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文斋 > 古代爱情 > 皇太女 > 皇太女 第30节
  一道若隐若现的缥缈的身影出现在帘后,传来清越的声音:“在下丹阳顾照霜。”
  “见过顾郎君。”
  苏惠同样打起车帘,露出了景昭头戴帷帽的身形。
  她的语声不疾不徐:“久闻丹阳顾氏声名,心慕已久——在下弘农苏和。”
  第28章 狐妖(五)他们的全副心思,此刻大半……
  耳闻则诵,过目不忘。
  这两项本领,是景昭生下来时就从娘胎里带出来,而后五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伪朝皇女生涯中不断打磨,最终练至炉火纯青。
  对面那辆车中声音传来时,景昭觉得有些熟悉。
  当对方自报家门,说出顾照霜三字时,景昭已然完全想了起来。
  从对方开口到结束,不过五息时间。
  这一切很快,然而景昭的思绪最快。
  然后,她像是什么都没有意识到一样,平静开口,说出了在下弘农苏和。
  青盖马车中,映出一道缥缈的身影,如梦似幻。
  夜色降临,天边一轮弯月若隐若现,溶溶月色斜斜洒入车中,将那道帷帽白纱及腰的身影映得更加朦胧。
  帷帽下,裴令之眼睫微抬。
  对面那道清丽的女子声音落入他的耳中,有些熟悉,仿佛不久之前刚刚听过。
  很巧,他的记性不错。
  并且,和景昭不同,自从四月入庐江,住进仰泽园后,他很少外出,更少见外人。上一次到人多眼杂的地方去,就是五月二十四那天去了城西马市街,恰巧目睹王七郎闯下的惨祸。
  他的眼睫轻轻眨动,睫羽在面颊上落下两道乌压压的阴影。
  帷帽下,裴令之的唇角一点点拉平,然后弯了起来。
  .
  深黑夜空里,那轮弯月并未完全现形,反而变得愈发浅淡,仿佛只要一阵风吹过,便会从天穹上消失。
  山林间雾气渐起,淡薄缥缈,为头顶翠绿枝叶与脚下狭窄石阶都披上了一层轻纱。
  景昭与裴令之并肩而行,步伐不疾不缓,宽大袍袖时而交错,淡青与月白交相辉映。前方灯火幽幽,映亮他们身前数级石阶与阶外青树翠蔓,令人想起古书传奇中夜游山林遇见的山妖精魅。
  想到这里,景昭忽然觉得有些好笑。
  既然想笑,她便真的笑出了声。
  裴令之稍稍侧首,好奇问道:“女郎为何发笑?”
  景昭以一句诗作答:“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伴随着景昭轻声念诵,前方那名年轻侍从稳稳持着灯盏,在林中隐约投下飘忽不定的影子,山林深处的阴影里,时而传来细碎声响,那是禽鸟振翅低鸣。
  这句诗出自前齐一首很有名的写景诗,虽然诗中描摹的并非山林,而是江水,用在此刻竟然莫名合衬。
  但景昭真正作为答复的,并不是这两句诗。
  话至末尾,语调转低,身旁耳畔另一道声音恰到好处地传来,补足了后两句。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这两句诗承接景昭所念的前两句,指的是诗人看到江心炬火、栖鸟惊飞,想不明白那是什么东西在作怪,认为‘非人非鬼’,不知何物。
  但此刻他们正扮演着那个令‘江心火明、栖鸟惊飞’的非人非鬼角色,如此曼声念来,有种心照不宣的奇特好笑。
  只听裴令之缓声念诵完后两句,语气中也似带了笑意,旋即极其自然地问:“空林夜寂,女郎孤身至此,也是效仿晋朝名士李丹阳的举动,夜游寻仙吗?”
  按照时下南方崇尚清谈务虚,寻仙论道的风气,夜游山林绝不是一件稀奇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然而南方推崇名士的冲虚清淡,却并非真的推崇尚俭朴素之风。相反,南方世家所崇尚的恬淡超然,是一种更为奢侈的作风。
  譬如裴令之话中所提到的晋朝名士李丹阳,极受南方名士效仿敬慕。李丹阳出身当时的名门李氏,他每次夜游,看似素车轻骑,徒以素琴美姬相伴,但事实上,要确保他的绝对安全与舒适,就需要出动近百名婢仆事先为他清扫前行道路,泼洒清水洗尘,并在道路两旁燃起手臂粗细的珍贵明烛照亮前路,单单一次夜游烧掉的烛火就价值万钱。
  这或许正是他们刻意追求的效果。
  越是淡然写意,便越是奢侈无比。这种隐晦炫示权势富贵的方式,远比王七郎等浅薄纨绔子的飞扬跋扈要上乘。
  像景昭这样,夜色里孤身入山,且还不是自家山林,反而是罕见的特例。
  当然,说她‘孤身’未免有些不恰当,毕竟二人身后正跟着一个提灯的苏惠。但裴令之刻意没有提起,因为在时下的南方世家眼里,这等提灯打扇、面目平庸的侍从是不能算作人的。
  裴令之倒没有擅自把侍从踢出人的行列这一爱好,他刻意忽略苏惠的存在,是因为从前他确实听说过有世家郎君因此而大发雷霆,认为侍从杂役不堪与自己等同。
  如今他只带了一个积素,不好贸贸然触怒对方。同时,他也存着一点试探对方态度的意思。
  景昭曼声道:“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前人追寻仙踪,我则没有那样高远的志向,只求当下随心行乐。”
  没有听到裴令之的回答,景昭于是问:“郎君以为如何?”
  裴令之道:“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此大人也。”
  景昭抚掌而笑。
  她的笑声不像银铃般婉转,也不像莺啼般娇嫩,散朗轻快。
  她的笑声忽然终了,正色说道:“郎君知我。”
  裴令之亦道:“女郎心性洞明,实乃生平仅见。”
  他们同时转头望向对方,尽管帷帽白纱遮住了笑意,语声中的赞赏与轻快却很明显。
  走在前方的积素、走在后方的苏惠心中作何感想,景昭与裴令之不得而知,也暂时不想得知。
  他们的全副心思,此刻大半牵系在对方身上。
  舒县很大,人也很多。
  仅仅相隔两日,便能再度碰见,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更奇妙的是,上一次相见时,他们一个没有摘下面纱,一个用妆容精心掩饰过面孔。
  这一次相见时,他们甚至没有摘下帷帽,没有看见对方的眉眼。只凭一句相互问答,就同时确定了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人。
  因为他们上次见面,就在两日之前。
  那时,他们并肩走过很长的一段血路,听过对方很直白、很尖锐的一段话。
  他们都对彼此的话很感兴趣。
  有兴趣才能记住,有兴趣才会认真。
  有意思的是,他们明明认出了对方,却要假作不知。
  更有意思的是,自己假作不知,还要在心里不停揣摩对方知或不知,这便更有趣了。
  帷帽白纱下,景昭眉梢微微挑起。
  如果按照她往日的行事,未尝不会一句道破两日前那场同行,哪管对方是真的不知还是假的不知,正好可以借此摸透对方底细。
  但她没有这样做。
  因为景昭今夜出行,只带了苏惠一人。这里人烟稀少,潜藏在暗中的内卫只要不想暴露,就很难跟到近处。
  这种情况下,景昭不打算贸然刺激对方。
  她对苏惠的功夫有信心,自己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然而此刻并非敌寡我众,两方同样寡。假如刺激过了头,对方骤然发难,自己身处陌生山林间,又缺乏足够的人护驾,一切就会变得麻烦。
  先不考虑顾照霜主仆二人是一双武功高手,一言不合就能拔起倒伏树桩把她和苏惠通通打死这种极端情况,就算顾照霜二话不说抄起灯烛把身边的树点了,酿成山林大火,景昭都得费点功夫逃。
  但她又不能换条路走。
  一来,她对‘顾照霜’兴趣未消;二来,陌生山林不宜轻易行走,且不说草木间多虫蛇,单说泥土湿滑不慎跌个跟头,就有滚下去摔个半死的风险。
  景昭虽不至于身手差到有失足跌落的风险,却也不想贸贸然踩进陌生的山林深处,被莫名其妙的虫子滋扰——即使她愿意,苏惠只怕也要拼死力谏。
  此处上山的石阶只有一条,如果不愿离开石阶,那就只能继续同行。
  很难说裴令之是不是抱着和景昭相同的想法,总之,二人同时保持着一种诡异又和谐的平淡交流,各自心怀鬼胎,向山上走去。
  夏日林间虫鸟嗡鸣,树叶簌簌作响,淡淡雾气萦绕在四周,偶尔有凉风吹过,窒闷顿时为之一清。
  景昭一边留意顾照霜,一边有意无意观察石阶外的林子。
  苏惠禀报说,王氏和沈氏在通往桃花别业的路上,发现了与王七郎有关的物品。
  尽管不能确定那是何物,但只看沈氏封锁附近山道,王氏派出人马来到山下等一系列动作,便能看出那件东西一定明确指向王七郎的身份或动向。
  ——王七郎失踪后,曾经出现在山中?
  那他现在会在哪里?
  事情已经闹得这般大,王珗亲自前去桃花别业,别业主人只要还有最基本的判断力,就会知道不能继续包庇王七郎。
  看沈氏的动作,也并不像是如此。
  一种非常微妙的危险直觉,从景昭心头升起。
  她觉得,王七郎很可能已经死了。
  一行人陷入了短暂寂静时,身前顾照霜那名年轻侍从忽然止住脚步。
  在景昭身后,苏惠的动作甚至还更快了半拍,低低道:“有人!”
  第29章 狐妖(六)是……是一把手指头,人的……
  深夜的山林漆黑,薄雾笼罩着树影摇曳,像黑暗深处妖鬼晃动的利爪。树影背后更深处的夜色里,传来低而纷乱的足音与人声,火光中隐约有许多人影晃动,分布成一片明亮的扇形。
  那是沈氏巡山的部曲。
  声音与火光还在远处,但已经逐渐向着这边靠近。而此处山道石阶直直向上,没有岔路可走。
  这意味着景昭等人要么留在石阶上等待与沈氏部曲相逢,要么离开山道,走入石阶两旁的夜色中。
  如果这里没有第三个人,景昭的选择会好做很多。