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黑葡萄似的大眼睛好奇地追随着爹爹手中晃动的彩色布偶,发出“咿咿呀呀”的欢快声音,实在招人稀罕。
  李修远风尘仆仆地从外面回来,刚进院门,就看到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
  阳光勾勒着顾笙柔和了许多的侧脸轮廓,也洒在麦麦那无邪的笑脸上。
  他心头一暖,连日苦读的疲惫仿佛都被这暖阳驱散。
  他快步走过去,自然地挨着顾笙坐下,伸手轻轻点了点儿子嫩滑的小脸蛋:“麦麦今天乖不乖?有没有闹爹爹?”
  “可乖了,吃饱了就玩,玩累了就睡,好养活得很。”
  顾笙笑着将孩子往他怀里送。
  李修远小心翼翼地接过,感受着那沉甸甸又软乎乎的一团,满心满眼都是化不开的柔情。
  因着李修远会试在即,两人商议后,决定不隆重操办满月酒。
  只打算选个日子,请亲近的亲朋来家里小聚一番,吃顿家常便饭。
  顾笙看着李修远低头逗弄儿子的专注模样,轻声问:“对了,麦麦如今已满月,大名可想好了?”
  “总不能一直‘麦麦’、‘麦麦’地叫着。”
  李修远抬起头,眼中带着深思熟虑后的郑重与期许,温声道:“想好了,大名就叫‘李安洛’。”
  “‘安’,愿他一生岁岁平安,无灾无难;”
  “‘洛’,取‘其清洛洛’之意,盼他心性澄澈明净,如清泉流淌。”
  “阿笙,你觉得如何?”
  “李安洛……”顾笙低声念了一遍,只觉得这名字朗朗上口,寓意更是深得他心。
  “安洛……好名字!”
  平安顺遂,清朗明净,这不正是他们对孩子最大的期盼。
  他看着襁褓中懵懂的儿子,眼中充满爱意。
  “麦麦,你有名字了,李安洛,喜欢吗?”
  两日后,当季嬷嬷抱着穿得厚实喜庆的小安洛出现在亲友面前时。
  这个寄托了两位父亲深切祝福的大名——李安洛,终于正式落在了这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身上。
  京都的空气仿佛被无形的炭火炙烤着。
  日渐升温,并非天气,而是因那即将到来的抡才大典——三月初的会试!
  贡院附近的客栈早已爆满,书生们的身影充斥大街小巷。
  连带着茶楼酒肆里的议论也离不开“经义”“策论”等字眼。
  整个京都都陷入了一种既紧张又兴奋的躁动之中。
  恰在此时,郑秋娘与周林安夫妇也风尘仆仆地抵达了京都。
  他们安顿在周家仆早已寻好的院落。
  顾笙得了消息,欢喜得几乎坐不住。
  翌日一早,他便拉着同样兴奋的林清羽,抱着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大眼睛好奇张望的小安洛,直奔周府去串门。
  “郑姐姐!安子!”顾笙一进门,看到熟悉的面孔,声音都带着雀跃。
  “阿笙!”郑秋娘惊喜地迎上来,目光先是被他怀里那个白胖可爱的娃娃吸引。
  “天哪,这就是麦麦?长得可真好!”
  她忍不住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小安洛嫩得出水的小脸蛋。
  小家伙也不怕生,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着她,还咧开没牙的小嘴笑了。
  周林安站在郑秋娘身后,笑容爽朗。
  先向顾笙和林清羽拱手问好,目光也落在小安洛身上,满是稀罕:“修远兄好福气!阿笙,辛苦你了!”
  他随即又看向自己的妻子,眼中满是温柔与自豪,“秋娘,你瞧,阿笙都当爹了,咱们也得加把劲了。”
  郑秋娘闻言,脸上飞起红霞,手不自觉地抚上自己还不太显怀的小腹,嗔了周林安一眼。
  但那笑容里却盈满了即将为人母的幸福。
  顾笙和林清羽见状,都心领神会地笑起来。
  郑秋娘和林清羽正围着小安洛,一个摇着拨浪鼓,一个逗弄着婴儿粉嫩的小拳头。
  小安洛被逗得“咯咯”直笑,黑葡萄似的大眼睛亮晶晶地追随着眼前的色彩和声音。
  “哎哟,瞧这机灵劲儿,长大了定是个聪慧的!”
  郑秋娘满眼喜爱,忍不住又轻轻点了点小家伙肉嘟嘟的脸颊。
  趁着她们两人逗孩子,周林安悄悄拉着顾笙走到了一旁。
  周林安搓了搓手,脸上是掩不住的兴奋与跃跃欲试。
  他压低了声音,开门见山:“阿笙,你身子恢复得如何了?可还爽利?”
  顾笙倚着花几,笑意盈盈:“好多了,伤口愈合得不错,就是还有些虚,得慢慢养。”
  “你这火急火燎的,我就知道你憋不住话。”
  周林安嘿嘿一笑,也不绕弯子,眼中精光闪烁:“那是自然!”
  “阿笙,咱们兄弟,我就直说了。”
  “这趟来京都,可不光是看麦麦和凑会试热闹的!”他挺了挺胸膛,一副要大展宏图的架势。
  “我琢磨着,咱俩那生意,是时候在京都这繁华地界重新支棱起来了!”
  “铺面、货源、人手,我心里都有了谱,就等你点头,咱们大干一场!”
  “你啥时候有空,咱哥俩好好合计合计?”
  顾笙早就猜到周林安此番来意,此刻听他亲口说出,更是印证了心中所想。
  “你啊,”顾笙失笑摇头,语气里带着熟稔的调侃。
  “这生意经是刻在骨子里了,放心,这事儿我记着呢,忘不了。”
  他顿了顿,“等修远考完试,咱们就搞!”
  “这京都的生意场,是该有咱们一块立足之地了。”
  “好!就等你这句话!”周林安闻言,脸上瞬间绽开一个大大的笑容。
  “有你这句话,我这心就踏实了!”
  两人相视而笑,默契尽在不言中。
  第130章 往后余生(全文完)
  殿试结束后的京都, 仿佛被投入了滚沸的油锅。
  空气里弥漫着焦灼的期待与喧腾的人声,长安街门外更是早已水泄不通。
  今日,是皇帝依例单独召见前十名新科进士, 最终揭晓金榜排名的日子。
  无数百姓翘首以盼, 只为亲眼目睹那书写着无上荣光的黄纸金榜张挂出来。
  更为了即将上演的、十年寒窗后最为光耀的一幕——状元游街。
  顾笙抱着露出一双乌溜溜大眼睛的小安洛,身边站着林清羽、郑秋娘和周林安,几人早早就在游街必经之路旁寻了个视野尚佳的位置。
  小安洛似乎也感受到了周遭不同寻常的沸腾气氛, 小脑袋不安分地转动着,好奇地打量着攒动的人头。
  “怎么还没出来?”顾笙踮起脚尖, 忍不住朝皇宫方向张望。
  心像是被一根细线悬着, 随着时间推移越收越紧。
  殿试结果一日未定,他悬着的心便一日不得安稳。
  此时,庄严的紫宸殿内, 气氛肃穆而凝重。
  身着崭新进士袍服的李修远与赵明轩等十人, 依次被内侍唱名引入。
  御座之上, 年轻的帝王目光如炬,扫视着今年新科进士栋梁。
  皇帝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重若千钧的问题:“诸卿以为, 君为何,民为何?”
  殿内落针可闻,新科进士们或引经据典, 或阐述仁政,所言皆在情理之中。
  轮到李修远时,他深吸一口气, 上前一步, 清朗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上:
  “陛下,臣以为,君为舟, 水喻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番话是先前某次他与顾笙闲谈时,二人争论哲理,顾笙向他提及的。
  当时他听到后也是震惊许久,顾笙当时还向他提及,此言出自《荀子·王制》。
  他虽不知这位荀子是何人,但想来,这定是他夫郎那个世界极富盛名的先贤。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侍立两侧的阁老重臣们无不倒吸一口冷气,连皇帝身边的内侍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如此直白、犀利,甚至带着几分石破天惊的比喻,将君王与百姓的关系赤裸裸地呈现在御前,是前所未有的大胆!
  殿内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修远身上,也悄然窥视着御座之上那位至尊的反应。
  短暂的、令人窒息的沉默后,御座之上忽而响起一阵开怀的大笑。
  “哈哈哈哈哈……好!好一个‘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皇帝抚掌,眼中精光闪烁,反复咀嚼着这十个字,“妙喻!实在妙喻!”
  “水柔而韧,能托举巨舟行于万里,亦能掀起滔天巨浪倾覆一切。”
  “为君者,岂能不明此理?你此言,深得朕心!”
  随着皇帝的笑声和肯定,殿内那根紧绷的弦骤然松弛。
  方才还惊疑不定的目光,瞬间化作了钦佩与羡慕。
  李修远躬身行礼,悬着的心终于落回实处,后背却已悄然渗出一层薄汗。
  众人退出大殿,在殿外廊下等候最终名次的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