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荐他的人一旦太多,定会惹得皇帝不喜。尤其他的母妃乃是容家之后,皇帝必起疑心。
夺嫡最初阶段,最好的做法是降低存在感。
太子被废,于其他皇子而言,此乃出头的大好时机,他们只恐皇帝早早定下新太子人选。
他们越是这时候往上,池鸿渊就越是要退步抽身,按兵不动,反倒更加惹人注目。池鸿渊太了解自己这个父皇多疑的性格,举荐他的人只略多几个,都会让他不满。
时节即将入秋,阴雨连绵的天气多了起来,尽管下着雨,还有朝臣到御书房求见皇帝。
私下到皇帝跟前,自没有人蠢到还一个劲地举荐合适的储君,而是换了方式,神色凝重地劝皇帝早立储君,于国本有益,也能够安定民心,千万不能拖延。
听一两个臣子念叨过后,皇帝便心烦了,吩咐李德全,再有大臣来,直接传达他的意思:不见。桌案上,太子金印置于其上,皇帝目光沉沉地盯着金印,不知在想什么。
“陛下,容妃娘娘求见。”李德全进殿传话,见皇帝望着太子金印沉思时立即低下头。
得知是容妃求见,皇帝的神色有所缓和,眼底闪过一抹兴味,对李德全道:“传。”
第212章 立池鸿渊为太子
不多时,风姿婀娜的倩影从殿门口方向走来,容妃穿着一身淡绿色的裙衫,鬓边簪着青绿的纱花,看起来淡雅绝尘,与她明艳的五官形成鲜明对比,倒是更显惊艳。
“得知陛下一整日没有用膳,膳房那边送来的膳食都退了回去,臣妾就在小厨房做了一碗小粥和这些点心,陛下若是有看得入眼的尝上一口,便是臣妾的荣幸。”
容妃低垂着眉眼走到案前,打开食盒一样一样拿出样式简单但是让人颇有食欲的小菜和小粥,她把膳食摆在皇帝面前,没有看过那明晃晃的太子金印一眼。
等小太监验过膳食没有问题,皇帝才端起那碗小粥细嚼慢咽。到底是帝王,用膳举手投足之间都透着沉着,让人看着颇为养眼。
一碗小粥很快就见了底,容妃接过碗,把一碟点心奉到皇帝面前,皇帝没有推拒,夹起一块点心吃了,这顿不算正式用膳的粥点,皇帝吃了一柱香的功夫。
吃了七分饱,皇帝才放下筷子,状若为难道:“朕正在为立储君一事发愁,不知玉儿心里可有合适的人选?朝臣多举荐二皇子与四皇子,玉儿觉得谁可堪大任?”
皇帝捧起面前的太子金印在手里端详,而容妃从始至终都十分规矩,没有抬过眼。
不过在皇帝询问她合适的太子人选时,容妃好看的秀眉皱了皱:“陛下不如先将立储一事放一放,陛下正值壮年,储君之位暂时空悬也不会到动摇国本的地步。”
她说话一如她温婉的面容,不疾不徐,让人如沐春风。等宫人把桌上的碗筷收拾好,容妃才接着往下说。
“大皇子受伤不过几日,被废太子之位会失落乃是人之常情,陛下不如将立太子一事推到半月后再议,这段时间先着人帮大皇子找寻医治腿伤,神医也许能治好大皇子的腿,大殿下心里也不会太难受。”
容妃没有随意评论被举荐的皇子到底谁合适为储君,而是为才被废的大皇子考虑。
听了她说的话,皇帝心头的疑虑与急躁渐消,他才发觉自己在立储一事上太过心急。先太子平庸,他自是希望立更优秀的皇子为储君,加上大臣催促,他也着急起来。
其实不妨将立储一事放上半个月,先命人好生医治大皇子的腿,也可避免来日孩子对他心生怨怼,对新太子生出敌意,后患无穷。
“多亏玉儿提醒,朕这是怎么了?竟也跟着着急起来。”皇帝笑着摇摇头,他看向容妃,想说些什么,不过话到嘴边,只有一句,“你啊,也太过善解人意了些。”
跪坐在桌案另一面的容妃对他微微一笑:“什么善解人意,臣妾是不愿陛下苦恼。”
此话一出,皇帝心仿佛被人揪了一下,对容妃又是愧疚又是心疼。
“朕还有不少折子要看,你先回寝殿去,朕今夜就在你那儿歇下。”皇帝牵过容妃的手用力握住,眼底是说不尽的柔情蜜意。
容妃被他看得脸红,羞怯地低下头,皇帝很喜欢她这副小女儿姿态,眸光闪了闪。
关于立储一事,皇帝虽没有和容妃说什么,但是他心里的合适人选已偏向了池鸿渊。
明面上,皇帝在次日朝臣催促立储时,搬出容妃之前的说法,他是一国储君,但也是人父。大皇子腿疾未愈,太过着急立储,容易伤了父子天和。
皇帝将话说到这个份上,大臣就算有着急的,也就不好再催,不然就是置皇帝于不仁不义。将立储的势头压下去后,皇帝命太医院继续亲尽全力为大皇子诊治,同时寻找神医下落。
池鸿渊自请为大皇子寻找神医的下落,可耗费一月,也没找到神医踪影,那位名声在外的神医,竟然人间蒸发了一般,不知所踪。
“大皇子的腿伤需要白神医,也许,只有白神医才有办法,若是顾小姐知道神医在何处,还请告知我,我必有重谢。”一再找寻无果后,池鸿渊放出信号弹叫顾思卿前来。
顾思卿知道池鸿渊在为大皇子寻找白子玉,她以为只是做样子,不想对方是真心的。
她为自己狭义的揣测感到羞愧,但白子玉的下落,她无可奉告。
“一个多月前,子玉来向我道别,只说自己要离开京城,别的我一概不知。”
白子玉走得突然,别说是这些找他的人,就连顾思卿都有些没缓过神来。
根据临别前说的话,他多半去了齐国,但这样的话,顾思卿自然不能和池鸿渊说。
无论是在任何人跟前,她都不能暴露自己与齐国人相识的可能性,哪怕是无意牵扯上的。
顾思卿以为池鸿渊会再说什么,可他只是深深地看了她一眼,就说了一句:“叨扰。”
看了眼男人离开的背影,顾思卿有些摸不着头脑地挠了挠头,他似乎变了许多。
一个月后,大皇子的腿伤的诊治也过了一段时间,已经从东宫迁出来,移居宫外府邸。
太子之位空悬的时间太久,确实人心不安,文武百官于半月前就已经在催促皇帝尽快册立新太子。
“诸位爱卿的考虑与深思熟虑,朕已了然,也仔细地考虑过,朕决定,册池鸿渊为太子。”
这日早朝,大臣奏完要事,不等朝臣催立太子,皇帝就提起立储的事来。
文武百官还没反应过来,皇帝就已经念出了池鸿渊的名字。
原本低着头聆听帝王说话的朝臣都愕然地抬起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听到的。在今日皇帝主动开口提立储一事之前,二皇子与四皇子阵营的人已经各自造势一月之久。
若被册立的是对家,他们最多是不甘,可凭什么好处落在一个无人支持的池鸿渊身上?
“还请陛下三思啊!”大殿上立即有不少大臣跪了下来,齐声高呼恳求皇帝三思。
“诸位爱卿对朕的决定很不满?”皇帝面无表情地扫了眼跪着的大臣一眼,帝王威仪不容侵犯,皇帝的眼神犀利冰冷,落在身上就如被冰碴子刺了一下,无法忽视。
第213章 皇帝离死期也不远了
跪着的朝臣就连眼神都不用对,就驾车就熟地齐声道:“臣等不敢!”
皇帝轻哼一声:“既然你们都说让朕三思,想来心里都有所考虑,朕给你们开口的机会,为何觉得九皇子不可为储君,只要理由能说服朕,朕可以再做考虑。”
二皇子与四皇子闻言,都给支持自己的大臣递眼色。
他们做了这么多努力,好容易等到大皇子被废,怎能让池鸿渊坐收渔利。
“禀陛下,九皇子到底不是自幼就在太学受教导,又是及冠之后才从冷宫前往战场,虽立战功劳苦功高,但到底不是储君合适人选。”
说话的官员很聪明,他有意拿池鸿渊是容妃所出做文章,但不会明言。
当年容家被满门抄斩,何等惨烈,公然说起这件事,是打皇帝的脸,但只是点到为止的提醒皇帝池鸿渊的身份,效果恰如其分。
“是啊,圣上,九殿下并未学习过治国之道,储君乃是越国未来国君,关系着越国将来的百年基业,立储断不能如此草率。”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平时争得脸红脖子粗两个不同阵营的大臣今日倒是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无缝起来。
要不是知道他们各为其主,皇帝还真的会因他们的话去慎重考虑。
若不是立储的缘故,皇帝还真不知道,原来二皇子与四皇子早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拉拢了不少大臣。
皇帝表面悲喜不显,实则心底已下定决心,要立池鸿渊为太子。
“当初边关危急,是孙太傅力排众议举荐九皇子,而他领命出征,义不容辞,能得孙太傅肯定,可见其有治国之才,能毅然前往边关,可见他有忠国之义,凯旋后,他奉孝于朕跟前,依朕看,九皇子品行能力,足以担储君之位。”
皇帝说罢看了一眼身后的李德全一眼,李德全顺势拿出皇帝早已经写好的立储圣旨,于殿前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德全的声音在殿内回响,清楚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
直到最后一句“特立九皇子池鸿渊为储君,授太子金印,钦此”掷地有声说罢,所有人的深思才回笼。
池鸿渊站在皇子一行最末,茫然地持着玉笏,还未反应过来,储君之位竟然真的定了自己。
“父皇,您当真已决定立儿臣为储君么?”池鸿渊有些支吾,询问皇帝是不是真的。
他迟疑的模样与不可置信的眼神,看起来有些傻。皇帝偏偏就对池鸿渊这般没有心计的模样十分喜爱。
“朕相信你的才能与品行,成为储君后,我儿自会尽心辅佐朕,我儿,还不上前接旨!”皇帝声音仍旧威严,但显然对池鸿渊温柔许多。
为了争夺储位暗地里没少相互暗算的二皇子与四皇子,气得牙都快咬碎。
池鸿渊肃然持笏上前,在殿前朝皇帝叩拜后才直起身,朗声道:“儿臣跪接圣旨,叩谢父皇圣恩!儿臣必定协父皇行储君之责。”
池鸿渊眼眶微红,眼里泛着泪光,高举起手,从李德全手里接过圣旨。
将圣旨接下,池鸿渊再次肃然叩拜,叩谢皇帝恩典。
额头抵在大殿冰冷的地面上,双手紧紧握着绸缎制成的圣旨,池鸿渊暗暗舒了口气,夺嫡之路漫漫,所幸,总算走到这一步。
皇帝册立池鸿渊为储君的圣旨,很快就昭告天下,不日就会传遍越国。
立储的圣旨一下,顾思卿便知道,皇帝离死期也不远了。
容妃与池鸿渊都恨皇帝至极,如今池鸿渊成了储君,只要皇帝一死,他就是越国新的国主,这对母子焉会容皇帝寿终正寝?
“比我想象的要快许多。”顾思卿看着院子里有些泛黄的树叶,觉得时间过得可真快,眨眼节气竟然又将入秋。
“什么?”桂花帮顾思卿剥了一个橘子递给她,好奇主子方才说了什么。
顾思卿接过橘子掰了两半,把另一半给了桂花:“陛下之前在立储一事上犹豫不决,我还以为会拖延得更久些。”
顾思卿咬开口中一瓣橘子,清甜的果汁在口腔里蔓延开来。
她说的太快,实际上指的是池鸿渊成为储君的时间。
上一世这个时候她尚未被烧死,池鸿渊也还未企及储君之位。这辈子,池鸿渊的夺嫡之路快许多,有些快刀斩乱麻的意思。
由此可见,池鸿渊的耐心有限,他不想再等下去。
眼见池鸿渊离皇位越来越近,看来她也是时候开始谋划亲事。
“小姐,这些都是各府递来的请帖,照旧还是收起来然后回绝么?”
花生从外面回来,手里捧着一沓厚厚的请帖。
若在往日,顾思卿是看都不看这些请帖的。花生随口问着,打算和之前那样,把请帖放起来然后去回绝这些邀约。
看见那些请帖,顾思卿眼前一亮,把橘子都全塞嘴里吃了,含糊道:“都拿过来,我瞧一瞧。”
“啊?”向另一边走的花生有些没反应过来。
“傻站着做什么,还不快些过来?”桂花看了顾思卿一眼,过去将花生拽了过来。
顾思卿将请帖捧在怀里,将手擦干净然后拿起来逐个看过去。
递来请帖的大多都是京中名门贵族,也有一些门第不高的,顾思卿都认真一一看过,留意着条件适合自己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