难,真难为她这么多年是怎么周旋下来的。
  听见黛玉的话,探春的脸色微微一变,很快又遮掩了过去,若无其事地说:“太太说宝玉一年大似一年,该读些正经书了。姐妹们的闺阁学问不是他该学的。”
  听见探春转述王夫人这一段话,不止林黛玉觉得惊奇,就连贾母都不免侧目。
  原因无它,只因这么有条有理的话,实在不像王夫人能说出来的。
  似是看出两人的疑惑,探春不紧不慢地说:“姨妈家那位宝姐姐,着实是个妙人儿。”
  祖孙二人了然:看来,都是那位薛大姑娘劝谏有功。
  林黛玉倒是对那位闺名宝钗的薛大姑娘生出了几分兴趣。想到先前探春说的,薛大姑娘也要参加诗会,心下便不着急,只等着诗会上再见。
  于是,她便问起了李纨的两个妹妹:“方才听三妹妹说,珠大嫂子娘家的两个妹妹也来了?珠大嫂子温柔娴雅,却不知他两个妹妹又是何等风采?”
  探春便告诉她,来的是李纨的婶子并两个堂妹,大的叫做李纹,小的叫做李绮,个个知书达礼,具是闺阁宰相之才。
  惜春冷不丁地说:“李家婶子带他们姊妹入京,为的是找一门好亲事。”
  场面一时有些冷,迎春和探春都只是笑,不再开口。
  还是贾母笑着点了点惜春的脑门,嗔笑道:“你这丫头,小小年纪知道什么是好亲事。”
  惜春冷笑了一声没说话,等贾母推说乏了,让他们姐妹自在去玩儿,姐妹们出了上房,惜春便低声对黛玉道:“反正像我哥哥那样的,绝不是什么好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